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中医角度看喝茶 这三个事项要注意

 超然姐姐 2021-11-16
     超然

超然脱俗  不畏世俗真性情

卓群洞见  无涯学海泛舟轻

不经觉踏入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民间流传着四季饮茶智慧,即“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有指冬天饮寒凉的茶如绿茶会使身体更寒,夏天饮温热的茶则易上火,但常饮绿茶,有清火解热及消暑之功效。喝茶这件事,从中医角度来看有很多讲究。


传说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神农尝百草时发现了茶叶,因为它解了神农的药毒,嚼起来还能解渴。《华阳国志》上说,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犒劳周武王的军队,曾献茶。从那时就开始人工种植茶了。后来盛唐时期,陆羽在《茶经》开篇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点出茶的产地——南方。

于是,后世人就变着花样利用它:烹、煎、煮、泡,就这么传到了今天。茶有很多品种:清热解毒的绿茶、温肾暖胃的红茶、润肺生津的青茶、疏肝解郁的花茶等等。不仅作为一种饮料,更具有药用价值。唐代医学家陈藏器说:“茶为万病之药。”

李时珍也喜欢喝茶,说自己“每饮新茗,必至数碗”。所以在他的书中,对于喝茶和茶叶功效的描写非常细緻,
 
《本草纲目》写茶的部分,分别为释名、集解、茶、茶子四部,对茶树生态,各地茶产,栽培方法等均有记述,对茶的药理作用记载也很详细。本草纲目解释曰:“头目不清,热熏上也。以苦泄其热,则上清矣。且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蘖初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明中之阳,可升可降。利头目,盖本诸此。


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作用,还对延缓衰老、预防心脑血管病、癌症等有积极的作用。

春季容易肝火旺,而夏季容易心火旺,春夏之交喝绿茶正好可以帮助缓解肝火和心火。老年人则建议用陈年生普洱替代绿茶,也能起到不错的降血脂功效。

但喝茶也有三个注意事项。首先就是绝对不要空腹喝,茶叶中含有咖啡因成分,清晨空腹喝会促使肠道吸收过多咖啡因,特别容易引起茶醉,出现尿频、心慌、头晕、乏力、心神恍惚甚至站立不稳等症状。患有消化性溃疡或便祕的人,在清晨空腹喝茶,还会导致胃酸、唾液变淡,使得肠胃的消化功能变弱。此外,空腹饮茶还会加重人的飢饿感。

其次,喝茶宜淡,太浓的茶会对身体造成较大的影响,一方面更容易造成神经兴奋出现失眠,甚至导致心动过速或者心律失常等危险;另一方面浓茶容易对胃肠道黏膜造成刺激,出现胃肠道疾病。

最后,神经衰弱、贫血、肝病患者不宜饮茶。茶中有咖啡因,神经衰弱的人群饮用了茶,很容易造成失眠的现象。而医生常常叮嘱贫血患者在治疗期间不要喝茶。这是因为茶叶水会影响铁的吸收,尤其是不适合和补铁剂一起饮用,否则会严重降低药的功效。而肝病患者如果大量饮茶,茶叶中的咖啡因等物质都需要经过肝脏来代谢,这会使肝脏有很大的负担,严重时,还会加重肝病患者的病情。


在中医看来,喝茶要喝淡茶、申时饮、因人异、分时节。 

具体而言,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要喝清淡点的茶,时间上最好选在申时,即下午15~17点为好,申时是膀胱经作用较强的时候,对于水的代谢更加充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时间就不能喝茶。同时,长期喝茶对身体好,但一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饮用,如果为达健康的目的而饮茶无度,同样也会伤身。


分时节则是指春季宜饮用花茶,可以散发一冬积在人体内的寒邪,促进阳气发生;夏季宜饮用绿茶,可以清热、消暑、解毒、止温、强心;秋季饮用青茶为最好,消除人体内的馀热,恢复津液;冬季饮用红茶最为理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能助消化,补益身体,使人更加强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