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明博:轮回中,因果是唯一的行囊

 福在菩提心 2018-07-11

01

谁非过客?茶是主人

同一味茶,在不同的地方泡,味道不一样;由不同的人泡,味道也不一样。早就听说,九华山大觉寺内,有个名叫大佑的小和尚,他年纪不过五六岁,却在宗学法师的调教下,以一味禅茶广为人知。

此次上山之前,我在心里还打着妄想。

上山之后,见到宗学法师,他说:“大佑今年要上小学了,这里没人教他读书认字,我就让他爸妈把他领下山了。”

夜晚,数人在禅堂品茶。泡茶时,宗学法师笑着说:“大佑泡茶比我泡得好。”说完,他沉默了一下。

如果大佑也在,这禅堂里就热闹了。即便依然是宗学法师泡茶,大佑肯定会在一旁捣乱,或壶中添水,或佛前弄花,或提出一两个稀奇古怪的问题,那就好玩多了。

宗学法师与大佑,让我联想到,自古以来,佛门多有老僧与顽童的弘法组合。

远一点说,比如聪明的一休和那位胡子花白的老方丈,或者唐代的赵州禅师与他的小徒弟沙弥文远……近一点说,比如在九华山修行的、化身为金乔觉的地藏菩萨,那时,他身边也有一个小童子。

《全唐诗》中,收录有金乔觉的一首诗《送童子下山》:“空门寂寞尔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好去无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对于天真活泼的儿童来说,佛门的生活,既清苦,又寂寞。时间一长,想家是在所难免的。佛门的晨钟暮鼓,哪里比得上与小伙伴们骑竹为马的快乐?要下山时,童子觉得师父无人作伴,山居会寂寞;临别之际,他又依依不舍,频频落泪。

金乔觉只好手抚小徒弟的头,安慰他说:“你安心下山吧。我在山中,有烟霞相伴。”

真是“太阳底下无新事”。“送童子下山”的故事,谁人曾想到,一千年后,又在九华山上演了一次。

是因缘,也是因果。轮回之中,因果是唯一的行囊,因缘成就了所有的际遇。

宗学法师烫了十个茶盏。分茶时,这一泡茶只能分九杯。在座的,恰好九个人。

法师自语:“谁非过客?茶是主人。”他请大家喝茶。

在座的一位女居士说:“师父,大佑在家也天天念叨您呢。”

这位女居士,名叫如慧,是大佑的妈妈。 

02

菩萨的接力棒 

如慧此次上山,主要是陪同香港来的美清居士。

美清长相端庄,待人和蔼,此刻,她安静地坐在如慧身边。

美清来大觉寺,是因为行金居士。

行金居士,俗家姓陈,七十多岁。据美清讲,在一次佛友聚会时,行金居士对她说:“我年纪大了,快跑不动了,护持宗学法师兴复道场的事,下一棒就交给你啦。”

美清说:“我问她是不是开玩笑。行金居士说是认真的。那天分手时,她又跟我说了一遍,‘下一棒就交给你啦’。当时,我也没当回事。没想到,没多久,她脑出血住院了。”

在抢救了一段时间后,行金居士依然躺在病床上人事不省,她只能依靠呼吸机和营养液生存。会诊的医生认为,信佛的人是看透生死的,临终的人没有必要受折磨,他们向家属提议撤掉呼吸机,让行金居士自自然然地走。

当天下午,一位比丘尼师为行金居士做了超度。然而,当天晚上,她在梦中见到菩萨,菩萨对她说:“行金居士还有任务没完成呢,她还不能走。”

奇迹出现了!撤掉呼吸机后,行金居士随即恢复了自主呼吸,出院回家。

在家静养的行金居士,虽然不说话,亲友来探望时,她能用眼神示意。半年时间过去,本已满头白发的她,又长出一头黑发。

生病前数年间,行金居士对宗学法师住持的九华山大觉寺、池州南泉寺护持有加。她曾对宗学法师说:“我总算找到你啦!这一辈子,我要来帮你了这个缘。”

