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权旁落从人事开始!

 谋略那些事 2021-11-16

《资治通鉴》第35卷,汉纪二十七

汉平帝元始元年(辛酉,公元1年)

【原文】

莽既媚说吏民,又欲专断;知太后老,厌政,乃风公卿奏言:“往者吏以功次迁至二千石,州部所举茂材异等吏,率多不称,宜皆见安汉公。又,太后春秋高,不宜亲省小事。”令太后下诏曰:“自今以来,唯封爵乃以闻,他事安汉公、四辅平决。州牧、二千石及茂材吏初除奏事者,辄引入,至近署安汉公,考故官,问新职,以知其称否。”于是莽人人延问,密致恩意,厚加赠送,其不合指,显奏免之,权与人主侔矣。

【译文】

王莽已经讨好取悦于吏民,又想独断专行。他知道太皇太后年老了,厌倦政事,就暗示公卿上奏说:“以往根据官吏的功绩和资历,按顺序逐阶提升到二千石。各州部刺史所举荐的茂材、异能等被委任为官吏,大多数不称职。应该让他们都去谒见安汉公。另外,太皇太后年事已高,不适宜亲自过问这些小事。”让太皇太后下诏说:“从今以后,只有封爵之事才禀告我,其他事项,由安汉公和四辅裁决处理。新任命的州牧、二千石以及茂材出身的官吏奏报情况,就直接引到安汉公官署回答所问问题,安汉公考核过去官吏的治绩,询问到任后打算如何施政,以了解他们是否能称职。”于是王莽对这些官员一一接见询问,关怀备至,示以恩意,赠送厚重的礼品。对那些不迎合他的旨意的人,就公开奏报,予以免职。王莽的权力几乎与皇帝相等了。

【解析】

大权旁落从人事权开始。

严格来说,此时的王莽已经差不多攫取到最高权力,唯独有个太皇太后王政君挡在前面。

按照汉朝的政治传统,外戚干政常有,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那个太后或者太皇太后,通俗的来说就是皇帝的妈或者奶奶。

往前看,吕后、窦太后、王太后(王娡)、傅太后都是如此,他们的存在不光让自己家族进入到权力核心,其本身手握大权也一度凌驾在皇帝之上。

现在王政君也是如此情况,只要他想完全可以做另一个吕后、窦太后,将权力紧紧地抓在手中,至于王莽那个时候,也不过是听命与他的棋子罢了。

不过问题也在这里,王政君没什么权力欲望,并不想参与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更想过清净日子。

这一点被王莽捕捉到,并借机进行试探和权力盗取。

在很久之前,战国那部分的文章中提到了权力的窃取与控制,关于窃取首先要看人下菜碟,然后通过各种大事小事请示汇报,占用上级时间,让他劳心劳神、烦不胜烦,最后授权于他信得过的人。

在上面,并没有写王莽做到了,但是却有这样的迹象。

知太后老,厌政

这说明之前,的确是很多事情请示汇报王政君,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最后的结果也的确是王政君逐渐地厌烦处理政务,并被王莽捕捉到迹象,于是有人上书请求部分事情移交给王莽负责。

对于王政君而言,她也乐得如此,一方面自己的确烦,另一方面王莽是侄子,放心。

只不过相对于全权处理,这里更像是先交给王莽处理,然后再由王莽汇报给王政君,后者点头认可即行。

事情也少了,权力也把握控制了。

但事情真有那么简单?

之前我们多次提到,权力这个东西,并不来源于自己本身,而来源下面的认同与认可。

所以为什么安重荣说:“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就是因为我手底下兵强马壮,这些人认我,是自己人,所以我能当老大、当皇帝。

王莽在这里提出建议并不是真为了办事,而是直指人事权,其实也是和上面差不多,王莽在通过控制人事权培植势力。

而王莽的做法又有这么几个方面。

其一,在人事审核过程中,试探、测试,弄清谁是他的敌人、谁能拉拢、谁又保持中立。

其二,利用人事权安插自己,或排除异己。

其三,在正常的事务处理中,拉拢那些可以争取的人。

这样一通操作下来,那些留下的、升职的,就各个都是王莽的人。

所以,透过点看后面王莽篡汉波澜不惊,甚至说是自下而上的劝进,何尝不是提前把关键位置的人都换成自己人。

退一步,别说到王莽篡汉那时候,只要这样一两年,王政君再想把权力收回也没有,底下都是王莽的人,只听王莽的,谁还听王政君的?

【闲扯】

上面这段材料,能算到授权、控权与权力监督的环节中。

组织权力越往上走,要面对的事情越复杂也越多。

从生物的角度出发,脑子大量思考是反人性、反基因的,所以大多数人倾向于不思考。

从组织运作的角度来说,职能化、模块化、分工化,也是必然。

但授权、分权要从多个角度去考虑。

首先,权力给出去了要能收得回来。

其次,授权不能像断了线的风筝,应该有条线系着。

尔后,从事情类型的角度,不同事情权力下放的限度不一样,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再后,关键的人事权、财权、决策权、信息权控制住,基本上就不会有太大波动。

还有个关键,制衡!

所以啊,要是王政君牢牢地控制人事权,不经过王莽走这一遭,基本上王莽篡汉就算要发生也要推迟个几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