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樹中《一針療法》速查

 古次元 2021-11-16

高樹中《一針療法》速查

高樹中《一針療法》速查

一、十二經脈

高樹中《一針療法》速查

二、合治內腑(指六腑的下合穴治六腑的病):

六腑的下合穴:(六腑的下合穴不同於經絡的合穴)

胃——足三裡 小腸——下巨虛 大腸——上巨虛

三焦——委陽 膀胱——委中 膽——陽陵泉

三、四關主治五臟(腕、踝、膈、臍)

十二原出於四關,五臟有病當取十二原

四、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裡

六陽腑有病取足三裡

五、病在髒者取之井

井穴點刺出血有很好的清熱瀉火作用-對五臟的實熱證常取井穴治療

六、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輸

陽經滎輸治外經病,陰經滎輸治內臟病

七、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俞募穴的應用

五臟病首取背俞穴或原穴,也常用募穴,可單獨使用,也可配合使用;

六腑病首取下合穴或募穴,也常用背俞穴。

八、病在絡脈—關節對應取穴

腕—對側踝 肘—對側膝 肩—對側髖 指關節—對側趾關節

同名經絡相互對應,陽經療效準確明顯,陰經差些。

高樹中《一針療法》速查

九、常見病的常用穴位

1、頭痛

女子經前偏頭痛:頭維點刺擠血,變色為止;

腎虛沖氣上逆頭痛,用腦過度房事過頻加重,昏痛、脹痛,喜按。

以拇指代針按壓肓俞穴可緩解,主要是注意休息並用中藥調理;

太陽頭痛針束骨;

陽明頭痛針中脘;

少陽頭痛針俠溪;

厥陰頭痛針太沖。

2、眉稜骨痛

風寒或風熱外襲所致眉稜骨痛,一側痛取同側,兩側都痛取雙側。

先按壓崑崙穴,同時讓患者反覆用力睜眼閉眼皺眉活動疼痛處,按壓30~60秒鐘,若減輕再行鍼刺,留針30分鐘。若不效則屬胃熱上攻,針解溪;

胃經濁熱上攻引起的眉稜股痛,針解溪,操作方法同上條;

3、麥粒腫

上眼瞼麥粒腫背部肩胛反應區點刺擠血,色變為止;

下眼瞼麥粒腫(脾胃積熱循胃經上攻)足中趾趾腹點刺擠血,變色為止。

4、牙痛

風火牙痛:遇風發作或加重,遇冷痛減,受熱加重,或伴有惡寒發熱,多見牙髓炎與根尖周炎初期。針翳風穴。

胃火牙痛:疼痛劇烈,牙齦紅腫,伴有口渴、口臭、尿黃、便祕、舌苔黃膩等胃熱症狀。多見於冠周炎、化膿性根尖周炎。瀉法針內庭穴。(可用厲兌、熱甚加下關、頰車,清胃散等清熱瀉火解毒的中藥。)

虛火牙痛:牙齒隱隱作痛,程度較輕,午後與夜間或過性生活後可能加重,牙齦多不紅腫,常出現牙齒鬆動,咬物無力或牙齦出血。可伴有腰痠、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陰虛火旺症狀。多見於老年慢性牙周病。針太溪(雙側補法),酉時(17-19)發作加重的,可於發作前針。

齲齒牙痛或虛火牙痛:按壓大杼穴(骨會大杼)。

齲齒牙痛:針偏歷穴(有條索狀物)先按揉後針效果較好。或用大蒜泥敷貼(可能會起泡)。

(牙齦紅腫、出血:綠豆、絲瓜、西瓜、芹菜、水梨等來清熱。

上牙痛:多屬胃經的問題,可吃綠豆清熱消胃火。下牙痛:下排牙齒屬大腸經,可以多吃香蕉來清大腸火。)

5、落枕

後溪束骨:太陽經落枕,即後項部疼痛或壓痛明顯的落枕。(項部有膀胱經、小腸經、督脈三條經脈通過,督脈行於正中臨床單純病在督脈少見(偏中間考慮膀胱經取束骨,偏外側考慮小腸經取後溪),後頂部的落枕一般屬手太陽小腸經。)

懸鐘:治療少陽經(足)落枕,即側頸部(大約在肩井穴附近)疼痛或壓痛明顯,多見於側臥睡眠所致的落枕。

6、頸椎病

頸椎病是指頸部骨骼、軟骨、韌帶的退行性病變或者勞損等而累及周圍或鄰近的脊髓、神經根、血管及軟組織,並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症候群。