大觉寺、南泉寺复建中,行金居士经常从香港跑过来,既出钱,也出力。像大觉寺大雄宝殿里的佛像,就是她联系订制的。

宗学法师说:“她为我准备了这一辈子要穿的僧服,还对我说:‘师父,你要道成肉身啊!以后给你肉身装金的钱,我已经准备好了,就存在我孙子的户头上。’身边有这样一位老菩萨,令我时时惭愧自己的修行不够精进。”

美清说:“我是迷迷瞪瞪地从她手里接了棒。可是,师父啊,往下怎么跑呢?我不知道,所以来九华山问问您。”

宗学法师听了,挠了挠头,缓缓地说:“佛门讲:空花佛事,水月道场。往下怎么跑,我也不知道!我们安排时间,到南泉寺走走看看,走一步算一步吧。”

美清爽朗地笑了,她说:“好!” 


03

在大觉寺醒来

大觉寺的禅堂,像一个舞台,也像人生剧本中的一个“桥段”。无论是宗学法师、美清、如慧、我,还是从宝岛台湾远道而来的见海法师及与他同行的几位居士,也包括所有来到这里的人,甚至禅堂外的夜雨。

作为剧中人,我们在“生活”这部长篇连续剧中,已经入戏很深,甚至有时分不清自己与角色之间的关系。有人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在时空的舞台上,所有的人都在表演。不同的是,法师演的是“救脱”,众生演的是“贪著”。

在大觉寺,我看到画上有首题画诗:“寺前龙溪水,寺后钵盂峰;禅师语默处,我心一盏灯。”来过的人大多知道,宗学法师喜欢保持静默。

有位居士读过一些禅宗的书,来找宗学法师论禅。居士提出很多问题,法师微笑不语。

有人问:“你为什么沉默?”

法师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婆罗门问佛陀:“有佛法吗?”佛陀沉默。

又问:“那没有佛法啦?”佛陀依然沉默。

婆罗门离开后,阿难不解地问:“佛陀,你为什么沉默?”

佛陀说:“他不是来求法的,他是来和我辩论的,所以我宁愿沉默。”

过了一段,那位居士又来了。这一次,他根本不考虑法师是否回应,自顾自地讲了一番。之后,他对法师说:“我该说的都说了,你忙吧。”转身走了。

今晚,如果有人提问,宗学法师是否依然沉默?


问:“学佛一定要吃苦吗?”

答:“学佛不是让你找苦吃,佛陀说法的目的,是让众生离苦得乐。”

问:“念佛时注意什么?”

答:“不会念佛的人,喜欢把注意力放在数字上,一心算计‘我念了多少遍’;会念佛的人,把心安住在佛号上,当下一念即清净。”

问:“在家人如何修行?”

答:“净慧长老提出的生活禅,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修行方法。修行就是照顾好自己的心。在家人照顾好自己的同时,让家人吃好、喝好,把地扫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就是修行。”

问:“怎么对治分别心?”

答:“一杯白水、一杯茶水,倒进一个容器里,如果你能再把白水和茶水分开,我就回答你。”

问:“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有什么不同?”

法师说,从法理上讲,藏传佛教讲“即身成佛”,汉传佛教讲“即心是佛”。从事相上说,藏传佛教地处高原,气候寒冷,衣饰多为暖色,修法多为暖法,如拙火定;汉传佛教地处平原,气候适宜,衣饰多为冷色,修法多为清凉法,如月轮观。当然,无论藏传、汉传,修行都离不开修心。

问:“怎么修心?”

答:“心向外求,无非是梦;心向内求,如梦初醒。”

问:“佛法的核心是什么?”

答:“佛法的核心是觉。觉的目的,是让人解脱生死轮回,获得真正的自由。佛法讲‘悲智双运’,智慧就是自觉,让自己成为自由的人;慈悲就是觉他,帮助他人成为自由的人。”

……

窗外的雨声停了,夜深处,我们与宗学法师互道晚安。

回寮房的路上,与我同住的演羲用手机照亮路面,他说:“法师讲的真好!怪不得《愿力的奇迹》一开头你就写了‘在大觉寺醒来’!”

我笑着说:“今晚好好休息,明天一早,你也会在大觉寺醒来!”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