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州建筑」第16期|徽州传统建筑的防灾抗灾“密码”(上)

 gudian386 2021-11-17

徽州建筑

「徽州建筑」第16期|徽州传统建筑的防灾抗灾“密码”(上)

粉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徽派建筑,以青山绿水环绕的明朗素雅,诉说着江南烟雨的似水流年,传承着徽州文明的文化密码。一幢幢古建筑,一座座古牌坊,并不只是静止的存在,而是寄托着文化血脉的传承。为妥善留存传统文化精髓,绵亘不绝传承历史积淀的文化遗产,打响徽派古建品牌,促进我市徽派古建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走近徽州古建专家和企业,倾听他们的故事和声音,让徽派建筑之光更绚丽璀璨。

传承文化经典

推动创新融合

「徽州建筑」第16期|徽州传统建筑的防灾抗灾“密码”(上)「徽州建筑」第16期|徽州传统建筑的防灾抗灾“密码”(上)「徽州建筑」第16期|徽州传统建筑的防灾抗灾“密码”(上)「徽州建筑」第16期|徽州传统建筑的防灾抗灾“密码”(上)

剖析徽州传统建筑防灾抗灾密码(上)

秋日的歙县城区,晨曦阳光中,徽州府衙更显古朴典雅、气势雄正。

「徽州建筑」第16期|徽州传统建筑的防灾抗灾“密码”(上)

如今,府衙内还保存有明正德元年(1506年)《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何君名歆,明弘治年(1485~1488)任徽州知府。在任期间,他倡导和积极推广建筑山墙设置“封火墙”,形成徽州传统建筑形象的符号“屏风墙”。屏风墙是中国建筑史和消防史的一座里程碑。

2009年,按照明正统十年至弘治十六年的建筑规制,徽州府衙修复工程正式启动。教授级高工、一级注册建筑师、古建园林专家程极悦深刻认识到府衙建筑群是投资巨大的传世之作,因此对防火、防潮、防雷、防虫等提出了严格的技术要求。

「徽州建筑」第16期|徽州传统建筑的防灾抗灾“密码”(上)

一系列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作为徽州府衙修复工程的设计施工组副组长、总设计师,当时已年过六旬的程极悦在长达3年半时间内和设计团队的技术人员认真调研,汲取古代工匠的智慧,精心制定防灾抗灾设计方案,并在施工实践中完善设计,排除隐患。

木构架房屋防火非常重要,程极悦及其设计团队花了大量实践进行专项课题研究,按照防火规范要求,完善消防设计,配备防火设施,并结合建筑、园林设计,设置水池,对木构件提出使用防火涂料的设计要求。

「徽州建筑」第16期|徽州传统建筑的防灾抗灾“密码”(上)

承宣坊是徽州府衙建筑群空间的第一道门,为四柱三门三楼檐楼式牌坊。与一般牌坊不同,承宣坊柱为石构,檐楼则是木构,木石组合较好地解决传统形制与防灾的矛盾。

“徽州元末明初牌坊用材由木向石过渡,程极悦及其设计团队受当地祠堂木石组合廊柱的启发,探索设计石木组合牌坊。室外木结构常年日晒雨淋,防腐、防风极为关键。他们对木石结构连接节点通过计算,采用钢栽销、钢板箍、锚栓、钢板连接件等措施加强节点安全,同时,采用灯笼榫传统榫卯结构加强木构的整体性,并用铁挺钩拉结檐楼抗风压,以增加整体稳定性。历经十载风风雨雨,承宣坊如今依旧傲然挺立,与府衙头门谯楼相望。

「徽州建筑」第16期|徽州传统建筑的防灾抗灾“密码”(上)

历时4年精心设计、施工,2012年,徽州府衙正式对外开放,再现了明弘治《徽州府志》所载“规模宏敞,面势雄正,聿成伟观”的旧貌。

2015年初,经过设计团队和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歙县徽州府衙修复工程荣获全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这也是徽州传统建筑第一次捧得建筑行业的“奥斯卡”,不仅在安徽省古建项目中尚属首家,也填补了黄山市“鲁班奖”的历史空白。

「徽州建筑」第16期|徽州传统建筑的防灾抗灾“密码”(上)

8700公里之外的德国法兰克福市,春华园吸引当地市民和海外华侨前往参观。1989年9月,由程极悦主持建设的春华园正式落成,徽州传统园林的水榭亭廊、石坊小桥、三雕联匾、假山嘉木令人耳目一新。18年后,2007年8月,程极悦再次应邀主持春华园景观提升和修缮维护。施工团队将园中主体建筑清心榭及水香廊等园林建筑落架大修,完善屋面防水设计,对木构进行防腐处理,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春华园重现昔日风采。

“我们在设计中已考虑到当地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但春华园还是因年久失修而破损严重。”程极悦认为,在建筑修缮中必须要考虑防灾抗灾问题,在坚持不改变徽州传统建筑“原形制、原材料、原技术、原工艺”的前提下,将结构安全、抗震、防火、防潮等防灾抗灾措施列为建筑修缮重要内容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徽州建筑」第16期|徽州传统建筑的防灾抗灾“密码”(上)

在他看来,无论是何种建筑都需要规划防灾空间,徽州传统建筑防灾抗灾并不仅仅考虑单体建筑自身,更应当充分考虑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必须对建筑群的整体规划中为抗震、防火、防洪等自然灾害作出预判。要采用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法,定期维护和修复建筑,通过现代科技更好地解决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保护和利用传统建筑。

程极悦认为,徽州传统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重要流派,徽州传统建筑作为徽州传统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徽人同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同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同徽州文化相包容的防灾抗灾智慧的外在体现。历史上古人对建筑建造、保养维护更新等形成了丰富经验和管理制度,成功保证和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

「徽州建筑」第16期|徽州传统建筑的防灾抗灾“密码”(上)

“古人在建筑减灾抗灾方面的智慧让人受益匪浅,我们要在总结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创新。”他认为,徽州传统建筑保护和利用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任重道远,需要加强人才培养、行业管理、敬业教育和激励机制。设计人员和工匠的培训都应重视。希望一代代徽州古建人才赓续血脉,总结归纳好徽州传统建筑营造经验,探寻继承徽州传统建筑抗灾减灾密码。

「徽州建筑」第16期|徽州传统建筑的防灾抗灾“密码”(上)「徽州建筑」第16期|徽州传统建筑的防灾抗灾“密码”(上)

徽州建筑小知识

格局

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

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厅背后的。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天井则根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

策划:伊澄工作室

作者:汪悦

制作:汪悦

新闻投稿邮箱:565256846@qq.com

联系方式:15855590702(微信同步)

新闻投稿邮箱:hszxbjb@163.com

值班编辑:程红妹 二审:徐海生 终审:金一梅

「徽州建筑」第16期|徽州传统建筑的防灾抗灾“密码”(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