可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經型、椎動脈型、混合型頸椎病。其主要症狀是頸部疼痛不適,放射至頸枕肩和上肢,上肢乏力,手指麻木,少數病人有下肢僵凝、綿軟,如在棉花上行走等症狀;有些病人出現頭痛、頭暈、視力減退、耳鳴、噁心;有的出現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還有的出現面部發熱,出汗異常,突然跌倒等症狀。

束骨穴:適用於頸項部症狀明顯,對於久坐伏案,項部筋肉有條索狀物或活動不靈活的“項筋急”型頸椎病;

崑崙穴:適用於椎動脈型頸椎病,一過性頭暈,頻頻發作。頸部不敢轉動,動則欲嘔,伴有項背部強痛。項後韌帶鈣化,骨質增生,椎間孔變窄。

後溪穴:適用於頸項強痛,牽及肩胛及上肢疼痛麻木者。

腕骨穴:適用於頸神經根綜合徵,頸項部疼痛並向肩胛、肩、前胸、上臂外側、前臂橈側放散,拇、食指麻木,咳嗽及噴嚏時加重。

太溪穴:適用於用腦過度或腎虛症狀較為明顯的頸椎病,有椎間盤病變或骨質增生者。

大鐘穴:頸椎病本為腎虛,腎經與膀胱經的經筋均行於後頸部,所以頸椎病的用穴也主要是膀胱經和腎經,大鐘是足少陰腎經的絡穴,一穴通腎和膀胱兩條經所以尤為適宜頸椎病。

足跟腱中點:董氏奇穴。

7、肩周炎

陽陵泉:病人有明顯的疼痛點,就按經絡辯證分別用其他穴位,療效會更好;如果疼痛點不明顯,又有活動障礙,就多用陽陵泉。

條口(解溪、陷谷):陽明脈虛(肝腎陰虛)是肩周炎發病的內在原因(本虛標實),針胃經的條口、解溪、陷谷等穴位治療肩周炎有較好的療效,當肩周炎陽氣虛衰表現明顯,條口為常用效穴。

(名醫李克紹重用白朮30~90克配熟附子15克煎服,朱良春以補肝腎脾胃之法恆愈此病)

魚肩(魚際穴下(拇指方向)0.5寸):肩周炎疼痛的部位在肩前者,屬手太陰肺經經脈和經筋不通,經絡辯證病在肺經者。

三間:對各種肩周炎都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對疼痛在肩髃穴處的肩周炎療效更好。

後溪:主要治療肩周炎肩後疼痛,甚則疼痛牽及肩胛者。

束骨:肩後部牽及腋下拘緊疼痛。

(肩周炎不論疼痛和活動障礙的程度如何,牽扯的經脈越少,治療效果越好,只有一處疼痛者效果最好,一般1次即可明顯緩解;如果疼痛範圍很大,說明病在多條經,治療時應首治疼痛最甚的經脈,但一次治療一般不要超過二穴,用多了反而不理想。所以同一肩周炎患者,可能今天針魚肩,明天就要針三間,總之,辨證病在何經,就針何穴。取穴的準確和針後活動肩部非常重要。若想提高療效,還可針疼痛處阿是一穴,在主穴和阿是穴上可通電針,起針時,應先起阿是穴,將主穴行一行鍼,再讓患者活動一下肩部後,最後把主穴的針取出。開始的幾次,針後可在疼痛處加拔火罐或刮痧,也可提高療效。)

8、中風手指拘攣

腕骨:《鍼灸甲乙經》:“偏枯,臂腕發痛,肘屈不得伸,手五指掣不可屈伸,腕骨主之。”

9、乳腺增生病

人迎:據四海理論:“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人有髓海、血海、氣海、水穀之海,四海都有穴位與體表想通,鍼灸與四海想通的穴位(實證瀉法,虛證補法。)就可以調節四海,治四海之病症。)

10、急性腰扭傷

人中:治療腰脊正中的扭傷,進針方法有二。一是橫穿人中溝,從人中的一側進針,另一側出針。二是朝鼻中方向斜刺,以病人眼中流淚為度。進針時均應讓病人配合腰部動作。刺人中痛,站立針刺要注意刺激量,避免暈針。

