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衔的出现是为了区分将领的等级,表明身份和称号,军衔越高,就越容易给别人形成一种十分威严的感觉。 国民党在军队成立之初的时候便设立了军衔制度,不过他们在军衔推行的时候也十分混乱,军队中授予军衔的情况门槛也很低。 不过,所有事情都有个发展的过程,后来蒋介石渐渐地得了势,也开始逐渐规范军衔制度。 可有一个军衔在实行的过程中也变得格外混乱,这就是“中将”,这算是老蒋给国军将领最多的军衔,师长军长副司令都叫这,咋能分得清呢? 很多国军高级将领,都是中将有过一段时间,蒋介石曾经还阐述过军事等级的特性,他说:“阶级的意思就跟楼梯是一样的,一层一层数下去,才有上下之分。” 而且,蒋介石不止一次格外强调了军事等级的特性,那就是绝对服从,服从上级,同样也代表着服从国家的意志,一定要有严格的等级观念才可以,这样才能尽到对国家的义务,军人也应该绝对服从命令,担负起军人的责任。 他说的这些话没有什么问题,不过在具体实践中,渐渐出现了问题。 比如,国民党军队刚成立的时候,相比于各个军阀部队,这些由黄埔学生担任军官的主力部队便显得朝气蓬勃。 可随着“革命者”变成了“掌权者”,军官的心态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早表现出了官僚化的倾向,还形成了喜欢攀比的不良风气,引起了蒋介石的担忧。 因此,在1933年的时候,蒋介石便在一次政治会议上批评了国民党军队中的升迁问题,他说:“阶级变迁,实在是太过容易了。” 这其实也不能完全怪罪这些军官,因为蒋介石本人在打仗的时候就经常突然提拔一个人,在战斗结束后又不好把人家撤下来,再加上他为了打压一些势力,提拔了不少黄埔军校的学生上来,有些才三十多岁的黄埔毕业生都当上了中将。 如果要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对比,很多西方国家中,想要升到尉官,都需要很长的时间。 不过,很多事情还是仅仅被蒋介石停留在了理论层面,想要施行,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机会。 令人惊愕的是,很多国民党师长都顶着中将军衔。 张灵甫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黄埔军校的第四期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赶去参军打仗,到了1945年的2月,他已经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了。 后来,他去了重庆陆军大学学习,学成归来后便来到了休整中的74军,以副军长的身份参加了湘西会战,在日本投降以后,他得到了蒋介石的额外重用,并来到南京参加受降,并且担任74军中将军长兼任南京卫戍司令。 这个角度来看,张灵甫当上了中将还是合情合理,毕竟他挂着军长的职务。 然而,就在一年之后,74军整编为74师,张灵甫从军长变成了师长,可他的军衔依旧没有改变。 而钟松也是相同的情况,当时他在滇西的表现比较好,很快就引起了胡宗南的注意,决定把他提拔为军长随后收为己用,随后钟松便在1945年4月13日被编为中将军长。 钟松 同样是在一年之后,国民党国防部开始整编,胡宗南为了能保存住自己的势力,所以自己把自己的36军整编为一个“特种师”,后来钟松虽然不再是军长了,可他依旧还有中将的军衔。 胡宗南 在国民党的军衔序列里,一般来说师长是少将已经很不错了,可由于当时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从军长变成师长的人便晋升为中将军衔,当然,还有一些“火线提拔”的情况,那基本就是硬仗没跑了。 奇怪的是,还有很多兵团副司令,同样也是这个军衔。 比如周磐,他是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走出来的,早年在湘军任职,抗日战争时期,他开始担任军委员会第四检阅组组长的职务,从这个时候便已经是中将军衔了。 周磐 在抗战胜利以后,他先在邵阳县自卫总队担任副总队长的职务,随后的1948年便开始担任14兵团副司令官,可他一直都是中将。 如果说这种副司令中将还算情有可原,那么当上了兵团司令还是中将军衔的,同样存在于国民党之中。 李弥便是其中的一位,在1947年的时候,国民党第八军整编为第八师,李弥便担任起师长的职务,随后国民党发动了“南麻战役”,李弥还被解放军给包围了。 李弥 这年11月,李弥的第八师也获得了扩张,变成了第八军,已经是兵团等级了,李弥也顺势担任了中将军长的职务。 可是在第二年7月,李弥升任了国民党军13兵团中将司令官,后来也迅速正式晋升为陆军中将。 然而,李弥的军衔并没有随着他的职务而变化,或许也跟当时的局势有关。 在淮海战役开始后,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被解放军包围,李弥兵团也赶紧过去解围,解放军也随即与国民党支援部队展开激战,不久后,黄百韬军团走上了全军覆没的道路,陇海铁路线也被切断,解放军直接逼近徐州。 黄百韬 到了1949年初,李弥阵地不保,蒋介石还在奉化召见了他,下定决心要重组十三兵团,还任命李弥担任第八军军长,后来,他的部队越打越往南,最后变成“泰北孤军”。 1964年,李弥退役,还是中将军衔。 如果说李弥在国民党的将官中不算出名,那么接下来的这一位,依旧是中将。 