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代史中唯一的高僧,前半生让人感触,后半生令人佩服

 综合历史 2021-11-17

到了今时今日,按国情来说,道士的理念还是有些国民能接受,但和尚的理念,估计大部分人都难以接受。当然,笔者所说的和尚,并非如今那些,能喝酒吃肉,还能娶妻子的和尚。但在看过《虚云百年》后,笔者对和尚有了一点看法,并且对这位故事中的主角,生出了复杂的感触。

在福建泉州一个殷实之家,有一对夫妻,总盼着能生下一儿半女,但总不能如愿,到了中年时期,才生下一子,萧古岩,但不幸的是,他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只能由父亲的妾室照顾长大。父亲萧玉堂,在受聘入泉州府幕时,萧古岩还是个学习,四书五经的儒道学子,但也是这期间,他接触了佛法学说,17岁离湘至闽,19岁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

萧古岩短短几年的改变,让人感触很大,按照我国的传统观念,作为人子不侍奉年老的父母是不孝的,他们家只有萧古岩一个独子,他后来的出家,更是导致父亲的郁郁而终。而萧古岩在出家前,便有两房妻子,但入门不久,萧古岩就有了出家的决定,导致两位妻子有名无实,也没留下子嗣,相当于抛弃了家庭。

当然,因为剧情需要,里面肯定有虚构的内容,把某些情感放大了,但不得不说,萧古岩一生的经历,这一段是最为深刻的。萧古岩出家后,一心研习佛法,并且去过很多地方,拜访名师,让自己的佛法更精湛。后来他的足迹不满足于在国内,因为在国内的佛法该学习的都已经有所领悟,便跑去印度、锡兰、缅甸等国学习佛法。

萧古岩,数十年如一日的专研佛法,待学成归来都被人敬称虚云法师,后来在扬州高旻寺参加禅七法会,与赤山法忍和尚一番清谈,又有了领悟,便去了终南山结茅庐潜修,日子非常的清贫。而虚云法师一直以来对自己要求极高,从一开始便是用佛门中苦行僧的修行方式。

常常在山中潜修,一晃眼便是数年,期间饿了吃野果草根等物,渴了便喝溪水,只要有个山洞遮风,有颗歪脖子树靠一下,就能度过一晚的时间,也许正是这样的精神,才让他成为,真正的佛门法师,也让他在改革开放后,逃过一劫。

当年,刚刚改革之时,为了打击迷信,许多寺庙都遭到毁坏,在滇军师长亲自督军上山捉拿虚云,虚云只身与其讲理,经过多方面交谈,师长被折服,反而问起虚云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从这可以看出虚云的佛法水平。

在虚云百岁高龄之时,因为在佛界的名望,被人推举为中国佛教协会的名誉会长,同时也是近代史上,唯一一个身兼佛门五宗传承佛法的人。虚云法师足足活到一百二十高龄才圆寂,也让他名满天下,让人钦佩不已,但唯一让人费解的是,在圆寂前所写的“戒”字,到了如今依旧没有人能参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