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过度干扰孩子的成长节奏

 梦中公园 2021-11-16

光明网生活

2021/11/15 09:53

咨询:

我们经常会带着儿子出门旅游,几个大城市都转过了,还集资出了两次国,没别的想法,就是想让孩子见见世面,不要露怯。结果,小学开学,观察儿子和班上的小朋友玩,和别的小孩比起来总是太腼腆,没有格局,说不清楚话,不好意思。看他的谈吐,唯唯诺诺的,不像常出门的孩子,搞得我们着急了。

为什么孩子的格局就是打不开呢?旅游对孩子有好处吗?我们之后该怎么做?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树风:

如果要想让孩子变得有“格局”,我们就一定要成为既有眼光又有格局的父母。

做父母最忌讳的是总盯着眼前的孩子,一心去培养想象中的孩子,不断地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从你的提问中看到这两点在你们身上都存在,恕我直言,这是不是一种问题的存在?

孩子的回报往往不太准时

尝试着从心理学视角和你一起看一下这个问题。心理动力学中有这样一个说法:“父母做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怎么做的”。

也就是说,我们为人父母者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态、状态去和孩子相处才是最重要的。你和爱人带着孩子去大城市旅游、出国,你们的目标是要帮孩子构建“格局”,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状态需要调整。

一个人的格局怎么可能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建立的呢?尤其是对一个孩子而言,怎么能在父母的意愿下去构建自己的格局呢?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如果父母过度干扰,只会打乱这个节奏。

在孩子小时候,父母和孩子一起去旅游,对这个家庭而言本身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孩子可以玩得很开心、很快乐,父母也不是牺牲自己的时间在陪伴孩子的,因为父母也需要休息,也需要享受家庭的温暖。

想让孩子长长见识也很重要,但是你别忘了他还是个孩子,他能长多少见识就长多少,在他这个年龄出去玩儿的时候,开心快乐远远比长见识更重要。如果父母的做法太过功利,旅游也就失去了它原本应有的意义。

要学会接受,孩子对我们的“回报”往往不太“准时”,有的回报是我们当时就可以看到的,有的则需要一个积累和沉淀的过程。

比如你们带孩子出游时,孩子当时给你们的回报可能是他很开心,你们也很高兴,可是他并不像你们期待的那样,整个人在回来后马上就可以自信满满,在人际交往中落落大方。

试想一下,他上学之后,某一天学了一首诗,诗里面写到了一处名胜古迹,你们恰巧带孩子去过,孩子很可能会情不自禁地鼓起勇气举手和大家分享。那一刻你们的努力才可能得到你们想要的“回报”,对你们而言这份回报来得并不是很及时,但是对孩子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

心急吃不得热豆腐

其实你们一直在为孩子的成长添砖加瓦,只不过你们的努力不像你们期待的那样能够被及时看到,有句话叫作“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同样,父母过于着急的话也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孩子刚入学,换了一个环境,腼腆一点、内向一点,这并不是什么坏事,相信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们都不会把这一点视为没见过世面,反倒是你们需要调整。你们要怎样调整呢?

前面提到过,不要盯着眼前的孩子,想象着理想中的孩子,同时还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来比去。你们在眼前的孩子身上观察出很多“问题”,那是因为在你们的想象中,一个旅过游、见过世面的孩子不应该是这样的。

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不会因为旅过几次游、出过两次国就像你们想象的那样马上有了格局。如果那样的话,就不会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了。

总是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也是我们为人父母者经常犯的错误。你的孩子现在腼腆并不代表以后腼腆,有些孩子现在很外向,以后可能内向得不得了,所以请不要通过比较把孩子的一些表现看成是问题,然后再过早地把这些问题看死。

只有我们为人父母者深入地探索如何让自己的努力更有意义,才能养育出心态健康、自信满满的孩子。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做有眼光、有格局的父母,相信有这样的父母,孩子的格局也会一点一点建立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