分享

杜聿明的军衔为什么只是个中将——介绍一下国民党军的军衔制度

 不沉俾斯麦 2021-11-16

电视剧《大决战》中,杜聿明是个重要的角色。三大战役他参与指挥了两个,蒋介石在危急时刻首先想到的人选就是他,由此可见杜聿明在国民党军中的地位其实是很高的。

文章图片1

但是,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位手握百万雄兵的一方大员,军衔却仅仅是个中将。在他手下听候指挥的各兵团司令,各军军长也都是中将军衔。

为什么一位百万大军的统帅,他的军衔这样低呢?这样一来,他在指挥作战时会不会有所不便?和他同级的那些将领会不会瞧不起他,不听他的指挥?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得了解国民党军队的军衔制度,尤其是要了解一下国民党的上将军衔都是如何册封的。知道了国军的上将是如何册封晋升的,这个问题大家也就明白了。

国民党于1935年制定了新的军衔制度。这其中对于上将军衔的册封与晋升,规定得尤其严格。

国军的上将共分三个等级: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

按照规定,所有级别的上将都是有名额限制的,如果要提拔新的上将,那就必须有前任上将退役或是病逝什么的,否则,无法提拔。

特级上将只有蒋介石一人,不会有第二个人和他并肩。

一级上将有九人,分别是: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陈绍宽。

后来,由于朱培德去世,张学良和冯玉祥退役,空出了三个名额,由程潜、白崇禧、陈诚递补接任。

文章图片2

二级上将有二十三人,分别是:陈调元、何成浚、朱绍良、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万福麟、何键、白崇禧、刘镇华、顾祝同、商震、傅作义、徐永昌、于学忠、杨虎城、龙云、蒋鼎文、徐源泉、杨爱源、程潜、李烈钧。

在这些二级上将中,陈调元、宋哲元、刘湘相继病逝,韩复榘被枪毙,杨虎城和徐源泉都被撤职查办,程潜、白崇禧晋升一级上将,刘镇华因病退役。同时,又有蒋介石的心腹陈诚飞速晋升,1939年晋升二级上将,1947年晋升一级上将。所以,国民党陆续又补充了十位二级上将。他们分别是:卫立煌、孙连仲、薛岳、张发奎、张治中、余汉谋、邓锡侯、陈仪、熊式辉、邹作华,另外还有一个提拔神速的陈诚。

文章图片3

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由于用兵频繁,对将领们的使用频率也非常高。结果很多担任一方大员的将领军衔却很低,这给指挥作战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蒋介石又不愿意随便打破上将的定额,于是,国民党有关方面只好变通一下,出现了“铨叙军衔”和“职务军衔”之分。

所谓“铨叙军衔”就是实际军衔,比如上将,那是必须经过国民政府主席亲笔签发委任状才能算数的。一个军官要想让自己的铨叙军衔不断晋升,那就必须要靠年头、混资历,要熬很长时间才行。

而“职务军衔”就不然,你担任了什么职务,上级就会给你一个相应的军衔。

比如,你本来是个中将,但是担任了某个大战区的司令,那么你就会得到一个上将的“职务军衔”。但这个军衔是临时的,如果战争结束之后,上级并没有晋升你的铨叙军衔,那你就只能重新挂回中将的军衔了。

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明白了,“职务军衔”实际上就是临时军衔。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我们看到的国民党将领佩戴的军衔基本都是“职务军衔”。

比如,廖耀湘在被任命为新六军军长的时候,他的铨叙军衔只是个上校,但是当了军长,职务军衔一下子就变成了中将。胡琏在担任十八军军长的时候,他也只是个上校。

还有像胡宗南、汤恩伯,他们在屏幕上出现时,总是挂着明晃晃的上将军衔,但那是他们的职务军衔,他们的铨叙军衔还是中将。胡宗南直到1955年在台湾才正式晋升为上将的铨叙军衔。

文章图片4

杜聿明虽然只是个中将,但是这个中将却是他的铨叙军衔,所以他在军中的地位实际上是很高的。邱清泉、黄维、廖耀湘、李弥等人的实际军衔都比他要低,所以在杜聿明的面前,他们可是不敢平起平坐的。

那么杜聿明为什么没有获得一个临时上将的军衔呢?这主要是杜聿明的运气不好,他从没有担任过各大战区的司令。他在沈阳剿总和徐州剿总担任的都是副司令,尽管实际起到的是一把手的作用,但是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就没有获得临时上将的军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