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琳小说】世相红尘(连载九)

 西岳文化 2021-11-17

文/金琳

世相红尘(九

满清时代孔尚任诗曰: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上一章说到:小丫的新围巾被烧了个窟窿后,时间很快到了春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腊月一到,小孩欢跳,为了什么?新年来到。女孩要花,男孩要炮;老头要新毡帽,老太婆要新布裹脚(河北省的农村老头们冬天都戴着毡帽,上了年岁的老太婆都是小脚。)。大街上,小孩子们在高喊着。小孩子盼望过年,过年对小孩子是件好事,小孩子盼自己长大,有弱者升为强者。

老人唉声叹气:“唉!又过年啦!”过年意味着自己又向坟墓靠近了一步。

不管所有人的心情怎样,过年作为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家家都特别重视,情景大不同于往常。

一进腊月,丝丝年的气息笼罩着每个家庭,做母亲的人们起早贪晚,忙着为全家人备置一身新衣,男人准备着过年用的食品。

腊月初八,小丫被母亲早早喊醒起床,母亲已经做好了早饭,“腊八粥”要不出太阳吃,粥中放有小米、黍米、小麦、绿豆、红豆、红枣、黄豆、花生等等。小丫揉着惺松的睡眼,打着哈欠,说:“腊八粥为什么这么早就吃?”

“腊八粥就是不出太阳吃。”

“腊八粥和出了太阳吃,有什么分别?”小丫問。

爷爷说:“腊八粥不出太阳吃,今年咱家种的粮食早熟,有的人家还要用从井里刚提出的水来做饭呢!”

腊八日这天,半夜井边就有人去提水往家担。

吃着“腊八粥”,小丫的睏意全被香甜的腊八粥赶跑了。“腊八粥真好吃,天天吃腊八粥多好!”小丫边吃边说。

爷爷看小丫吃的津津有味,就对小丫说:“你知道为什么今天吃腊八粥吗?”

“不知道。”小丫回答。

“爷爷告诉你吧:据说古时候,腊七这天,天寒地冻,几个要饭的叫化子,衣不遮体,腹中饥饿,冻得瑟瑟发抖,凛厉的北风像刀子扎着他们的身体,几个人缩成一团,都要快被冻死了,突然有个人说:'我们与其这样被冻饿而死,不如到一些荒山野岭的地里摸黑捡点凡是能吃的东西用来充饥,肚里有食身不冷。’他的话一出口,叫化子们立刻行动了起来,分头到处寻吃的东西,运动驱了寒,当叫化子们又聚到一起时,有的人昏倒了,即是这样,人人都有收获,有的捡到了几粒小麦粒,有的捡到了几粒玉米粒,有的捡到了花生,有的捡到了几粒谷粒,有的捡到了几粒黍子,有的捡到了几块红薯干,有的捡到了几颗干红枣,有的捡到了大豆,有的捡到了绿豆,有的捡到了几片干菜叶子,叫化子们没人私吞自己的点滴收获,见到那么多的吃的,大家来了兴致,找来一口破锅,弄来水,就近取柴,熬了一锅粥,天气渐渐亮了,叫化子们先把粥送到昏迷人口中,昏迷的人醒过来,看着大家,感慨万千,流着泪说:'这是救命的宝粥啊!弟兄们!都一起吃!’饿急了的叫化子们才开始吃起来,每个人边吃边说,'宝粥!宝粥!’一会儿,人人精神了许多,有人就说:'今天是腊八,我们吃的粥给它起个名字叫'腊八粥’吧。’'好!好!今天不但是腊八,我们的粥也超过了八样熬成,腊八粥名符其实。’'看来,腊七腊八冻死叫化,不灵了。’'这活命的腊八粥,我们要留着点,放到年三十,让天上的神享受享受,保佑、帮助我们明年脱贫致富。’

那几个吃了腊八粥的叫化子,把剩下的粮食颗粒洒在了一片无人种的荒田上,第二年,棵棵都长得茂盛,而且比一些农作物成熟的早,这些人靠它作本钱,真的都时来运转,脱离了贫寒,后来都成了富翁。”

爷爷的故事讲完了,小丫追着問:“再后来呢?”