後溪:治療膀胱經循行線上的扭傷和腰脊正中的扭傷。人中痛,可用後溪代,若兩處都有扭傷,後溪就更適合。一般針患側(單側)即可,若兩側都扭傷,可針雙側。

齦交異點:治療腰脊正中扭傷。一般腰脊正中扭傷後約90~120分鐘內,在齦交穴附近上脣繫帶上就會發現突出的血腫或硬結,名之曰齦交異點。(腰扭傷好了此點也不消失)用三稜針點刺出血或毫針針刺並留針10~15分鐘,同時活動腰部。臨床用28號針挑刺療效良好。

手三裡:治療脊柱一側相當於夾脊穴部位的腰扭傷最好,對其他腰部扭傷也有療效(針手陽明經的三間穴也可取效)。

太沖穴處壓痛處(太沖與行間之間靠近太沖:治療距離腰椎正中較遠部位的腰肌扭傷。

腰痛1穴~腰痛5穴:

1穴:在後溪穴和腕骨穴之間靠近腕骨穴處,治療腰脊正中扭傷和各種腰痛。

2穴:第四五掌骨之間腰部對應區,主要治療脊椎旁相當於夾脊穴附近扭傷和各種腰痛。

3穴:三四掌骨之間腰部對應區,主要治療相當於膀胱經第一側線(距腰椎三指左右)附近的疼痛。

4穴:二三掌骨之間腰部對應區,主要治療距腰椎一巴掌左右的扭傷和各種腰痛。

5穴:第二掌骨側腰穴,主要治療距腰椎較遠部位的扭傷和各種腰痛。

11、膝關節炎:膝關節炎是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致軟骨丟失、破壞,伴有關節周圍骨質增生反應的疾病,主要症狀是膝關節痠痛,活動不靈活。其特點是清晨起床或久坐後覺得關節僵硬疼痛,稍稍活動才能行走;站立或行走過久又覺關節疼痛需左下休息;上臺階費力,下臺階腿軟;下蹲困難,有時需要扶持才能站起;膝關節伸屈活動時會聽到“喀嚓、喀嚓”摩擦音;活動過度膝關節會腫脹疼痛加劇。

大杼穴:尋找大杼穴處壓痛或條索狀物,先按壓再針刺,或用三稜針刺絡拔罐,同時令病人活動膝關節。針刺應注意大杼穴不可針刺太深,免傷及肺臟成氣胸,一般是向下斜刺0.5寸左右。

尺澤:適用於膝關節炎疼痛部位比較明確和侷限者,採用關節對應取穴法,在對側的肘關節尺澤穴附近找對應的壓痛點針刺。

12、腓腸肌痙攣:即轉筋或稱小腿抽筋、小腿轉筋。

承山穴:用溫補手法或溫鍼灸加TDP照射。(在筋病治療上取穴以以區域性取穴為主,哪兒有病就在哪取穴,有經穴則取經穴,沒有經穴則取阿是穴;在鍼灸方法上,要結合溫熱刺激,因為物體一般規律是熱脹冷縮,陽氣具有溫煦作用,即陽氣者,柔則養筋。)

13、癔病性失語 針刺湧泉大幅度捻轉,強刺激配合心理誘導。

14、胃脘痛 多見於胃痙攣、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飲食不節、情志不暢、起居不時、感受寒邪等均可引起。

至陽或靈臺:以指代針,按壓至陽、靈臺穴,治療急性胃痙攣有特效。(俯臥位,兩個肩胛骨下角連線與椎體相交處是第7胸椎,上為靈臺下為至陽,一般都有明顯的壓痛點,可上移或下移一個椎體。醫者站患者一側用雙手拇指指腹分別放於至陽穴和靈臺穴上,行圓圈狀按揉。用力方向垂直向腹部方向,病人行緩慢深長的腹式呼吸。)

