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砚文化

 流星雨工作室 2021-11-17

砚文化

砚台起源于秦汉、魏晋时期,至唐代起,全国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作砚台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砚台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其制作技艺更具有保护传承价值,是“文房四宝”中的首要。2018年6月非遗传承人渡渎章庆荣和下潘潘小华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非遗司、安徽省文化厅共同举办的“歙视制作技艺”培训班上取得优异的成绩,章庆荣作品荣获优秀奖。2017年3月列入兰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竹请、庆荣、潘小华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兰溪民间雕刻师——章庆荣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从问世至今已有近五千年历史。在位于女埠街道文懿馆民间雕刻师章庆荣工作室,摆满了形状各异的大小砚台。名为“丹凤朝阳”的砚台,是一只凤凰朝着太阳;一个有着仙人和桃子的砚台,寓意福禄寿;还有的砚台是荷叶形状,躲着小螃蟹,雕刻精美细致。 

    

从高中毕业拿起刻刀,章庆荣就再没放下雕刻。一开始家里有个亲戚做,章庆荣跟着学。后来师承潘征平、高级工艺美术师胡中泰等,二十多年来,章庆荣坚持手工雕刻,经他手雕刻出来的砚台图案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章庆荣说,雕刻很需要耐心,手上的力道很重要,需要年复一年的练习。即便是雕刻很小的花纹,都要多年的力道和功力。 

 

 

把长短不一的铲刀,若干形状各异的錾子、角尺、榔头、圆规,是章庆荣雕刻时常用的工具。一块端砚的成型并不易,从原料开采到最终成型大致要经过采料、制坯、构思、雕刻、打磨、上油等诸多复杂环节。根据石料的特征揣摩如何雕琢最佳的造型,“制作砚台的基础是白描,绘画功底很重要,白描画得好才能雕刻得好。”章庆荣说,起初的构思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甚至关系到一件作品的成败。之后的雕刻图案则考验的是制砚人的耐性、构思和经验。一块天然的绿色石头,可以雕刻成荷叶,凸出来的地方雕成螃蟹,这些都是在天然的颜色和形状上发挥想象力而来的。 

 

现在,大多数人购买砚台,更多地关注造型美观。砚台以传统文化的图案为主,结合现代风格,有的把故事情节雕刻在上面,像是山水、人物和美好寓意的图案。章庆荣说,雕刻很需要耐心,手上的力道很重要,需要年复一年的练习。即便是雕刻很小的花纹,都要多年的力道和功力。 

近年来,章庆荣积极参加各种技艺培训班、工艺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他的砚台雕刻手艺评上了兰溪市级的非遗。作为非遗传承人,章庆荣担当起传承、创新和发扬这项技艺的责任,多次参加非遗展示活动。如今他也是兰溪市非遗保护的志愿者,永葆时代工匠情怀,为非遗传承保护和传统工艺振兴贡献一己之力。

章师傅的作品

 

 

 

 

 

 

 

 

 

 

 

 

 

 

 

 

 

 

 

 

 

现在,大多数人购买砚台,更多地关注造型美观。砚台以传统文化的图案为主,结合现代风格,有的把故事情节雕刻在上面,像是山水、人物和美好寓意的图案。

近年来,章庆荣积极参加各种技艺培训班、工艺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作为非遗传承人,章庆荣担当起传承、创新和发扬这项技艺的责任,多次参加非遗展示活动,前年下半年他就到兰溪行知学院参加创作和展览,使大学生们也了解到砚台雕刻技艺。

他说,在砚台雕刻制作的道路上,必须要发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活到老,学到老!

获奖作品——“日月同辉”

 

 

 

 

 

 

 

 

 

“砚台要根据石头造型来设计,简单的要用一周时间雕刻,复杂的要花上半个月时间。”今年42岁的章庆荣说,雕一块砚台,不但要有耐心,而且要查询很多资料,需要不断学习。 

 

 

 

 

 

砚之历史

原始砚

人类的文明史,是靠有形文明和无形文明传承下来的。有形文明就是各种人类文明遗迹留存。

史前的人类文明遗存,主要是旷野的岩画和居住的遗址。从这些最早的文明遗存中,我们发现,在史前人类最早的文明活动中,彩绘文化是主要内容之一。

根据史前彩绘文化和出土的研磨器具推断,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研磨颜料的研磨器了,这就是砚台的前身,亦称“原始砚台”。这些研磨器,是用于人体彩绘、绘制彩陶和岩壁画的。

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器主要是取自石头,一般由石饼和磨棒或研石组成,有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和不规则形。也有少量玉质的,造型较为粗糙,但涵盖了那个时期的文化内涵。

汉代砚

汉代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思想活跃,文化事业蒸蒸日上,文字书写的需要与日俱增。