“再后来就是今天这么早叫你起床吃腊八粥。”

村里人早晨不出太阳吃腊八粥,家家都把腊八粥放到年三十,供了佛祖再作处理,盼望来年成为富豪。

初八过后,小丫看着爷爷、母亲忙着扫房屋、擦窗户、贴年画、摆香炉、插蜡签并要把平时几乎不用的盘子、酒盅从橱柜拿出擦洗干净,她也忙着东家看看,西家瞅瞅,家家的成年人都像自己的爷爷、母亲一样做着相同的事情。

小孩子数着过年的日子,大人忙忙碌碌,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日,晚饭后,牡丹把一大把又粗又长的谷草放在灶膛前,摆上供品、大豆,把灶膛后面墙壁上供了一年的灶王爷奶的合影画像取下来,和冥币、谷草一起点燃,并在口中小声叨念着:长草好料,喂马欢跳,今是腊月二十三,一盅清茶一缕烟,灶神爷奶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多说好,少说歹,人间五谷丰登还不够,金银财宝多多撒些来……。

送旧迎新,旧的灶王爷奶画像上了天,母亲就把新的灶王爷奶画像贴到原来贴灶王爷奶画像的地方。母亲送和请灶王神,小丫在旁边跪着磕头,不许说话。

祭灶过后,牡丹开始蒸粘糕(一种黍米加红枣做成的窝头形食物),牡丹弯着腰一个一个往锅里放着团好的小枣年糕,小丫坐在灶膛前,一把一把往灶堂里填着柴火,浓烟把母女俩呛得禁不住流眼泪。小丫手忙脚乱地抹一把脸,问母亲:“娘,为什么偏偏过年才蒸年糕?”母亲说:“过年蒸年糕,粘糕――年高――生活年年提高,日子越过越富,越过越好。”

“平时蒸粘糕吃,生活不就会天天提高了吗?”小丫天真的说。

“谁家有条件天天蒸年糕吃?专心烧火,别让灶膛里的柴火冒出来。”

小丫不再说话。

待牡丹盖上锅盖,洗净沾着粘面的手,已是黑白花脸的小丫离开了灶膛,再填柴火、掌握火候的事情有她母亲自己去做。

蒸完年糕就蒸馍、蒸包子,蒸许多好吃的干粮。

家境富裕的人家杀猪、宰羊,炖鸡炸鱼,生肉熟肉都准备许多,放在冷房间的大缸或瓷罐以及盆中。年货中必须备下鸡鱼,象征:吉庆有余。来年五谷丰登,钱粮有余。

许多人家把经了一年风雨的黑色大门用黑漆重新刷一遍,并贴上新的对联,屋里把旧画换成新画,卧室对门的墙壁上高高的挂着毛泽东主席的像,多数人家是一明两暗的房屋,少数家庭的屋子是一明四暗、五暗,在卧室的里面还各有一间或者两间“耳屋”。家家都在明屋的左侧或右侧供佛爷像,在睡人屋中挂毛泽东主席的像。小丫家是一明两暗的北屋,外屋的西北角上有一个佛爷台子,台子上面摆着香炉,北墙壁上贴着佛爷像,西墙壁上贴着关公像,年三十的早上,母亲就把供了一年的神仙像请下来,再挂上新的和那像一样的神仙像,在香炉里插上大杆香,并把一些食品供在上面,烧一些冥币,随着冥币一块把那旧神仙像烧掉,磕头,默默祈祷,此时假如有人和母亲说话,母亲就像没有听到,母亲的心思都用在和“神说话”上了,把这一切做完,才开始其它的事情。爷爷的东屋里高高挂着毛泽东主席的半身画像,下面是一个冲门厨桌,和上面的毛主席像有一米的距离,那桌子是既带抽屉也带小橱的,桌子上面在年三十向毛泽东主席供上最好吃的食品,有的和“神仙”是一样的,有的不一样,供神像是宗教信仰,供毛主席像是过上好日子全靠的是毛泽东主席和共产党,毛主席像在年三十前就换上了新的,像的两边贴着对联。

年三十的早晨,家家都去井中挑水。小丫的大伯为了她爷爷,每年腊月三十的上午都把小丫家那盛十四桶水的大缸灌得满满的。

年三十的中午,全家开始吃年饭。午饭一般比较丰盛。下午开始包初一吃的饺子,包的饺子中有一个里面放上一枚硬币,谁吃到那个带硬币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万事如意。

小丫的大伯、二伯都在自己独立的家庭过年,包饺子时候,她的堂哥堂姐常常来在爷爷身边凑热闹,有时晚饭不愿回自己家,就在爷爷家吃。

晚饭后,堂哥堂姐都回去了,爷爷不声不响,带上供神用的香枝和冥币以及一些提前准备好的食品出了门。小丫家在村的东南打麦场边有一个“财神庙”,爷爷是去请“财神”,那冥币在财神庙前烧一部分,留一部分放在财神庙里,香插在财神庙里的香炉里。