中脘:針刺中脘穴對急慢性胃痛都有效,對急性胃痛效果更好。

內關:內關既能理氣止痛,又能和胃止嘔,對胃痛伴有噁心嘔吐者最為適宜。

足三裡:合治內腑,六腑病可以用足三裡,所有的脾胃病,不論其寒熱虛實,也都可以用足三裡。孫思邈認為,足三裡、膏肓、湧泉這三個穴位都可以主治白病。

公孫:公孫是脾經的絡穴,通脾胃兩經,也處於足底反射區的胃部。

尺胃:位於右側上肢太淵與尺澤連線的中點,孔最穴下1寸處。

臍胃:肚臍左上方(相當於時鐘1~2點處)0.5~1寸壓痛點處,直刺1~2寸,對胃痛和各種胃病都有一定的療效。

15、腹痛

足三裡或中脘:主要治療以中脘穴為中心的疼痛。

上巨虛:治療臍周疼痛,即以雙側天樞穴為中心的疼痛,屬大腸病,所以取大腸的下合穴上巨虛,多見於個種急慢性腸炎,可配合天樞一起應用,效果良好。

下巨虛:臍下疼痛,特別是以關元為中心的腹痛,屬小腸病,所以取小腸的下合穴下巨虛。也可配合鍼關元、太溪,用補法。

曲泉:肚臍下腹部兩側叫少腹,是肝經所過之地,如果兩側或一側少腹疼痛,多與肝經有關。常見的左下腹脹痛,甚至起包塊,疼痛則欲解大便,便後疼痛緩解,多見於慢性結腸炎。

16、膈肌痙攣 俗稱打嗝,中醫叫呃逆。

取啑法:“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用通關散(豬牙皁研末)嗅聞後,打噴嚏呃逆止。

攢竹:對偶發性呃逆效果較好。按壓時讓患者深吸一口氣,然後屏住呼吸,多能立即止呃。對頑固性呃逆或因器質性病變引發的呃逆,效果要差一些或無效,按壓攢竹穴稍下的眶下緣,效果比攢竹穴好。

翳風:按壓翳風穴治療呃逆療效確實,有些按壓攢竹不效的呃逆按壓翳風即可取效。方法同按壓攢竹。

太淵:治療屬肺胃氣逆者療效佳,對其他原因的呃逆療效欠佳。

乳中:胃氣上逆動膈所致呃逆,但乳中一般不針不灸,故用鐳射照射。

期門:治療肝氣上逆動膈所致呃逆,可針可灸。

中魁穴:經外奇穴,位於手背,在中指近端指關節的中點,有降逆止嘔止呃的作用,主要治療噎膈、反胃、嘔吐、呃逆等,一般多用灸法,也可針刺。

太溪:治療腎虛沖氣上逆動膈引起的呃逆。

炙甘草湯:治療中風後遺症併發的呃逆效果很好。

湧泉:針刺或用吳茱萸調貼。

神闕:麝香0.5克貼臍,虛證和孕婦禁用。

馮鳴九先生驗方:白豆蔻9克 山楂核30克研末吞服。

17、急性胰腺炎 胰腺及其周圍組織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炎症。臨床以急性腹痛,發熱伴有噁心、嘔吐,血與尿澱粉酶增高。是常見的消化系統急症之一。按組織學及臨床表現,分為急性水腫型胰腺炎與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兩種。前者多,見臨床約佔90%,預後良好。後者少見但病情急重,併發症多死亡率高。

地機:直刺雙地機穴止痛。(若把地機穴處壓痛分為4級的話,2級壓痛提示乏力;3級壓痛提示糖尿病;4級壓痛即痛不可忍見於急性胰腺炎。)

18、支氣管哮喘 中醫屬於“哮證”、“喘證”範疇。病位在肺,病本在腎。病因病機為宿痰內伏於肺,復加外感、飲食、情志、勞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氣道、肺氣上逆所致。發作期臨床證型有寒哮、熱哮兩大類,緩解期則可分為肺虛、脾虛、腎虛三型。

孔最: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包括過敏),針刺孔最穴有平喘作用。

魚際:對寒邪束肺,氣管痙攣的哮喘最宜;對肺經火熱引發的哮喘亦可收瀉火止喘之效。若肺氣虛甚,當加太淵;陽氣虛甚或腎不納氣宜配太溪。

神闕:以拇指按壓神闕穴,每次500下,每日一次,連續2~3個月,可補益人體的元氣,改善過敏體質,預防過敏性哮喘發生。

也可在肚臍拔罐,每5分鐘取下連拔3個5分鐘為一次,堅持拔2~3月,可改善過敏體質。

對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等其他過敏性疾病也有效。關鍵是需要長期堅持,至少需2~3個月。

19、心絞痛 心絞痛屬於中醫“胸痺”、“心痛”的範疇。病位在心或心包,所以疼痛的部位多在心包的募穴膻中穴的深處(胸骨後疼痛);甚則疼痛出現於心的募穴巨闕穴處(上腹部),並沿手少陰心經或手厥陰心包經放射(左臂的前面內側到達小指與無名指,有時疼痛可放射至頸部、咽部及下頜部)。

內關:針刺內關可治療心痛等一切心病,還與調理陰維脈有關。四總穴歌加一句變成五總穴歌: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內關謀。

