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钝 感 春 天 并 没 有 什 么 灵 感 。

 南歌子鱼 2021-11-17

1.表达

表达得越多,表达出来的信息就越少。即便表达足够准确,人们获取的信息还是越来越少了。光发生了偏折,并义无反顾走向了它的对立面。

2.好奇心

人们从不缺乏好奇心,缺乏的只是激发好奇的契机以及让好奇心得以继续走下去的耐心。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问你几个问题,你没有一次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复,他还会继续吗?正向反馈让人上瘾,无论它正以何种面目示人。

3.钝感

春天是从什么开始的,你真的知道吗?路边的野草知道,园区里的玉兰花也知道。从它还是一个花骨朵的时候,我便一直观察它,一周过去,终于含苞待放;再一周过去,终于能全然盛开;再然后,它便跟其他花无异了,而我,也彻底失去了耐心。

春天,是从一阵花香开始的,同样,也以一阵花香结束,它见证了钝感发生的全过程。

4.《从不、很少、偶尔、总是》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的电影,里面的男性均为配角,但男性凝视的目光却无所不在。一个偏远小镇上的高中女孩,不小心怀孕了,却被告知当地的法律不得堕胎。于是,她想尽一切办法想把孩子偷偷打掉,然而,身边没有一个人可以求助,即便是父母,也全程冷漠。

女孩就像是生活在孤岛上,即便最终鼓起勇气到了私人诊所,面对的仍然是各种指责。是她自己错了吗?还是那个不愿负责任的坏男孩?她没有哭哭啼啼,而是极其冷静地拉着行李箱,跟表姐一起来到了大城市纽约。在那里,她们拖着厚重的行李在城市中笨拙地穿行,终于完成了这次堕胎之旅。

故事的表达极其克制,明明有很多泪点,却总能按兵不动,似乎害怕这种放任会让女主人公情绪暂时绷不住。高光时刻出现在女医生问出的那几个经典问题,而这,也终于让女主的心理彻底破防。

5.记忆流失

生物学上常说,动物趋利避害;对于人而言,这一点似乎表现为趋总能于快乐而非痛苦。但很遗憾的,我们总能率先记住那些痛苦的回忆,而自动过滤掉那些快乐的记忆,久之,记忆的滤网渐渐把快乐当成了漏网之鱼。生活中,快乐也变得越来越少。

每每这时,我总会想起《暖暖内含光》,如果真的有“忘情诊所“,你会选择删除哪些不愉快的回忆呢?可是,如果真的删除了,剩下的记忆就一定真实吗?用庄子的话来说,”无有相生,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事物正反向证实着对方的存在,而快乐,大概也因为痛苦的存在才变得格外真实。

6.消费时代

最近在研究消费主义,看到了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消费观点。有时候,不知道是营销让这些变得可信,还是这些观点原本就真实存在。一双鞋,一条裤子,一件衬衫,一种穿衣风格真的能全然定义一个活生生的人吗?

但也许,人类天生就有发现同类的触角,无论在互联网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看到一丝光亮时,总会毫不掩饰迫不及待将自己全盘托出。世界上有这种叫作“分享“的行为可真好,我们都在各自小心翼翼探测着对方的边界,也在某种程度上让彼此的生活交融在一起,以便重新书写新的故事。

从地铁上下来时,看到一个女孩,刚好跟我那天穿的鞋和裤子完全一样,顿时觉得索然无味,也许我原本就没有多特别,而她,刚好那天向我伸出了同类的触角;而我,决定扬长而去。

7.失语

失语是一种病,这病没什么缘由,随时随地都会爆发,看到熟人会,看到陌生人更是如此,我常常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植物,就那么直愣愣地站立在风中,并不需要任何成本,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一棵永恒的仙人掌。

失语时常会发生,面对喜欢的音乐、喜欢的人、甚至喜欢的一件衣服、一本书、一句话时,我们常常情绪到了极点,却不小心浓烈到堵塞了表达的管道,然后就什么也说不出,像个傻子。

安全的做法是避而不见,不听不闻不问不说,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像一只鸵鸟,把脑袋塞进棉花里,假装什么也不知道。

8.午餐

我们经常一起吃午餐,不是因为找不到同伴,而是因为这样一起吃很好,我们感到快乐。可是,这快乐的源泉到底来自哪里,我们并不知道。或许是一种习惯,或许是一种约定俗成,或许只是一个结果,我们欣然接受并乐意为之。

有时想想,人生真是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选择,所以我们有时候干脆不做选择,不是不知道如何选择,而是不想选择,不想为此消耗脑细胞,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上。尽管,时间本身就是用来浪费的,而选择,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

9.她们都在干嘛?

每天早上下楼时,总跟一帮广场舞大妈撞个正着。

很奇特的体验,每次我心情不好不得不塞上耳机开始听歌振奋精神时,总会被她们的热情所打动。她们一板一眼地按照某种节奏来舞动身体,虽然有人并不熟练舞姿也并不尽如人意,但她们都表情严肃且十分享受,整支队伍达到了空前的协调和统一。

将自己融入集体主义无疑是幸福的,我常常想成为这样的人,可我实在无法做到。我总爱怀疑自己,怀疑别人,甚至怀疑集体到底有什么意义,如果我是她们中的一员,绝对每天都会装病,然后因为实在跟不上节奏而被集体开除。

10.书写的意义

表达,是人类的宿命,但书写不是。

书写,似乎只是少部分人的工具。

每当我看到一个喜欢书写的人,都感到格外开心,好像她能立马写出令人开心的故事,而我已经做好了听故事的准备。

可是,一个问题来了,人们对于表达的欲望似乎并没有想象中强烈,而书写,只是其中之一的表达工具,不被书写的情绪就像是埋藏在黑暗洞穴里的故事,外面没有光,所以什么也看不到。故事,如果只能独享,便失去了故事本身的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