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力学如力耕的道贡村

 走读一生 2021-11-17

从海口驾车上东线高速10多分钟到达龙桥镇后,再沿乡间村道行驶约6公里即进入道贡村。

村口的大榕树是多少浪子的怀乡记忆。气派的大门告诉游人,这里是有着浓重文化气息的诗礼簪缨之族。因其尊师重教,在明代由皇帝赐名“道贡”。道贡村全民姓吴,是公元805年从福建莆田移居海南的唐代户部尚书吴贤秀后裔。 

 “唐永贞元年,岁在乙酉季春,余出闽莆而居琼岛,岂里居不为之?忽变哉!况去国离乡之日,故都难恝,满目萧然。又回想客岁之程途,履巉岩,披蒙葺,山高月小,水落石现,娱耳目,悦心志,曾日月之几何?而前事不可复识矣!越明年丙戌,感春露而凄怆,不禁怦然而欲动,思原籍之景况,能不欷歔而生悲?”吴贤秀所撰的这篇《立籍谱序》文字简洁平实,读来真切感人。

道贡梓童神庙的门柱上贴着一幅对联:梓里地灵人才出众感帝德,童年天赋学业超群戴君恩。

梓童神就是文昌星,宋元道士认为他是主宰功名禄位之神。  

吴氏宗祠,考究的香炉宣示着这个庞大家族的兴旺发达。1200余年间,以落籍的南渡江东岸都化村(今海口市灵山镇张吴村)为起点,唐尚书吴贤秀的后人散居全岛各地,人数达30余万。道贡村吴姓仅是其中一支。

吴氏宗祠不仅用来“报本崇先”,也是“教化后代,丕振文风”的圣殿。清道光九年(1829),吴氏宗祠里设立的“常住流芳”石碑:“吾吴族自营建祠堂以来,祖宗之祀典肇兴,子弟之书声不辍矣。但祭费与学资尚俱苦,其莫给恐无以厚先灵而笃培后学也。岁在己丑,兴怀全族,齐心喜捐以为常住,由是恒产既置,隆俎豆以荐馨香,学校宏开,敦诗书而悦礼乐,则异日之人文蔚起……”

碑文说的是:学校与田园、钱财一样重要,祖祠是祭祀祖先和子弟读书的地方。号召族人捐资办学,供子弟读书致仕,光宗耀祖。规定朝廷官员带头捐款:学资生员以上四千文、文武庠生二十千文、补禀三千二百五十文,贡生十千文、举人三十千文、进士五十千文……村民们用捐款购置了不动产井田以为资助……从道光九年开始,道贡子弟在本村读书不交学费……这样的义举,令人眼热。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个原则在道贡村得到了一丝不苟的执行!


“奉天承运:尔吴大权乃广东廉州府合浦县教谕吴和谦父,雅尚素风,长迎善气,弓治克勤于庭训,箕裘丕裕夫家声……尔陈氏广东廉州府合浦县教谕吴和谦母,淑范宜家,令仪昌后早,相夫而教子,俾移孝作忠……”

这段圣旨说的是:光绪年间,琼山县道贡村吴大权的四个儿子和日、和鸣、和钧、和谦都是贡生。吴和谦出任广东廉州府合浦县教谕(教育局长)。因勤于政事,广东知府奏知朝廷。1890年,光绪帝钦赐匾额,封其父吴大权为修职郎,其母陈氏为八品孺人。

在皇家的鼓励下,吴和谦的四个儿子也学有所成,都是贡生。长子吴龙海任雷州府遂溪县训导(教育局副局长),因政绩突出,1882年,光绪帝钦赐匾额,封其父吴和谦为修职郎,其母王氏为八品孺人。吴龙海生有六子,其中的四人又是庠生、贡生。

吴和谦一门三代读书致仕,族人仰慕,在其祖宅门楣“庇乃屯安”的横匾下悬挂“教谕阁”牌匾,表达对书香门第的尊敬。

老吴家门前的拴马石:多大的官到这儿都要下马步行……


琼山生员吴儒珍死后,其妻陈氏侍奉双亲终老,养育两个儿子长大成才。长子吴云章成为琼山庠生。1782年,为表彰陈氏的“节孝”,乾隆钦赐“三世一肩”匾,由时任提督广东学政浙江道监察御史的史梦琦代书。

封建时代的官吏热衷树碑立传,表彰忠孝节烈,一方面鼓励先进,别一方面夸示自己统驭有方,治下民风清正。

五世同堂,正所谓“积善之家有余庆”!

道贡村的精卫庙,再牛逼的祖先也得有神罩着。

庙前水塘边的符咒,海南多水,屡有儿童淹亡,符咒是否有祈求神灵保佑的意思呢?


千百年来,道贡人固守“道彪翘楚辈赓秀,贡炳瓜瓞世永昌”的人文理想,他们感恩祖先,笃培后学,完美地诠释了“耕读传家”的深刻内涵。我们来道贡,不是凭吊神庙牌坊,而是感受先贤对文教的崇尚与坚持,培树振兴再造的信心。

模范新乡贤吴挺标,1965年从教。1966年任三角园小学校长期间,组织全体师生兴办小型农牧场,所得收益供全校300多名学生免费上学。

科教兴国,征途漫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