至陽:督脈為陽脈之海,至陽穴為陽氣至盛之處,按壓至陽穴可溫通心陽,散寒解痙,陽氣通陰散寒,絞痛可自止。

20、喜笑不休 不能控制的無緣無故的喜笑不能停止。

神門:針刺雙神門,瀉法,留針一小時左右。

21、髒躁 中醫病名,主要症狀是悲傷欲哭,不能自己。

少海:獨取少海,補法,留針30分鐘以上。

22、慢性膽囊炎 中醫脅痛範疇。病位在膽,與肝膽經有關。常見症狀是右脅部或右上腹部疼痛不適,多呈脹痛或悶脹痛。可向右肩部放射,症狀多在食油膩及情志不暢後發作或加重。B超可確診。

陽陵泉或膽囊點:膽囊點在陽陵泉下2寸,屬奇穴,也在膽經上,主治各種膽囊病症。陽陵泉是治療脅痛要穴,臨床在陽陵泉和膽囊點附近找壓痛點,哪裡痛的厲害刺哪。

丘墟透照海:丘墟是膽的原穴,五臟六腑的病皆可取相應的原穴治療。膽囊炎是膽腑的病,自然可取丘墟針刺治療。其新的方法是丘墟透照海有較好的效果。慢性膽囊炎非一時可愈脅痛消失並不等於痊癒,應堅持2~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且忌食辛辣油膩,少飲酒,保持心情舒暢。可酌情配合使用支溝、日月、膽俞等穴。

23、痛經 經期及其前後下腹部或腰部疼痛,隨月經週期而發。嚴重者可伴有噁心嘔吐、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甚至昏厥。分原發性(臨床檢查生殖器無明顯異常,也稱功能性痛經。)和繼發性(生殖器官有明顯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腫瘤等。)兩種。

痛經主要與肝脾腎有關,常規鍼灸取關元、三陰交、血海等三陰經穴,療效不理想,遠不如調節衝任督脈直接作用於胞宮速效。

十七椎:按壓、針刺十七椎止痛效果良好,也可加刺承山穴,用3寸毫針向上斜刺,起針後可在十七椎拔罐5~10分鐘,效果更好。

神闕:神闕穴可以通治一切婦科病症。因為婦科病的基本病機是衝任督帶4條經脈的損傷,而肚臍神闕一穴就直接與4脈相通。

神闕穴是禁針穴,可用灸、貼等臍療法。

次髎、地機:單用次髎穴、地機穴也有良效。

24、急性扁桃腺炎 屬於中醫(乳蛾)、“咽喉腫痛”等範疇,認為咽通於胃,喉通於肺,咽喉為肺胃之系,所以本病病位雖在咽喉,病本卻在肺、胃。主要症狀是咽喉疼痛,可伴有發熱,一側或雙側扁桃體腫大。急性扁桃腺炎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風熱毒邪客於咽喉;二是過食辛辣菸酒,胃熱火毒上攻咽喉。前者在肺,後者在胃。

少商:病在髒者取之井少商為肺經井穴因肺經“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所以刺少商不僅可以散肺經之風熱毒邪,還可胃腸腑熱,對急性扁桃腺炎有良效。針刺少商出血,咽喉疼痛可立即減輕。

商陽:手陽明大腸經井穴,點刺該穴出血可治療因過食辛辣、菸酒,胃熱火毒上攻咽喉引起的扁桃腺炎。

25、美容 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男性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面部主要是靠三陽經的氣血滋養,所以面部美容就應該從三陽經,尤其是足陽明胃經開始。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氣行於三陽,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針刺足陽明經穴位,可使其行氣於三陽和臟腑各以其經受氣。

足三裡:胃的下合穴,胃經的合穴,是調理胃氣的要穴。胃經氣虛之人,足三裡按之虛軟,針刺時多呈凹陷。因是胃經虛證,所以用補法,透皮後緩慢進針,若能出現針下搏動感,說明氣已至,如魚吞鉤餌之沉浮,病人也會感到自足三裡至解溪的一過性跳動感,多數情況旁觀者也能看到這一跳動。右側出現多於左側,出現這種得氣反應,效果會更好。

一般針10~15次左右面色可開始好轉,針孔處凹陷也會減輕或消失,繼續針至1~2個月,面色會鮮明而右光澤了。

人迎:人迎也是胃經穴位,但人迎穴處有頸部動脈及頸動脈竇,針刺時宜避開動脈,不宜針刺太深和大幅度提插捻轉,起針後宜按壓針孔,以防出血。總之人迎穴的針刺要求較高,手法不熟練者,還是慎用。

