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刘俊鹏,施海峰 作者单位:北 摘 要 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的治疗一直以来都是心律失常研究领域的难点与热点,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和导管消融等。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疗效欠佳、存在相关不良反应及风险仍较高等。近年来,随着以基因治疗为代表的生物治疗在单基因疾病领域取得成功,以及对VA致病基因及分子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对于难治性的遗传性和获得性VA,基因治疗将可能成为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治疗选择。本文就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生物治疗;基因治疗;精准医学 引用格式:刘俊鹏,施海峰.室性心律失常的基因治疗进展[J].实用心电学杂志,2021, 30(5): 357-359. 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的治疗一直以来都是心律失常研究领域的难点与热点,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和导管消融等。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疗效欠佳、存在相关不良反应及风险仍较高等。近年来,随着以基因治疗为代表的生物治疗在单基因疾病领域取得成功,以及对VA致病基因及分子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对于难治性的遗传性和获得性VA,基因治疗将可能成为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治疗选择。本文就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 基因治疗概述 基因治疗是通过对靶细胞内某个基因的修复和(或)替换来增强、补充、校正或抑制该基因的异常表达,使其表达产物,即相应蛋白质的数量增加或减少,蛋白质功能增强或减低,从而影响疾病进程,最终达到治疗目的。这项全新的概念于1972年由Freedmann和Roblin首次提出。不同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和抗体药物在蛋白质水平进行调控,基因治疗可在基因水平,即DNA或mRNA的水平发挥作用,因此对于致病基因明确而传统药物在蛋白水平难以发挥作用的靶点具有独特优势。由此可见,基因治疗的设计是基于一个假设,即在充分表征的生物途径中改变特定蛋白质,从而可能达到治疗效果。因此,深入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对确定基因治疗策略(过度表达基因还是抑制基因表达)至关重要。 2 基因治疗应用于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 遗传性VA是由基因突变所致,这些基因突变增加了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基因突变可导致离子通道疾病,如长QT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PVT)、Brugada综合征,也可导致心脏结构异常,如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或两种形式共同存在。常规的治疗方案不能从根本上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但如果从基因水平进行干预,则有望使心律失常得到根治。 3 基因治疗应用于瘢痕性室性心律失常 缺血性心肌病或心肌梗死导致的瘢痕性VA,是最常见的恶性心律失常类型。它的发生机制是局部折返的形成,因此,改善瘢痕边界区域心肌的不应期及传导是此类心律失常治疗的关键。无论是抗心律失常药物还是导管消融,均是基于此机制发挥治疗效应的,然而这两种治疗方法均不能从根本上实现精准及持久的治疗。基因治疗从基因水平进行干预,理论上能从根本上改变心肌细胞的致心律失常机制,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相关论文集锦 【论 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孤立性室间隔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