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亮与六便士》:用理想对抗现实,并不是谁都能赢

 周听陈说 2021-11-16

愿我们可以

和喜欢的人  做喜欢的事

BOOK

我老乡黄山谷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果不其然,你看近三月没怎么读书的我,口无遮拦,竟敢与黄山谷攀亲道故,简直胡闹。

好了,不插科打诨,进入主题。这工作以来的第一篇读书笔记,在难产的同时心里不禁感慨写作能力原来也是不进则退。

初识毛姆是在大学图书馆的文学类书架上,当时“求知若渴”的目光扫荡了很久,那书脊竖列着《月亮与六便士》一瞬间吸引了我这个标题党,粗略翻阅了几分钟,除了这个书名,其他过目内容都已忘记。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代表作,文中以法国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为人物原型塑造的画家斯特里则是这篇著作中的主人翁。

保罗·高更,何许人也?能够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其艺术成就不是笔者拙句所能言及,他的代表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饱含哲思,发人深省。

生而为人,穷尽一生,或许我们都无法解答出这些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随着毛姆的妙笔,跟着斯特里的经历,去找寻一些参考或提示吧!

一开始,没有天才画家的铺垫,斯特里以一个普通证券经纪人的身份出现,不苟言笑,丝毫不引人注意,与他太太判诺两人。

斯特里夫人热爱交际,经常邀请些文人墨客来家里聚会,其中就包括作者。作者认为斯特里夫妇这样体面有序的生活总缺少点什么,但是他没有发觉斯特里正在进行暗箱大操作。

谁也不敢想斯特里抛家弃子,留下一封诀别信,没说具体去哪,做些什么,却以“我不回来了,我的决定不能更改了”的话狠心落笔,支身跑去了巴黎。

那时的巴黎是个能自由撒欢,花天酒地的人间天堂,怪不得家人都以为他在外撒种养花了。当作者受斯特里夫人委托去往巴黎劝他回来时,事实并不是别人想的那么简单下流。

破旧的房子、肮脏的住处,邋遢的穿着,这就是斯特里在巴黎的状况。作者问他“你到底是为什么离开她的?”,得到了他斩钉截铁的回答“我必须要画画”,无论作者怎样软磨硬泡,斯特里毫不为之所动。

作者回到伦敦后将情况告诉了斯特里夫人,她深知斯特里这一次是真的不会回来了,开始了新的买卖和生活。

作者在五年后又去往了巴黎,他的朋友戴尔克是个蹩脚画家,却对艺术有敏锐的鉴赏力。斯特里在他眼中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所以在斯特里生重病时,不顾妻子勃朗什极力劝阻,将他接回家里进行悉心照顾。

斯特里却不领情,丝毫无感恩之心,更可恶的是破坏了戴尔克的家庭。妻子爱上了斯特里,戴尔克无奈选择了成全,妻房拱手相让。作者见证了这些事情的发现,他有多心疼戴尔克,就有多憎恨斯特里。

后来偶然撞见,作者本想骂他个狗血喷头,却不曾想被他们两若无其事的自然神情所打败。戴尔克依旧爱着勃朗什,想方设法让她回心转意,结果等来了勃朗什自杀身亡。

戴尔克对斯特里的恨随着他在家中发现的那幅画而抛之脑后,画面那个摆着古典姿势的女人正是勃朗什。在他看来那是一幅伟大而奇妙的作品,美得如同上帝一般,让人敬仰又恐惧。

后来的故事就从塔希提说起,这是斯特里后来流落的地方,作者也是通过当地人的讲述才知道了斯特里生前最后一段所发生的事。斯特里在塔希提同样过着困苦的生活,边干零工边赚钱买油彩画布,继续自己的创作。

斯特里之后与爱塔成婚,生了个女儿,家庭对此时的他来说,不打扰他创作就是最好的状态。患上麻风病的斯特里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画画,没有画布就画在墙壁,只要他想画画,谁也拦不住他,除了死神。

死神带走了斯特里,但那些幸存的画却因他而伟大。那些用便士就能买来的油彩画布,在斯特里手里却能绘出如月亮般清朗独特的作品,那么遥远难触却又真实可见。

记住一个人的方式大致有两种,要么爱要么恨。说实话我不喜欢斯特里,甚至有些讨厌,当然我也不恨他,但我想我忘不了他。原因与爱恨无关,应是那种盘桓在爱恨之间,夹杂着些不理解的惊讶和敬佩。

我惊讶的是抛家妻子,忘恩负义,不近人情......这样的斯特里还有人性可言吗?即使他是天才画家也不值得被歌颂啊。

但细想又有谁能够挣脱人性的枷锁,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敬佩的是斯特里做到了。

在毛姆看来,艺术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就是艺术家的个性,如果艺术家赋有独特的性格,尽管他有一千个缺点,我也可以原谅。

所以斯特里的所作所为在毛姆笔下都情有可原,全因他那为了热爱不顾一切的个性。

正如毛姆在书中所言:“一个人因为看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更有重大的意义,只经过半个小时的考虑就甘愿抛弃一生的事业前途,这才需要很强的个性呢。”

说起个性,斯特里的个性就在于他不讲人性。体面的工作,小康的家庭,良好的社会地位,有多少人为之奋斗一生而求不全,这是人之常情。

作者也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同时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可这种价值和幸福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为此穷尽一生,还有极少数人会为了追求内心所向而放下一切世俗羁绊,斯特里就是其中之一。

斯特里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一点什么,他的血液里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所以他抛弃一切,白手起家去画画,他傻吗?并没有,反而我觉得是众人皆醉唯他清醒。

后来文中出现的医生阿伯拉罕也是一位,他是个极具才华的人。按世情推论,只要他愿意一直干下去,定会辉煌腾达、名利双收。而他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因没钱而又想度假,在一艘货船上谋了个医生职位,以此为生。这不是在自毁前程,糟蹋人生吗?

阿伯拉罕是否真的糟蹋了自己呢?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就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

斯特里说了不算,毛姆的话也仅供参考,成功是否取决于你自己怎么看。

毛姆认为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阿伯拉罕没有放弃作为医生的天职,也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尽管艰苦平凡,但这是他自己选择的生活。

我不禁想起《明朝那些事》那句最完美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私以为,这种成功是真正来源于内心的认可,而不是得益于外界的夸赞。大多时候,对这种成功的追求,用世俗眼光来评判是那么不切实际,不近人情,不敢让人相信。

但是当真有人把它变成了现实,我们通常又会去称赞,去敬仰,去感叹“他们过出了我想要的生活”,殊不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是需要基础的,这些基础当然包括一定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要有那种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无比强大的内心。

常人难以做到,斯特里做到了,阿拉伯罕也做到了。

我想我做不到,我不敢放弃手中紧揣着的六便士,去追逐那轮可见却遥远的月亮。但我相信这轮明月会一直照亮着我的生活,心存远方诗意,不拒人间烟火,安心做个这样的常人,有何不可?

用理想去对抗现实,并不是谁都有赢的把握。

BOOK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