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香港都在抓“手带逃犯”,科技防疫背后的思考

 超然姐姐 2021-11-16

超然

超然脱俗,不畏世俗真性情:卓群洞见,无涯学海泛轻舟

连日来,香港的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数一路攀升,仅过去一周就新增了234例,港府也一再升级现有的入境管控政策,出台更严厉的措施,19日起要求所有入境人士佩戴手带、进行家居隔离14天。就在第二波疫情冲击来袭的同时,香港还面临着另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从家中“越狱”逃跑的“手带逃犯”越来越多,如今还引发了全城捉拿。截至25日,已在全港发出了408封违反检疫令的警告信,24人被送到检疫中心。科技防疫在发挥关键作用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问题。




“手带逃犯”成全城捉拿目标




从上周起,网络上突然出现了不少回港隔离者拿电子手带开刀的帖子,甚至还有人发布“教学”。

有疑似留学生的一名女生在社交媒体晒出照片,显示她顺利脱下及重新戴上手带。而更离谱的是,更有不少疑是刚刚历经万险回到香港、戴着手带的留学生,在网络上大秀自己如何破坏电子手带、违反规定“离家出走”的事迹。其中就有男生拍了自己戴手环偷偷外出吃公仔面的照片。另一个隔离人士还兴奋地跑去IKEA打卡,不仅违反了检疫规定,还得意地发帖表示“隔离其实并不太差”。

对此,尽管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也再次发话了。她指出,未来面对可能更严畯的疫情,会采取“零容忍”方针,不予警告、即时检控,但即使是港府再三发出警告,依旧有人在违法的边缘试探。

22日,两名年轻男女违反检疫令,在户外操场打篮球,并且没有戴口罩。

23日,一名戴着电子手带、10岁左右的女童与一名中年男子在沙田一间日式餐厅吃饭,付款时被市民拍下。不少同在店内的食客都围观指责、上前质问并报警,随后两人又逃到一家附近的酒店。这段被拍到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疯传,引起了很多市民的不满。

24日凌晨,警方又接获报案,一名戴有手带的男子在荃湾路德围40号某车仔面店吃饭。警方赶到后这名男子才感到不好意思,用外套紧紧盖住自己。而在卫生署为他测量体温后,竟发现他真的存在发烧症状,如今已经被送往仁济医院。

而在25日,有网民再发现,黄埔附近的超市中有一个疑似居家隔离者的女士在超市购物,结账处的她虽然戴着口罩,但是手上佩戴的手环十分显眼,这一照片在网上流传,令不少人大惊失色。

港府数据显示,仅24日一日内就抓到了10名“手带逃犯”擅自离开住所,目前已经累计有24人先后因违反规定被安排送往检疫中心。不少传染病专家都指出,政府应火速成立举报热线,让全城市民监察检疫者,齐心阻截他们在社区播毒。

科技和防疫的磨合

香港“手带逃犯”纷纷逃跑,有人将这一问题归咎于手带本身的设计缺陷。其实,如今在监测中使用的电子手带已经是香港更新的第二代了。与2月初政府公布的第一代“居安抗疫”手环相比,这次的手带其实在技术上已经有所调整和进步。这款新手环,不仅内置新型地理围栏技术,还可收集家居环境讯号,例如Wi-Fi、蓝牙、流动通讯网络等,一旦家居检疫者身处地方的讯号出现异常,则会显示出来。不过,面对社会上颇有反响的监测漏洞,香港还在不断改进现有的问题,如今又将手带升级到了第三代。

第一代香港电子手带



据香港资讯科技总监林伟乔介绍,由于入境入数近期逐渐减少,机场大约只有3000左右的人流量,由25日起,由机场入境人士会获发新一代蓝牙功能的手带,再配合手机使用。据悉,蓝牙手带相比现有的第二代手带将变得更加智能,由于第二代手带没有蓝牙功能,手带只是配对了电话可监测,而佩戴最新的蓝牙手带,如果检疫人士离开手机太远,应用程式会即时发出讯号通知。

虽说遭到一定批评,但实际上,监测手带装置在这次的防疫工作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在疫情早期阶段,大中华地区都将居家隔离作为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防控手段之一,而在中国内陆、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都采用了类似的科技手段对进行社区的监控。





如今,从全球范围来看,已经有13个国家和地区先后采用了高科技手段辅助防疫工作的进行。像新加坡利用手机应用程序来追踪确诊患者过去14天的行动,印度根据手机GPS系统追踪确诊患者与密切接触者的轨迹。在中国内陆,有多个省市都动用了人脸辨识相机系统、监视器及监控无人机来侦测隔离者的动向,也已经取得了初步的防疫成效。





科技防疫如今也越来越受到欧美国家的关注,在疫情持续蔓延的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也正在评估仿效新加坡、香港等亚洲地区的科技防疫措施,试图利用手机即时定位资料,追踪病毒携带者动向,更高效地进行防疫工作。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高科技防疫并非万无一失。香港这场由电子手带监测漏洞而引发的防疫乱象,如今成为了科技、防疫磨合过程中的一个突出表现。而如何让高科技在香港的防疫之路上发挥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值得反思。

01
隐私与防疫,应有适当取舍

其实,在香港发放的电子手带,之所以并未能对居家隔离者发挥最大程度上的效用,本质上是因为港府在采取科技防疫手段时比较注重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因此,所有入境人士的手机和手环仅有追踪功能,没有GPS定位功能,也并不会收集个人资料。

港府在防疫工作中仍注重隐私保护,确实值得称道,但是面对如今严峻的疫情冲击,是否应在二者之间进行一些适当取舍,实在引人深思。现有的手环设计,的确保护了个别群体的隐私,但是如果违反检疫规则的人源源不断,只会更大地危害公共安全。疫情当头,必要地在做个人信息方面进行更加严格地监测和管控,或许是更有效的选择。

02
科技参与防疫,可以更加全方位

此外,除了利用电子手带对家具隔离者进行追踪和监测,在整体的防疫工作中,港府也可以让科技手段更加全方位地参与进来,更有效地弥补单一手段在工作中出现的疏漏。像在内陆各省市,都通过民众广泛使用的微信、支付宝来实施“健康码”的举措,民众普遍都能够接受这种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

同时,这些科技防疫手段也需要更加注重地区、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可以为长时间的多维核验提供依据,也能更好地防范疫情风险。尤其是在私隐、监控和抗疫之间取得平衡,科技仍然可以做得更多。

03
科技防疫漏洞,仍需配套监管来补足

但需要明确的是,即使是再先进的科技防疫手段,仍然会有技术层面无法触及的规管之处。这同时也需要政府出台更多的相关监管措施,来配合科技防疫工作的进行。像在香港,为了严密防控居家隔离者外出,港府就经常会辅助抽查家访的方式。但是如今看来,力度仍然不够。特首林郑月娥也表示,今后一个阶段将会增派更多人手,来加强管控。



让科技在防疫中发挥作用,已成为抗击新冠疫情危机中的一个必然趋势。但是科技与防疫之间产生了碰撞和磨合,这样的磨合率先在香港体现了出来,对于港府来说,未来需要进一步思考科技在防疫中扮演的角色和力度,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对于全球抗疫来说,都具有借鉴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