在这种情况下,砚台开始逐步形成并得到了显著发展。西汉的石砚多附研纽。到了东汉后期,由于墨始成锭,研纽才逐渐消失,在这时,真正意义上的砚出现了。

从砚形上看,有两种类型。一是饼形砚。由自然扁平形砚变为磨制较为规范的圆饼形砚。个别砚立面还雕有纹饰,有的砚底有字款。二是板砚。即以长方形薄石板做底,再配以石研钮和陶研钮。随着墨锭的出现,砚纽的废弃,砚也由平面改变成挖有砚池,使砚台的承受压力减轻。除石砚外,玉砚、漆砚、陶砚也应运而生。

东汉以后,瓷器工艺取得很大进展,瓷砚也随之问世,还出现了铜砚。当时的铜砚,并非是铜质砚,而是精美绝伦的铜砚盒中嵌入砚石。当时的木砚盒、漆砚盒、铜砚盒都很精致。

魏晋南北朝砚

魏晋南北朝,上承两汉,下启隋唐。虽时间较短,且历经战火,但从砚的定制与发展上看,在砚史上画出了耀眼的一笔。

著名的圆形多足砚是隋唐多足辟雍砚的前身;方形四足砚,开启了后代方形砚的先河。其中一些北朝四足方形砚,雕刻精工,气势不凡。特别是大量瓷砚的面世,促进了砚的发展。同时,泥陶砚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其形制与方石砚和圆瓷砚相同。

隋、唐砚

据记载,中国砚台发展到隋、唐,出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这是因为隋、唐时代,经济、文化事业都很发达。尤其是唐王朝实施“以书取仕”的方针,更刺激了书法艺术的繁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砚台的要求,在原来坚实、美观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墨“细腻”、“滋润”的内容,砚质、砚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唐代砚台主要是泥陶砚、石砚和瓷砚,还有铜砚、铁砚、漆砚、玉砚及秦砖汉瓦改制砚。澄泥砚是陶砚的一种,在唐代开始大量制作。

唐代制作的石砚,已经开始讲究石材材质的细腻和石理石纹的美观。著名的红丝砚在唐代有了较大发展,著名的端砚、歙砚也开始在唐代风靡。

唐代的砚式,一是圆形多足,俗称辟雍砚。二是箕斗形砚。

自唐代开始,探讨砚文化的文字和书画开始出现,做砚诗也成了喜爱砚文化的文人学士、贤达士绅的一种时尚,但此时的砚铭多是记年记事。五代时,南唐制砚大师李少微较有名气。

宋代砚

到了宋代,制砚已经走向成熟,并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出现了六个新特点:一是石砚日益普及。除了原先已出产的青州红丝石、紫金石、端州石、歙州石之外,又相继开发了一批地方石品种。二是对石砚的色彩、纹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是四大名砚相继确立。宋代苏易简在其所著《砚谱》中指出:砚有四十余品种,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四是石砚造型趋于多样化。宋砚的整体时代风格是直线的突出和整体造型瘦挺。砚制形式大都内敛,造型气韵冷隽,风骨峭拔。砚的形制以长方形、圆形、椭圆形为常见。其主流砚形为抄手砚。以蝉形砚为代表的仿生砚以及植物造型和纹饰的砚台大量使用。五是砚铭蔚然成风,尤其是名贵石砚往往都镌文于上,此时的砚铭更讲求文采,铭文更崇尚喻志,这也是我们鉴别宋砚的一个重要依据。比如著名的岳飞、文天祥铭文砚及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米芾、陆游铭文砚等都产生于这一时期。六是砚台专著陆续问世。比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砚谱》、唐积的《歙州砚谱》、米芾的《砚史》、高似荪的《砚笺》、叶樾的《端溪砚谱》等,宋代是砚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期一些文人士大夫为砚的研究注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辽金至元代,砚造型特征讲究粗犷、浑朴、自然。在宋代,制砚大师吕道人较有名气。

明清砚

明清两代,砚的制作工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的功能逐步由实用品演变成为名人士大夫的玩赏品、民间工艺美术品、贤达士绅的艺术收藏品。制作风格也由古朴趋向豪华,由简略趋向繁缛。

明代的砚台显得端庄厚重,纹饰不甚繁丽,大件制作居多。当时,由于红丝石坑脉断绝,被澄泥砚所代替,因此四大名砚就变成了“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

清代,制砚进入辉煌时期,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砚材品种达到了空前丰富,所用砚材除了前代已有的著名砚材外,还出现了水晶、漆砂、翡翠、象牙、玻璃、犀角等观赏砚。

二是砚台制作图案相当丰富,制作工艺相当精良。砚台上的图案内容广泛,雕琢精细华美。主要题材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名家书法、印章铭刻等。雕琢方法有:圆雕、深雕、镂空雕、浮雕、浅浮雕、阴刻等。各种雕刻手法交错运用,不仅雕工细腻,而且所雕人物、动物形象和山川日月、花草树木栩栩如生,鲜活逼真。

