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4年。
一醉态可掬的中年男人从远处摇晃着身体走来了,咦,大唐高考将要考诗歌呀,呵呵,小菜一碟,言罢,抱起酒瓮大喝一口,一首开天辟地的诗就这么来了: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吟罢,说道:“什么做官,什么功名,还不如我喝斗酒!”
使命已完成,先生自行远去。。。
相当温馨的一首诗,描述了一幅乡村晚景,很平常,很静谧,秋色浸染山林,落日柔光披覆山尖,牧人驱赶着牲畜,猎人们骑着马带着山禽,他们都要回家了。其中暮归的味道,值得一品再品,这是公认的大唐的第一首五言律诗!
这个中年醉汉,叫王绩,字无功,人称斗酒学士。
你不认识他?
多年以后,公元664年,大唐右相刘祥道表荐于唐高宗:现在有个孩子了不得,一定要破格录取他,给他功名。
于是,唐高宗准了这孩子参加自己亲自组织的临时性科举考试——应制科。一考,不得了,分数很高,A+好,授予“朝散郎”,骚年才14岁。
而这时候,其他大部分的同龄人还处在吃鸡打王者荣耀逃课的层次。
这位骚年名叫王勃,他有个叔公叫做王绩,好了,这么说,大家就明白了。王勃接着跟着贤王李沛做事了,起点很高。然而,少年得志,年少轻狂,他也就一直做着高级伴学书童的事。
再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整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让人炸裂的千古名句,可谓是少年得志,挥斥方遒!
此时,一九岁被举为神童,同样参加应制举及第的骚年出来道:“吾愧在卢(照邻)前,耻居王(勃)后。”
诗,还可以更广阔,更雄壮,诗可以指向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隘,指向高不可攀的蜀道,指向雄浑的大海: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诗的作者,可能你们都认识,杨炯。
以上两位,天生写诗如有神助,自然考试难不倒他们。
但平时文章写得好,考试讲点运气也是很重要的。
有位叫钱起的男同学,江湖人称“小王维”,是唐朝诗坛著名男子天团“大历十才子”的C位人物。知道你可能会呵呵:什么咖位?红得过李白王维白居易韩愈?
他的名气在今天当然还不如他的侄子——那位擅长草书的怀素和尚。
但钱起在当时还真的是一枚流量巨星,一只当红炸子鸡。当时只要是去外地做官的公卿,如果没有钱起给写诗送行的话,那大家都会觉得你不算什么人物了。就像是现在你要弄个动漫电影主题曲,你不找周深唱一唱,电影都不上档次。
钱起同学连续参加了几次大唐高考都没中,好惨。
公元751年,他29岁了,突然,人品爆发!
考卷发下来了,一看主题:《湘灵鼓瑟》,文艺小清新,挺好,终于不是《观庆云图》、《老人星现》等等毫无技术含量,也无半点实际内容的颂扬之题作了。
考场很安静,大家都在苦苦思索。倏地,有人提前交卷了!
这位同学叫陈季,考官李暐一看,妙作——“一弹新月白,数曲暮山青。”应试作文都能写得那么好,不容易啊!
又一位同学交卷了,此人就是钱起。考官李暐拿起卷子读了起来: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一般,开门见山,常规操作!
继续往下读,当读到最后两句时,考官惊呆了,绝啊,写得真是好啊: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结果很明显,钱起顺利高中!
而最后的这两句诗,也成为了前期一生中所有作品里最脍炙人口的诗句。
而同为大唐考生的杜甫、温庭筠可以说是“最倒霉考生”杰出代表人物了。
杜甫遇上过脾气坏、心眼小、缺乏眼光的考官李昂,还遇到过不靠谱的奸相李林甫做考官,前者没眼光,后者直接一个都不录取,说“野无贤遗”。
温庭筠同学更悲催,实力强到可以一场考试写8篇文章,给别人当枪手写的都中,自己考了N次都不中。
还有一位“最狂考生”,准确说,连考生资格都没法获得的,大唐第一段子手——李白。
在唐朝,一个读书人想要参加高考,是要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核的,包括要提供户籍、谱牒一类的证明材料来核实身份。
李白哪里人?至今也无人确知,是个黑户啊,家庭成分不好,那没法参加高考了。
所以,李白说,我还不想考呢。但其实,不是不屑于高考,是他根本就没资格考。
文章写得有个性,还需要一个有个性的考官。
这一天,也是高考,很冷。有个考生唰唰唰写完,交卷!
考官杜绾粗略一看卷子,祖咏,瞎搞的熊孩子,落第过一次了。
“祖三,请留步,你这才写了四句呢,连要求的一半字数都不够,你要不继续写完再交?”
祖咏只回两个字:“意尽。”
这首诗,这样就已经很完整了,我再写,画蛇添足了。不搞了,就这样吧,爱要不要!
杜绾摇摇头,继续细看卷子,这一看,不得了: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杜考官识货,细细品味这首诗,对啊,啥也不能再加了,已经是完美的一幅诗画了!最后,祖咏凭借此诗进士及第。
果然,这首诗也成为了唐诗历史上的咏雪名篇。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有个性的人需要另外的有个性的人欣赏。
你说祖咏的后来?他是个心气高的人,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最后,他隐居在河南汝坟,靠打鱼砍柴过活,但是他的心气一直是高昂的,跟他当年在考场上一样。
公元796年,有个四十六岁的老书生是这样记载他的高中心情的: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翻译一下就是:“我那些不堪的过往已经就像一阵风一样全部去了,现在老子高中了,谢谢你们,那些冷漠的人,看不起和看得起我的人,我高中了,我要好好地浪一浪~”
此人叫孟郊,是的,就是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那位,此刻,他可嘚瑟了。他一生中最优秀的职称是大唐诗坛六大门派之“清奇僻苦派”掌门人。
大和二年(828年),大唐帝国又一次的国考即将开始。今年很特别,广大考生们都没有再做考前冲刺押题了,都在争相传看一篇文章,但凡看过的人,都赞不绝口!
太学博士吴武陵也搞到了这篇文章,看后,马上去找当年的考官崔郾:“我希望大人点这篇文章的作者为状元。”
崔郾说“不行啊,从状元到第四名都已经内定了,这事儿不好办。”
吴武陵表示不开心了:“那你至少点他第五名,如果第五名也不行的话,这文章还我!”
崔郾表示很无奈但也只能照办。
于是,这篇《阿房宫赋》的文章作者——杜牧,在考试之前就已经被定为进士第五名录取了。
杜牧很开心:
东都放榜未花开,
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
已将春色入关来。
还有位叫姚合的同学,知道自己进士及第了,晚上竟然兴奋得睡不着觉:“夜睡常惊起,春光属野夫。新衔添一字,旧友逊前途。喜过还疑梦,狂来不似儒。。。”果然是狂喜之情啊!
以上,关于唐朝一些考生参加高考的闲话。
但愿莘莘学子经历了纸香墨飞,都能大千锦亮。
——写于己亥年高考放榜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