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道不销魂,帘卷秋风,谁临剑客图

 杏雨轩 2021-11-17

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读的,不是诗词,而是一则来自《明报》官网的消息:

这是一则发于昨天晚上,2018年10月30日晚上的消息。而文中所说的病逝,就发生在当日下午。

虽说我们一直有讨论,五运六气上就可以看出戊戌年是变动之年,难免有重量人物辞世,但金大侠的离去,还是让各界震动。

这不光因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

还因为,金庸用他的一支生花妙笔,几乎建构了我们对于武侠世界的所有想象,也定义了华人心中的侠义精神: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金庸寄语青年,出自1999年《中国青年报》专访

有人说他这一去,是带走了80后90后的青春记忆,因而正在老去的我们才对他格外深思、格外缅怀。

作为一个也面临中年危机的80后,我承认也许是有这样的因素。

但作为一个好读书之人,我更想说,金大侠作品的魅力,不会因我们的老去而受到任何的损耗,它只会穿越时间,历久弥新。

我柜子里的金庸全集,购于我读之不知几遍之后,也在我思念书中人们的时候伴我发梦。

对我来说,金大侠造的武侠世界之梦,之所以不同于古龙、梁羽生,不只在于其人物塑造更为鲜活和深入人心,还在于他将中国的儒释道精神、医学与武学、易经与玄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历史记载与地方风情等等文化内涵完美地嵌入到故事当中,让这个梦境真实感强烈,于是流连忘返。

金大侠曾在1986年2月为《金庸作品集》作序,其中提到:

我写武侠小说,只是塑造一些人物,描写他们在特定的武侠环境(古代的、没有法治的、以武力来解决争端的社会)中的遭遇。当时的社会和现代社会已大不相同,人的性格和感情却没有多大变化。古代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仍能在现代读者的心灵中引起相应的情绪。…………小说作者最大的企求,莫过于创造一些人物,使得他们在读者心中变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而金大侠的作品无愧于此,完美地实现了作者对于小说的期许。

超过3亿册的全球发行量,超过100多部的影视改编,以及读者们对其小说中大小人物的念念不忘,无不证明了他是当代小说界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IP”。

金大侠也在同一篇序言中说到:

中国人的文艺观,长期以来是“文以载道”……无论如何,我不想载什么道。……对于小说,我希望读者们只说喜欢或不喜欢,只说受到感动或觉得厌烦。

这也是我十分赞同的文艺观,避免政治正确的道德绑架,避免思想表达的套路僵化,才得以实现多彩而鲜活的文艺表达。

可是,武侠小说真的就没有可能“载道”吗?就我读金庸小说的体验而言,我觉得金大侠此言放在自己的作品身上,绝对是一种自谦。

别的不说,袁崇焕(《碧血剑》),丘处机(《射雕英雄传》),郭靖(《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张无忌(《倚天屠龙记》),陈家洛(《书剑恩仇录》),陈近南(《鹿鼎记》)这几个人物的塑造,难道还不足以展现“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江湖行侠之道?

我想,生于浙江海宁书香世家的金大侠,虽然学贯中西、创作求新,但还是不自觉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文人追求,所以才赋予了他笔下重要人物追求世间正道的属性吧!

只是这样的属性,放在不同性格、不同境遇的人物身上,自然会生长出完全不同的故事来。

而金大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于人性描写时总在求真,于是总是顺应着人物与故事自身的发展需求去书写,才会写出趣味各异、浑然天成的故事来。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白猿越女舞神剑,卅三剑侠梦未完。

(金庸将《卅三剑客图》印在自己的文集中,并为这三十三个剑客查资料书写故事。1970年时,他还曾计划每一个都写成小说,但写完《越女剑》后,第二篇开始便写不下去了,于是便放弃了这个计划。)

庄周梦蝶,蝶梦庄周,人生此世,安知非梦?

94岁高龄的金大侠临去回顾一生,当无憾事。

这次是我真的决定离开

远离那些许久不懂的悲哀

想让你忘却愁绪忘记关怀

放开这纷纷扰扰自由自在

那次是你不经意的离开

成为我这许久不变的悲哀

于是淡漠了繁华无法再开怀

于是我守着寂寞不能归来

啊 拥起落落余辉任你采摘

啊 留住刹那永远为你开

这次是我真的决定离开

远离那些许久不懂的悲哀

想让你忘却愁绪忘记关怀

放开这纷纷扰扰自由自在

那次是你不经意的离开

成为我这许久不变的悲哀

于是淡漠了繁华无法再开怀

于是我守着寂寞不能归来

啊 拥起落落余辉任你采摘

啊 留住刹那永远为你开

啊 拥起落落余辉任你采摘

啊 留住刹那永远为你开

那次是你不经意的离开

成为我这许久不变的悲哀

于是淡漠了繁华只为你开怀

要陪你远离寂寞自由自在

这首歌,宛若写的是査老爷子自己的离去一般。

衷心感谢您留给我们的一世美梦,愿您一路走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