三是砚文化探讨研究空前活跃。一些砚文化学者资深藏家相互交流、著书立说。专心于整理砚史、研究砚雕艺术。这时期许多研究砚文化的著作先后问世,如:明代曹昭的《古砚论》、张应文的《论砚》、余怀的《砚林》;清代朱彝尊的《说砚》、曹溶的《砚录》、黄钦阿的《端溪砚史汇参》、吴兰修的《端溪砚史》、朱栋的《砚小史》、计楠的《墨余赘稿》和《端溪砚石论》;尤其于敏中等人的《西清砚谱》,精选内府所藏从汉代到清代的砚二百余方,图四百六十四幅,每方都有说明,评述其尺寸、材质、型制,集古砚之大成,是非常有价值的史料。

四是涌现出了一大批砚台收藏家、砚文化学者,比如:高兆、朱彝尊、余甸、林佶、黄任、林在峨、金农、刘墉、纪晓岚、阮元、黄易等;同时还诞生了一批制砚大师:王岫君、顾二娘、谢汝奇、董汉禹、杨洞一、高凤翰等。

明清时期,由于艺术化成为制砚工艺发展的主流,砚雕艺术人才受到重视、砚材得到广泛开采,砚雕艺术出现了代表地方风格的流派。

以端石砚雕为代表的“粤派”。粤派从明代开始形成自己的地方风格,给人们的印象是:构图饱满、整体感强、精雕细刻、古色古香、线条细腻、准确流畅、繁而不乱、柔和而不失刚强,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到了清代,粤派的砚雕技艺、流派风格更加成熟。在雕刻艺术上,注重细刻和线刻,适当穿插浅刀雕刻,线条精确、细腻、婉转、流畅、轻快是粤派的主要特点。

以歙石砚雕为代表的“徽派”。徽派砚雕艺术一般以浮雕浅刻为主,不作立体镂空雕。但由于受当地砖雕艺术的影响,间或出现深刀雕刻。徽派砚雕艺术多方圆规整的构图,整个造型雍容大方,格调简练明快。

苏派砚雕艺术的形成,既受明、清“吴门画派”、“松江画派”艺术的熏陶,追求平淡、雅逸的风格,表现高古之气,又借鉴明末清初嘉定竹刻艺术的影响,“刀不苟下,兴到方始创作”,讲究刀法的精致,构图疏朗,画面耐人寻味。苏派砚雕艺术有两大特点。其一,以随形、略加琢磨为主导,从而使砚台的表现形式达到简朴古雅、自然华美的艺术境界。其二,雕镂精细,但稼纤合度,堪称“巧中守拙、婀娜苍润”。苏派的代表人物是王岫君与顾二娘。

海派砚雕是指民国时期以陈端友为代表的上海地区的写实派砚雕。海派艺人多有一定中国传统绘画的功底,雕刻技艺精湛,题材内容多以摹刻自然物为主,主要有花鸟虫草、飞禽走兽、瓜果以及仿古器物和臬币等。

宫作砚雕,虽未形成一种艺术流派,但也是清代砚雕中有别于粤、徽、苏三派的一种风格。在清代,由于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代皇帝酷爱砚台,专门在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设立砚作,从其祖上发源地吉林长白山开采出的松花砚石,再从全国各地召收了一些著名的砚雕工匠,按照皇帝审阅批准的宫廷画师所画样稿,由造办处砚雕艺人按图雕制。有时皇帝还亲自设计和题写诗句,使之光辉耀目,给人一种庄严富贵的感觉。宫做主要代表人物有康熙时期的金殿杨、顾公望,雍正时期的黄声远、王天爵、汤褚冈

砚台,为文房四宝之一。与笔、墨、纸相比,其它三者都是消耗品,极难传于后人。而砚台有着“金石永固”的特点,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但自墨汁的发明和硬笔的使用以来,砚台作为日用品的功能日渐消弱。时止今日,电脑打字的应用,更使砚台完全地退出大众的书桌,只是偶尔在专业书画和收藏领域流传,砚台陷入消亡境地。但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作为传统文人的文房重宝,砚台所具有的一些作用尚未受到应有的关注。

一方上好的砚台,具有天然美好的纹理和砚师精妙的工艺,这些图案和花纹,能够引起人的联想,启发人的思维和创造性。在书桌重要位置摆放一方佳砚,自然能够赏心悦目,启迪智慧。

清代以来,砚台雕工日趋细微,具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点,现在收藏界多不重视此类砚台,认为俗气。本人对此不以为然,“意必吉祥”其实并非坏事,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使人心胸开阔,积极向上,一方“意必吉祥”的砚台能够起到激励人的作用,比如说“指日高升”、“鱼跳龙门”等题材。古代使用很久的砚台,日日用砚研墨,天长日久,砚堂产生了凹痕,所谓“铁砚磨穿”,更容易起到激励人,同时、增加文气,传承文化,兴家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