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裴中阳:再谈阿米巴与事业部

 新用户39306hBz 2021-11-17

本人对时髦的东西一向迟钝。

近日有机会一读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不仅惊叹阿米巴与事业部制的内在关联,而且对阿米巴的适用前提有了更深刻的感触,确有必要再深入探讨。

一、阿米巴是事业部制的“探底”深化,但局限性很明显

在书中,稻盛先生明确指出阿米巴具有三大特征:

一是阿米巴组织要实行独立核算,否则就没有经营活力;二是阿米巴要具有完整的业务环节,否则就无法独立核算;三是阿米巴要服从公司整体的战略部署,不是独立承包。

以上特点恰恰是事业部制本身的核心思想,二者高度一致,而且稻盛先生也多次提到阿米巴是建立在事业部制基础之上的。

更进一步,在内部结算关系上,稻盛先生明确反对以“成本加成”为特点的内部交易机制:如果生产部门在核定综合成本的基础上将产品“卖”给市场部门,那么必然为自身利益而拼命抬高“标准成本”;随后公司还要加上合理利润,最终市场部门只能抱怨产品定价没有市场竞争力,二者博弈愈演愈烈。

因此,稻盛先生清晰提出用“市场倒逼法”确定内部利益切割比例,比如市场部“佣金”可确定为公司营收的10%。如此一来,市场部只能通过增收节支来创造内部利润。

在愈10年的咨询实践中,本人对事业部制不断完善,将“市场倒逼法”贯彻到底。主要做法是从企业财务统计和行业基本数据出发,全面厘定营销、生产、研发等三大事业部的切割比例,由此解决各事业部之间的利益分配、有效抑制内部博弈带来的交易成本。同时,进一步界定总部职能部门、甚至公司董事会费用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以使大家各司其职、相互监督,共同增收节支、堵塞漏洞。

在《阿米巴经营》一书中,稻盛先生只是提出了市场部门的切割比例(佣金),没有阐述研发、生产部门是否照此处理。他详细论述了生产系统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比如调配、烧结、成型等车间属于上下游,上一道工序的质量、成本或内部价格,自然对下一环节产生重大影响。对此,稻盛先生反复强调相关阿米巴的负责人要凭觉悟、顾全局,有事好商量、多沟通。

换言之,稻盛先生将事业部制“二次深化”,各生产车间之间的阿米巴如何利益切割成为难题,凭思想觉悟商定“合理成本”岂非有悖“市场倒逼法”?或许划分过细的各车间业务链条并不完整,难以真正独立核算吧?

更令人困惑的是,近年来风靡一时的阿米巴模式几乎是在无限细分业务链了。以某公司阿米巴变革要点为例:

1.自由自在。公司产品部门的人员可随意组合,三人一组,甚至可以有一人小组的存在;各小组有高度的自主权力,以及自己的销售计划。

2.重复分裂。产品小组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不断分裂,或组成新的团队。

3.激情四射。小组每天都会排名,年轻人争强好胜,这种机制会让他们不断进步。

所谓物极必反。稻盛先生本人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后人如何应对无限裂变的阿米巴?

二、阿米巴机制离不开独特的大和民族文化基因

当年联手创办京瓷公司,年轻的稻盛先生囊中羞涩。但出资者让其凭技术持股,所以稻盛本人心存感恩。

企业初期前景不明,几个年轻大学生“逼宫”三天三夜要求保证待遇。稻盛先生被迫指天发誓,表白“绝不心存私念”、承诺将来利益分享才得以脱身。

众所周知,日本企业普遍实行“终生雇佣制”,员工将身家性命托付给企业;劳动力市场缺乏流动性,而且企业高层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待遇相差不大。

更重要的是,大和民族的羞耻心、团队性世间少有。他们从小就自律不能给别人添麻烦,别说坑蒙拐骗是犯罪,即使拖累集体、事业失败也全是自己的错,为此刨腹自杀也可以理解。

所谓“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任何模式都必须适合员工特点和文化氛围。上述文化理念恰恰是阿米巴模式得以立足的基因,不仅西方人相差甚远,而且大汉民族也难以接受。

所以,阿米巴到中国后开始出现很多变通。稻盛先生坚持的精神鼓励为主,很快退化为“业绩考核与物质奖励挂钩”。对核算不准问题,聪明绝顶的国人很快代之以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值得注意的是,阿米巴的两大法宝除了会计核算(核算到单位时间成本和价值贡献),还有经营人心的企业哲学。也就是说,京瓷本身的成功也并非单纯归功于阿米巴。

从上世纪2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进行组织变革算起,事业部制早已成为全球普适的一种管理模式。“二战”之后,松下公司率先在日本推行事业部制,很快普及到各大企业。

稻盛先生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力推阿米巴,目前在日本实施的企业不过300多家,这本身说明什么问题?

阿米巴在欧美地区几乎无人问津,中国企业趋之若鹜,但具体成效可谓见仁见智。

三、为什么一定要“先搞事业部、再做阿米巴”?

稻盛先生常引用一句日本俗语:企业就像脓包,大了就破了。

显然,企业规模大了、人多了,必然组织层级多、管理链条长,最终导致决策效率低、成本费用高,而且老板身心疲惫、员工相互推诿。

为了解决大企业病,事业部制变革的核心就是放权,将业务决策权由老板下放给经理人,由高层领导下放给中层管理者。

为了“放而不乱”,一是公司要用战略方向、投资决策限定各事业部的业务边界,二是事业部要独立核算、责权利对等,三是要各事业部之间平等交易或公平竞争。

作为事业部制的一种深化,阿米巴本身并无不妥,但问题是在缺乏事业部制基础的企业,阿米巴何以落地?

国内最早搞事业部制的首推美的集团。从1997年开始,心力交瘁的何享健不断放权让利,不仅爽快地交出业务决策权,而且先后主动辞去集团总裁、董事长,开始乐享人生,而美的集团也人才辈出、蒸蒸日上。

相比之下,力推“人单合一”的海尔,可谓与阿米巴心心相印,其战略成效当如何评价?

不难发现,很多老板热衷于阿米巴,实际上与推崇“执行力”一脉相承。

经营进入“新常态”,老板依然坚持自己决策没问题、资源够匹配,问题就在员工们执行力不足。除了喋喋不休地追问“你在为谁打工”,能够量化考核到班组、个人乃至单位劳动时间的阿米巴,岂非专治员工“懒散”的管理利器?

殊不知,没有事业部制的核算基础,更小经营单位的利益核算从何谈起?没有老板对经理人的放权,业务单元的自主经营权从何而来?没有放权后的战略管理手段,阿米巴究竟能走多远?

君不见,企业战略迷失、产业竞争乏力的日本企业,与过度追求精益生产、专注极致没有内在关联吗?

经营企业难,经营人心更难。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企业发展,离不开循序渐进、因地制宜,更离不开战略思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