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能公式不万能(2):工作

 东山威夷 2021-11-17
文章图片1

大家好!


引子

与考试一样,在工作中,我们是绝对找不到万般皆适用的万能公式的。

文章图片2

而真正能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万能公式的,可能是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流程、标准、制度,或者是基于特定场景的最佳实践,但如果将这些看作是万能公式,并要强行应用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最终陷入纸上谈兵中,最终将会得不偿失。

虽然如此,仍有很多职场人会将这些看作是万能公式,无论感觉上有多么牵强附会,无论看起来是多么的不伦不类。在这一方面,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的动机是不同的。

管理者信奉万能公式的动机

对于任何一位合格的管理者,他们总是会从管理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不会仅仅将关注点放在业务或任务层级,而是会从管理的维度上进行“升华”。

文章图片3

这样的升华体现在,每当管理者遇到一种新的业务形态,都能够对业务过程进行密切跟踪,发现规律,并对其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复盘,最终形成一种可复制、可落地的流程或者最佳实践。

比如,在日常工作中,有一部分基层员工并不会主动去对工作进行总结,即使是在任务与任务间的空档期中,也没有主动总结的意识,因此很多时候需要管理者来进行倒逼。

对于注重团队内部信息共享和协作的管理者而言,他们会引导团队成员主动进行总结,并会制定模板化的总结文档,将此作为一个公共文档,不断汇总日常业务中出现的常见案例、特殊案例和疑难案例。

该总结文档也会放在一个可供团队共享的公共平台中,管理者会定期对这些案例进行审核,确保内容是正确而完整的。

文章图片4

在案例收集的初期,由于一切都处于初创的状态,员工仍然会处于一个慢慢接受的状态,管理者在这个时候一般会主动介入,为员工的实际操作提供指导,并作为负责任的答疑者角色解答一切问题,同时也会通过例会等各种方式,让员工与员工之间得到良性交流和沟通。

通过以上的全方位举措,团队往往能够在短期内形成合力,每一个员工能够充分达成共识,同时案例收集的过程也经过了一定的实践检验,没有问题的话,基本上能接近于“万能公式”的效果了,员工可以利用案例高效完成工作,也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更多案例,形成良性的循环。

这个时候,管理者往往也会在思想上有所松懈,觉得自己在这个方面已经功成名就,就会渐渐失去原有的掌控力。

文章图片5

在业务量较少,且业务类型单一的情况下,这样“稳定的万能状态”往往可以保持较长时间,总结工作也可以长时间继续下去,积累的案例数量也会稳固提升。

但随着团队业务量的增加,以及管理者所负责的边界不断延伸,管理者和员工往往都会自顾不暇,员工会逐渐减少案例的贡献,管理者也会逐渐脱离掌控,不会去关注每周登记的案例数量,也不会去检查案例的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案例库将渐渐远离“万能公式”状态,无法发挥更大的复用价值。

“万能公式”这一境界并不是轻易能够无限接近的,即使真正接近了,并且要维持这一状态的话,也需要始终保持对其关注,持之以恒。

基层员工信奉万能公式的动机

和管理者的动机不同,基层员工的动机一般是“偷懒”。

文章图片6

偷懒,并不能完全认为是一个贬义词。在我看来,偷懒其实是一个中性词,有着良性和恶性之分。

良性的偷懒是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化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从而让自己有时间能够投入到更为重要的创新型和探索型工作中,不断创造价值。

而恶性的偷懒则是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远离自己,不用花一丝一毫的力气,每天都能摸鱼打诨。

对于善于良性偷懒的员工而言,他们会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复盘,形成自己独特的最佳实践和工作方法,从而使自己在遇到类似的工作时,都能充分借鉴,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与此同时,这样的员工也能时刻保持一种真正的自驱状态,使自己在各方面保持全面发展,让自己的执行力、领导力和创新力等不断“演进”,这样也能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文章图片7

最佳实践和自身能力的提升都能使我们接近万能公式的境界,同时,这也是一种因时而异、因地制宜的万能公式,需要不断调整,成为一种自带驱动马达的万能公式。

良性偷懒本身带来的也是一种良性循环效果,当我们工作效率显著提升时,我们也为自己腾出了更多的时间,这些时间又用在了自我提升上,在提升的过程中,又能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达到真正的良性循环。

而恶性偷懒则与良性偷懒截然相反。

对于时常保持恶性偷懒的员工而言,他们在潜意识中已经对工作产生了厌倦感,希望把所有工作都往外推,自己不需要花一丝一毫的时间和精力。

文章图片8

因此,这样的员工希望得到两个层级的万能公式。

第一个层级是,希望自己接收到的所有工作,都是已经预先确认好相关信息,并有固定方法论可以套用的工作,而且希望这些方法论是别人总结的,这就是他们所希望的“万能公式”。

第二个层级是,通过自己不断的“经验积累”,掌握一种将工作成功外推的核心方法论,一旦到了严丝无缝、无可指摘的境界时,自己就功德圆满,可以躺平了。

但事实上,这两种“万能公式”并不长久,当自己长时间处于不思进取的倦怠状态时,不仅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会以指数级的速度后退,而且自己的思维和逻辑也会不断“生锈”,最终被快速变化的时代所淘汰。

在底层思维上下功夫

在我们的工作中,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万能公式,但大家也不要气馁,因为一旦我们将眼光放在更为重要的底层思维上,那么我们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万能”的境界。

文章图片9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其实始终有一套最为基本的逻辑思维,也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套逻辑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工作。

如果我们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应用和遵循这套逻辑,并能通过不断的实践进行深化,最终充分掌握的话,那么我们将会是受益无穷的,可以说基本接近于万能公式了。

我们在开展工作前,需要在“是什么”上下功夫,尽可能了解相关的背景信息,确保自己对于任务的了解完整而详尽,同时也需要了解每一个工作对于交付成果、交付时间和交付质量的要求。

而在“为什么”阶段,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工作中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通过自己的逻辑思维,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剔除无用和次要信息,从而找到问题的核心。

当“是什么”和“为什么”都得到了准确而匹配的解答时,再去着手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这时往往能事半功倍,且很少会有偏差。

文章图片10

在“怎么办”阶段,其实就是对自己知识、经验和能力的综合性考验,当我们能够在这些方面保持不断提升的话,那么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接受怎样的任务,我们都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有的时候探寻到的还不止一种。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几乎适合于绝大多数事物的万能逻辑,而在每一个环节,又会涉及到更为广泛的底层思维组合,很多规律性的逻辑和思考方式成为接近于万能公式的存在。

所以说,我们需要关注于日常的底层思维提升,并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找到能接近于万能公式的存在,从而能够很好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在明天的文章中,我会将视角转向我们的人生,看看人生中有哪些“万能公式”现象。敬请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