请来财神,再请“各路神仙”,爷爷去请神,提前嘱咐母亲不让孩子跟着。去东南场,天黑路远,孩童的小丫胆子小不敢尾随爷爷后面偷着去。

在大街上请神,觉得神秘、好奇的小丫,偷偷跟在后面,不敢说话,看爷爷手提着一个灯笼,在大街上堆许多土堆,每个土堆上面插上一枝香,烧冥钱,把茶盘上酒壶里的酒倒在酒盅里,然后把酒洒在地上,一个土堆边撒一盅酒,做完这些,磕头,不知爷爷嘴里是否说些什么,小丫和爷爷保持着距离,年三十是月黑天,爷爷不知道后面跟着“尾巴”,待爷爷磕头起来,请神回家的时候,小丫就先悄悄回家了。爷爷虔诚地“擎着神仙的幽灵”,一步一个头“把神仙请回家”,供在祖宗牌位旁边,再磕头,嘴里小声祈祷一些话语,就连在他身后的人也不知爷爷说的什么。

爷爷请来“神”。

刚刚入睡的小丫被母亲叫醒起来吃饺子。爷爷、父亲、母亲什么时候睡的觉,什么时候起的床,小丫不知道,起床后的小丫看到院子里撒了一地的芝麻秆子,上侧所都被母亲制止:“便盆在屋里,不许出门。”

吃了饺子,外面的天气还黑着,小丫穿上过年的新衣服,和衣又睡着了……待她醒来,母亲已经把屋子收拾的干干静静,所有的东西已经放的整整齐齐。院子里的芝麻秆子也不知什么时候收了起来……

除夕之夜的饺子大都吃得很早,这是传统。有的家庭,三十晚上一夜不睡觉。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熬,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风俗。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守岁的夜晚,爷爷给孙子们讲起了“年”的来历: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他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讲完故事,爷爷催促孙子们回了自家,小丫的母亲开始张罗煮饺子。

农村流传着一种迷信,除夕的饺子吃得越早越好,象征着明年早起,过好日子。吃饺子时一家人都在用眼睛瞅着自己吃的每个饺子,盼望那个有硬币的饺子自己吃到,一年中万事如意,有好运气。

在吃饺子前,如果祖宗牌位在家供着的,必须首先祭祖。小丫的爷爷每年吃饺子前,先到南屋祭祖,放鞭炮,接着是晚辈男子和男孩给自家长辈拜年,女孩不拜。如果祖宗牌位入了坟茔,就吃完饺子上坟,在坟上放鞭炮。上坟后开始了晚辈三五成群的给长辈拜年,先给自家族的长辈拜,然后向全村人长辈拜年,孩子们跟在大人们的后面,拜年是真实的磕头,年寿高的长辈们接受晚辈们的磕头时用作揖受之。自家长辈要给孩子们压岁钱。

天亮出去玩耍的小丫在门后面又发现了平时没有的一根红荆棍子,棍子上面缠着几张纸冥币,小丫看看,用手摸摸,爷爷看到说:“不要动,那是门神爷。”

小丫特别喜欢女孩或者女人头上戴的花,看戏最爱看花旦,因为花旦不但漂亮,而且头上戴满了花。每当看到别的女孩子头上戴着红红绿绿的丝绸花,就觉得整个人美丽漂亮无比,她羡慕头上戴花的女孩子,渴望自己也有花戴,因为爷爷和父母从没有给她和妹妹买过头花。她和妹妹从小是头上用红头绳扎一个小辫儿,没有丝绸布做蝴蝶结,小辫儿是扎在头顶的右侧,农村多数没花戴的女孩子都是扎那样的小辫,爷爷为逗没有丝绸花戴的孙女开心,常对打着一根小辫的小孙女说:

“小歪歪辫儿,上新殿儿,买糖吃,拣大块儿。”

为戴丝绸头花,春节前,小丫曾经被母亲痛骂一顿。

大伯家的大哥上学放了寒假,带小丫去他家玩,在大伯家,小丫看到屋里桌子上放着一枝丝绸头花,说:“你家的头花真好看,太漂亮了!”大伯家的大姐去了姨家,二姐也不在家,大哥听到后,说:“你喜欢,我给你戴上。”

