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盲盒”游戏而已,多巴胺会带你走向哪里?

 新用户9927He5n 2021-11-17

     and my life    

/ 01/

这两天,在很多群里流传,柳井正重夺日本首富的视频,柳首富在视频里说到,如果你见了十个客户,最后一个客户身上你赚了两百元,你应该思考的是,不是要直接找到最后一个客户去赚两百元,而是因为每个客户身上都让你赚了二十元。

柳首富说的就是销售里的珍珠理论,你去沙滩上挖珍珠,由于你不知道哪个贝壳里有珍珠,概率是一百个里面有一个珍珠,那么可能是运气好,前面几个就挖到了珍珠,也可能要到最后几个才能挖到珍珠,你要接受的就是在很多事情上都是不确定性的,概率论起作用的支持点就是数据量够大,数据量越大,概率越准确。赢家就是始终和大概率站在一起的意思。

前几天,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上市的消息,让很多人知道了,原来盲盒这么赚钱,年赚4亿,毛利高达65%,95后是消费主力。盲盒,潮玩儿,都赋予泡泡玛特年轻化的标签,其实上这家公司已经创立十年,已经是老兵了。而泡泡玛特上市港股上市后,市值突破千亿港元。

遥想1997年,一度销量平平的统一干脆面,出现了传奇式的爆发增长,秘密就在于每一包面里,放上了一张水浒英雄卡,相信这些卡是很多80后难忘的回忆,很多人的课间就是在干脆面里度过的,这里面还有很多友情和背叛,有开包一刻的酸甜苦辣,也有无数交换卡产生的爱恨情仇。

盲盒和集卡的逻辑也不复杂,抛开表象的精美,内里都是赌博+收集,满足人类最原始的多巴胺需求。

再然后,盲盒玩法和珍珠理论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

/02 /

     and my life    

人类虽然对于”无形“的大脑内部的运作还没有达到特别清楚的程度,但是普通人也会听说过这种物质,叫做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它有多条传递途径。普通人谈到多巴胺——特别是谈到奖赏快乐、成瘾性和欲望时——他们是在谈及中脑边缘通路的多巴胺途径。大脑某个区域里多巴胺释放量在性爱、毒品和摇滚乐刺激下会出现剂量增加。该区域的多巴胺信号会受吸毒成瘾行为而发生改变,无论是酒精、可卡因都会干预增加该区域的多巴胺含量。

但多巴胺本身并非单一角色。它在大脑中还兼任更多角色。例如,多巴胺在人体开始运动时起着重要作用,另有研究表明大脑黑质中多巴胺神经元的破坏与帕金森症状的产生存在联系。多巴胺作为一种重要激素,能够抑制催乳素释放。医生还通过多巴胺来治疗精神分裂症。除了参与额叶皮质中的注意力过程,人体的恶心反馈、心肾功能也都有多巴胺的参与。

如今有收集癖好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对于很多人来说,收集不仅仅是一种爱好,还包含很多复杂的意义。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2.6%的受访者觉得收集可以让人获得喜悦和成就感,46.6%的受访者觉得能够弥补情感上的缺失。

通过某种行为,以及确认这种行为的奖赏,正是多巴胺的作用之一,因为奖赏,人们会重复某个行为,这是写在基因里的程序,以便于人类为了繁衍做出正确的事儿,这种机制也会被人类用在别的地方上,在脑内部产生的只是化学反应和生物电,而在外界可能就是形形色色的因素和环境的不同了。

都说好奇害死猫,可人类在探索的历史上,失去性命的从来不是少数,就像把自己绑在风筝上飞天结果摔死,尝试在椅子上绑火箭上天结果把自己炸死。。。。。。古今中外都有,也一直会有。

既然是一套奖励机制,成瘾性的同时,还要推动探索性,这是自然选择的矛盾统一的天然属性,即要保护又要打破,以防止人类被奖励机制锁死,就像三体里人类被智子锁死科技树那样,于是探索新的路径也是会得到奖励的。

重复旧的,奖励会慢慢减弱,你会发现,抽烟的人会越口味更重,吸得更多,毒品也是,原来的剂量达不到那个刺激的点,就会加大剂量。与不断的加大来比,换一个新的刺激点可能会好些,因为可以重复由少到多的过程,而不定在很高的水平上寻求突破。

认知非理性么,也并非全部被感性占据,大脑的节能机制,同样在起着作用,如果以小的代价能够得到愉悦又何必要付出性命的代价。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玩儿盲盒的是年轻人,收集水浒英雄卡的也是年轻人,一些小小的付出就可以愉悦很久,性价比很高啊,可能老年人都去玩儿P2P去了。年轻人想玩儿资金盘,也要很艰难的才能下场,比起这个,股票市场真是门开得够大,老少通吃,很少的钱就可以入场了。