他就是杜聿明,曾经担任过徐州“剿总”司令。 ![]() 杜聿明 论资历,他比上述的将官都要强很多,他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的,在北伐战争期间便已经展露出了头角。 1939年的时候,杜聿明便担任了第五军军长的职务,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日军第五师团。 后来在解放战争期间,杜聿明一度是一个让解放军头疼的人物,为了对付他,抢占东北先机,中共专门派出了“战神”林彪。 杜聿明仅仅到了东北半年时间,就侵占了辽西全部土地外沈阳外围的一众重要城市。 后来,杜聿明回到南方后,蒋介石为了能够逆转颓势,专门将杜聿明任命为徐州“剿总”副司令兼任第二兵团司令官。 不过,得到如此重用的杜聿明,到最后也仅仅只是中将,当年和他在逐鹿东北的林彪,在新中国成立后是元帅军衔。 除了杜聿明,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当成上将军衔的人,其实也是中将军衔,他就是宋希濂。 ![]() 宋希濂 此人也是黄埔一期毕业,早在抗日战争之前,他便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在解放战争期间,他还是14兵团司令官,蒋介石亲自接见了他,把四川和湘西这些重要的地方交给了他,足以见得蒋介石对他的信任。 在解放军进军西南的时候,宋希濂企图拔枪自杀,被身边的警卫排长一把抓住,最终当了俘虏,到了这个时候,宋希濂依旧是中将。 还有些中将,活着的时候不是中将,死了以后才是。 比如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他生前一直自称为中将,然而在他去世以后,才被追赠为陆军中将。 ![]() 关于军衔,蒋介石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其实,国民党中正式军衔和职务军衔在授予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也是蒋介石在这方面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特别是从1935年以后,正式军衔通过“国民政府令”来授予,只需要国民政府主席签发任命状,这也让授予军衔的过程快捷了很多。 所以,有些担任“中将师长”或“中将军长”的人,他们从理论上不算是真正的中将,顶多算是安排了个职务,职务比军衔更容易获得。 ![]() 可从实际上考虑,无论是职务军衔还是正式军衔,在衣服上的标志都是一样的,而且,退一万步说,军衔的另一种解释便是权力,那么职务都已经给到了,纠结军衔正不正式也没有太大意义了。 因此,国民党的军官们向来都以职务自居,两类军衔也混为了一起,这也就导致了军衔泛滥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并不是说中将这个军衔多,而是很多出名的人,都是中将军衔。 而蒋介石也早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早在1935年,他出席峨眉军官训练团第一期毕业典礼的时候就告诫大家:“今天在场的学员,除了极少数的人,其他大部分都还不能称为军官。” ![]() 由此也可以见得,蒋介石对于军官的等级观念是非常严肃的,他也希望自己能建立起严格的军衔制度,不过国民党这套看似严格的军官制度在操作层面同样也有很多的问题。 要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战争时期的客观环境制约,比如上战场之前给个军衔,会极大激发军官的战斗力; 另一方面又是蒋介石本人和国民党行政系统自身的问题,在战争的时候,蒋介石授予军衔讲究实用,可情况稍微稳定点以后,他又希望从实用变为理想,在这样反复的摇摆过程中,也造成了军衔问题出现了混乱的局面。 ![]() 然而,现实的很多因素,也制约着蒋介石给将领们授予中将以上的军衔。 在上将之中,除了蒋介石本人是特级上将以外,其他的很多人,一看名字,便知道他们被授予上将的原因。 比如“山西王”阎锡山、“东北王”张学良、“四川王”刘湘、“云南王”龙云等,这些人大多是枝繁叶茂的地方军阀,出于平衡军阀派别的因素,他们的军衔也都相差不大,即便如此,跟那些单纯在前线统兵打仗的将领还不一样。 或许,这也是制约很多中将没有办法变成上将的一个重要原因。 ![]() 国民党在大陆转瞬即逝,蒋介石也总是在说服官兵们,希望大家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正确对待军衔的调整。 从道理上来看,蒋介石说出来的话确实都是言之凿凿,可这些“谆谆教诲”并没有收获很好的效果,国民党军队积累已久的恶习也不能这么快改掉,所以军衔泛滥的时候,蒋介石也没有太多好办法。 授予军衔的时候,大家都兴高采烈的,不过比如张灵甫这种,从军一级指挥变成师一级的指挥,再把人家的军衔降下去,那么就有点打击士气了。 所以,从军衔上的事情便能看出,国民党军队中的根本弊病已是病入膏肓。 ![]() 参考1王逸峰. 蒋介石军衔制度理念探析[J]. 军事历史研究,2012,26(01):50-57. 2从卫兵,王逸峰,贾卫涛. 国民党军队的正式军衔和职务军衔[J]. 铁军,2008(01):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