在臨床進行鍼灸美容時,足三裡和人迎可交替或一起使用。

26、養生保健

足三裡:保健要穴,多用補法,療效確實。

湧泉:腎經之井穴,腎經脈氣所發之地,調補腎氣的要穴。湧泉穴針刺疼痛較甚,所以用於養生多以指代針按揉湧泉穴。

太溪:腎的原穴,調理腎經,補益腎氣的要穴,養生保健之理同湧泉,但針刺方便,少有疼痛感,對腎氣虛衰者最為適宜。

氣海:對元氣不足者尤為適宜。

關元:原氣之關隘,元陰元陽交關之所,足三陰經與任脈交會所。通過關元調理元氣和腎、脾、肝三髒。關元穴保健多用灸法。

神闕:禁針穴,多用灸法,養生保健也可以指代針,用拇指指腹按壓,按壓數秒後再抬起,反覆按壓300次以上。

27、踝關節扭傷 最常見的關節扭傷,由高處落地踝蹠屈位,突然足底向內或向外翻轉,即可造成踝關節扭傷,臨床以足內翻位扭傷多見根據損傷情況可分為三種:單純外側副韌帶損傷(疼痛在外踝,踝關節明顯腫脹,皮下可有瘀血,活動受限,走路跛行。)、骨皮質撕脫(疼痛腫脹較前者更劇,活動受限。內翻時踝關節不穩定,足跟叩擊實驗陽性。)及踝關節半脫位(自覺踝關節不穩定,屈伸時有聲音,疼痛往往為刺痛,不能行走。踝關節外側壓痛,內翻時加重。內翻時外踝可出現明顯的凹陷,可X線檢查排除骨折)。

踝關節扭傷早期處理很重要,宜臥床休息,下地持拐以防踝關節負重,不能過早活動,休息應兩週以上。損傷後立即冷敷切忌熱敷。

養老穴處壓痛點:足外踝下方申脈處的扭傷按揉或針刺皆有捷效。

陽池穴處壓痛點:扭傷在外踝的前下方,相當於膽經丘墟穴處,或者外踝的扭傷針刺養老穴後,外踝下方的疼痛緩解,但外踝前下方仍然疼痛,就當在對側腕關節手少陽三焦經的陽池穴處找壓痛點針刺了。

28、膝關節扭傷 常規的鍼灸治療是區域性取穴治療。用關節對應取穴法療效良好。

尺澤穴處壓痛點:治療膝關節內側的扭傷,相當於陰陵泉上方,脛骨內側踝處疼痛為甚者。

29、下肢肌肉拉傷 在對側上肢的對應部位也有顯著的對應壓痛點,針之有速效,明顯優於區域性取穴。

30、肱骨外上踝炎 中醫屬“傷筋”範疇,並稱之為“肘勞”。西醫為肱撓關節滑膜炎,肱骨外踝骨膜炎,又稱網球肘。以肱骨外上踝處疼痛、壓痛為主要表現。通常有肘關節外側疼痛,有時可牽涉至前臂,握拳、屈腕、擰毛巾、提熱水瓶、掃地等動作可使疼痛加重,持物有時可失落。

肘靈穴:在對側陽陵泉附近尋找最明顯的壓痛點處針刺,1~2次見效,5~8次痊癒。這個穴位在陽陵泉穴附近又可以治療網球肘所以命名為“肘靈穴”。一般多在陽陵泉上方腓骨頭小頭處,但總以最顯著壓痛點為準。

31、足跟痛 中醫稱為跟骨痛,病在骨,病根在腎,多屬腎虛或兼有寒溼瘀血。西醫為足底筋膜炎、跟骨刺、足底脂肪墊萎縮、足跟部外傷都可以引起足跟痛。一般鍼灸治療方法是取太溪、阿是等穴。

大陵穴處壓痛點:針刺宜站位(坐位或臥位取效不佳),現在對側大陵穴處找準最顯著的壓痛點,用力按揉,同時令患者試著跺幾下腳,再行走幾步(一邊走一邊按揉)一般情況下足跟痛即可減輕或緩解,此時可用隨咳跺腳進針法進針,同時讓患者活動患足,如果按壓時疼痛沒有減輕,說明對應點沒找對準,宜再仔細揣穴。針刺後疼痛還會反覆,宜堅持針刺5~10次,腎虛症狀明顯者還應配合服用補腎中藥,如骨仙等,但一般需服用10盒左右方可。

高樹中《一針療法》速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