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鲁 迅 相 遇 罗大耳朵 11年前,在鲁迅诞生129周年之际,我曾在蔺阳中学跟学生讲过鲁迅。一晃,11年过去了,今年是鲁迅先生诞生140周年。 我是一直喜欢读鲁迅作品的。由于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教研,鲁迅的有的作品我读过几十遍,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祝福》《记念刘和珍君》等几乎背得。不管是自考,还是川师函授,还是到西师读现当代文学研修班,都不断读鲁迅,一次次亲近鲁迅先生的文字。记得川师曹万生老师和西师李怡老师,都很喜欢鲁迅。 我读过鲁迅很多作品,也读过有关专家学者写鲁迅的文章。在九十年代的《收获》上,有个“阅读鲁迅”专栏,每期发一篇名家读鲁迅的文章。后来读过李文儒选编的鲁迅作品集,读过钱理群先生《心灵的探寻》和《鲁迅作品十五讲》,读过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读过孔庆东的《正说鲁迅》《孔庆东评点鲁迅小说》。 后来,读过李怡老师的《为了现代的人生》和《最是鲁迅应该读》,读过赵瑜的《小闲事:恋爱中的鲁迅》。我不得不承认,我收获最大的,其实是钱理群的《与鲁迅相遇》和一个叫马蹄疾的作者的《我可以爱》,马蹄疾是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记得西师王本朝老师讲现代文学的话语研究,举例讲鲁迅给许广平写的信,啰啰嗦嗦而感情真挚。我后来还专门读过鲁迅的书信。阅读,就是通过文字与高尚的人相遇,就是与高尚的人物进行灵魂的交谈。 读了三十多年的鲁迅,我通过一次次阅读与鲁迅相遇。无需讳言,印象最深的是两篇文章:一篇是新中国首位文学博士王富仁先生的《中国文化的骨骼》,一篇是署名萧让的《鲁迅滚蛋了,他笔下的人物欢呼雀跃》的网络文章。 可能是读了有关鲁迅不少书的缘故,不管是教初中教高中,还是在电大上课,我都跟学生讲: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我们要认真读鲁迅的作品,他的作品给我们很多启发,不要跟着其他人起哄,说什么“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教过的学生,大都喜欢鲁迅。 不少读者包括语文教师不喜欢读鲁迅,是缺乏对时代背景的了解,以鲁迅婚姻和鲁迅好战的粗浅了解为借口,轻易否定鲁迅。我认为,读者读了鲁迅文章喜欢不喜欢是个人的趣味,但没有读作品而轻信他人的看法,是不明智的,更不能以此误导学生。 学者吕正惠曾经说过:语文教师,不读鲁迅是令人脸红的。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教材中没有鲁迅,没有百草园、没有看社戏,没有闰土、孔乙己,没有杨二嫂、祥林嫂,我们的语文课还会留下一些什么? 每隔几年,媒体上又出现“鲁迅撤出教材”的消息,其实是媒体的炒作。现在的小学教材六年级上册,有专门一个鲁迅作品单元;初中语文教材,有鲁迅先生的7篇文章(还要加上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和名著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在高中统编教材中,有5篇鲁迅先生的文章。 还记得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到上海,看到高楼大厦的现代化大都市,我竟有些胆怯和不自信,我没有去那些繁华的场所,我去了鲁迅公园和鲁迅纪念馆,去了傅雷故居。在鲁迅先生墓前,我感受到一位文学巨人的精神风骨,这是我与鲁迅先生的一次相遇。 2008年我在川师国培班执教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2020年元月,我到山东济南参加人教社读本编写,见到人教社和上海、浙江的专家。休会的时候,听浙江师大的潘正文介绍他对鲁迅《孔乙己》的解读,他是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我为他的精准解读而陶醉折服,再次感悟到鲁迅的作品是需要不断阅读的。这是我与鲁迅先生的又一次相遇。 几十年来,我一次次通过文字与鲁迅先生相遇。我感动于他从小历经的人情世故,感动于他的自我反思,感动于他的“我们怎样做父亲”,感动于他的“我以我血荐轩辕”,感动于他的“怜子如何不丈夫”,感动于“肩着黑暗的闸门”,感动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作者简介:罗大耳朵,古蔺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学语文教研员,曾被评为全国第二届“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中国教育报》2015年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提名。主编的《新编语文全阅读》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发行,参编的《群文阅读高中读本》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