据说,打坐到了精深处,产生的愉悦比性爱的快感要高很多倍,(像毒品一样了,也是没有具体数字不好比较)那么看下来,人类所谓的行为,终其一生,都是在陪跑,陪着脑里的生物化学反应在玩儿,自己在和自己玩儿。

当然这也没什么,对于自然来说,你玩与不玩儿,玩儿什么,又有多么大的影响呢,从始自终,自然都没有正眼看过人类当中的某个一员,就像你不会在意地上的一只蚂蚁在想什么,最多是好奇的时候丢下一块儿糖,或者用草棍儿拨弄一下而已,很快就意兴阑珊了。

/ 03 /

     and my life    

电影《大空头》讲的是次贷危机时主角如何通过做空大赚特赚的故事,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看了电影你也会知道,其实坚持做空是顶着多么大的压力。听过这个故事的人们,总是觉得《大空头》里的赢家,靠的是“准确预测了次贷危机”。

这应该就是一个误解了,可以想得到,市场上不缺少做空的人,也一定有很多人,或早或晚的预测了这件事情可能的发生。可是为什么偏偏是这几个人最后赚到了呢,?

如果说运气好,运气其实是一个短期内非常重要的因素,正如你只抛几次硬币,可能正面出现的概率会和计算中的50%非常之大,甚至可能是一面倒的出现某一面。而你抛,几千次,几万次,就会越来越接近50%

还要加上的维度因素是,你可以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和拥有足够好的杠杆率(是指投入产出比),就是只要赚到就是大赚。有人说巴菲特成为股神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赶上了美股的大牛市,这也对也不对,还有一个被忽略的因素是巴菲特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他选择的是做时间的朋友,跌多了会涨,涨多了会跌,只要你还在市场里,总有机会赚到。

不去试图抓住时间的精确性,但享受时间的长期性所带来的遍历性,与不确定性相伴,这才是做时间的朋友。

因为预测一件事情可能会发生,比预测一件事情什么时候发生,要靠谱得多。

人们总想相信预测的神勇,连当事人自己也会,次贷危机中大赚的保尔森,在随后的美股大牛市中亏得一塌糊涂。

人类一但开始了挑战之旅,那就很难停下,需要不断的重复,甚至需要更大的刺激的力量。

正如七次挑战珠峰的”一指登山家“栗城史多所说,我闭上眼就能想到那里的景色,那里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呼唤着我,我不能停下来。

倘若了我选了这杯苦的蓝山咖啡,那也是我心甘情愿。因为我尊重了我的内心,永远让它保持勇敢、自由。因此,这所有的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甜?行你所行,无问西东;择己所好,不畏艰苦。

/ 04 /

     and my life    

PS:这两天,爆出来二次销售的问题,泡泡玛特的市值蒸发了150亿,资本市场从来都是这么波涛汹涌,新华社评盲盒,上瘾和赌博心理滋生畸形消费。投资人们也非常容易集体的高潮,和集体的失禁,哆哆嗦嗦的过山车式体验,让人家欲罢不能。

笔者忠告,人生也很难避免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赌局,入局和出局也是时代的一些推动和个人自己主动被动选择交织的结果 ,如果是有主动选择的机会,我的建议是选和人的较量,选尽量大的参与者市场,选人为操控可能性低的对象。运用二阶思维比一阶思维活得可能性会大一些,也更长一些。

举个例子,有人喜欢去玩儿那种赌博的机器,而机器是做出来就是给老板赚钱的,不然是赢多输少,不过为了让人类有幻觉是可以战胜机器的,就会设定一定的陪率,吃进去一些钱,就会吐(就是让你赢钱,不是真吐)出来一些,当然吃得多,吐得少。

于是有一些“机智”人类想出了二阶的玩儿法,在一旁等着机会,如果一个人在一台机器上输了很久,机器还一直没有吐钱出来,而那个人又坚持不住,离场了,就接上去玩儿,这样赢的概率就会大一些,当然这中间不能重启机器,你会看到游戏厅的老板,每天都会重启机器的。这就是二阶思维,把人和机器的博弈,变成了,玩家与玩家之间的一种非合作式的配合,有一些股票“抄底”的味道。

如果非买股票的话,小玩家反而建议买稳定的大盘股,因为盘子足够大,很难控盘,就会演化成玩家和玩家之间的博弈。只要不退市(大市值,稳定预期的票,退市风险小,对应的就是想象空间小)即便是判断错误,也会有补救的机会,而太小市值的票因为太好控盘,所以会出现暴涨暴跌,甚至是透视了未来,退市的情况。

以上只是在说概率,当然还有更大的因素在影响着走势,就像国家,行业,经济形势,货币政策,突发情况等,所以芒格才会讲多元思维模型,也就是分析多种影响因素,取其中最大的概率的策略。

当然,这也不是核心,所有分析和武装的核心也不是为了战胜市场,而是力求比其它投资者获胜的概率更大,赢的次数更多而已。

所以笔者认为,有一个独立思考的系统,有二阶思维方式应付人生就够了,剩下的,随它去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