“不,不是我的,我不戴,让我看看就行。”小丫很懂事地说。

大哥说:“没关系,我家多的是。”然后就翻箱倒柜,从抽屉里,花瓶里,橱里柜里找出了许多头花,都是丝绸布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俱全,那些头花对小丫来说都是奢侈品,她看的眼花缭乱,大哥拿起一枝戴在小丫头上,小丫让大哥摘了下来,她不敢让它保留在自己的头上,因为那不是她的,面前的枝枝头花让她大开眼界,又唯恐给弄坏,自己赔不起。

大哥说:“我姐不在家,你喜欢这些花,让我给你都戴上,不怕。”

小丫非常羡慕那些花,她一枝都没有。从记事起就知道大伯家的儿女都是没有亲娘的孩子,在众邻里中都认为是苦命的孩子,那一刻,小丫感到大伯家的孩子比起她来富有多了,那些丝绸做的头花都不是便宜买来的,也是母亲从没有给小丫和妹妹买的原因。能有那么多的高档丝绸头花,在同龄的孩子们中是个骄傲,有娘的孩子能有几个比得上?从那些头花让小丫知道了大伯的孩子们的生活比自己好,朦胧中感到了母亲生活中的苦楚。假如母亲比大伯有钱,肯定会为两个女儿买丝绸头花戴。望着那些头花,像是对大哥,也像是自言自语:“我一个小辫哪能戴这么多的花?”

十岁多的大哥看着那些花,也觉得一根小辫戴不了那么多的花,抬头看到墙上四大花旦的画,突然有了灵感,说:“让哥给你打扮打扮。”然后,找出他姐的头巾,把小丫抱在炕上,把头巾罩在小丫头上,把那些花插满了小丫的整个头,样子就像戏剧里的花旦。大哥看着小丫“哈哈”乐着,小丫觉得自己突然美丽、漂亮的像天仙,欢喜的手舞足蹈,大哥更高兴了,把炕当作戏台,他在炕下面,把两块手绢递给小丫,叫小丫学着戏剧里的花旦唱,他教一句,小丫比比划划,摇头摆脑、连跳带蹦、装腔作势地学着唱,直到小丫累得满头大汗,大哥才给小丫“卸了妆”。

晚上,小丫躺在被窝里,还想着白天戴头花的事情,高兴地翻来覆去睡不着。母亲看在眼里,问:“什么事情让你今天这么晚了还睡不着?”小丫把在大伯家戴花唱戏的事告诉了母亲,满以为母亲会像她一样高兴。母亲听后把脸一沉:“你大哥把你当猴耍,你还开心地来家睡不着!你几辈子没有戴过花!戴一次别人的旧花来家高兴成这样!?以后你不许再戴人家的花!你长得丑,戴花也漂亮不了!给我记住!不许有下次!如果你不听,让我知道后,我打不死你也会给你剥层皮!”

母亲正怒气冲冲地骂着小丫,大哥来爷爷屋睡觉,走进院子把三婶子的话听了个满耳朵。他本来是好心逗堂妹开心,姐姐的头花他没有权力拿一枝给小丫,三婶子生气,他能理解,一言没发,悄悄回到爷爷屋里睡了。

牡丹把公爹的生活照顾的有口皆碑,对自己的女儿从来舍不得买一枝丝绸头花。

小丫和妹妹没有丝绸花。那年的腊月,小丫用母亲给的两角钱买了两枝上腊的大红纸花,大年初一,小丫和妹妹早上起来都戴上了那枝花,一会儿,都摘了下来,小小年龄的孩子知道,那是纸花,戴不出门,比起丝绸花那花是多么寒酸!孩童的自尊心使她们知道怕人笑话。

初二晚上,母亲看着穿着新衣的孩子迟迟不睡,说:“快睡吧,明天早起。”

小丫说:“明天也不是过年了,为什么还早起?”

母亲温柔地说:“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就初三,娘家的兄弟来拜年。”

“娘,您娘家的兄弟就是我舅来拜年,是吧?”

“是呀,所以明天也要早起。”小孩子希望家里来客人,所以听后乖乖闭上眼睛,很快进入了梦乡。

母亲说得没错,初三是看望自家出嫁后的姑娘的日子,一般都是娘家兄弟或者侄子带着丰盛的礼品给自家的姐妹或者姑姑拜年,姑娘的婆家人要摆丰盛的宴席招待。

初四一大早,小丫就自动早起,没有让母亲喊,昨天有小孩告诉她,明天看新姑爷。初四是农村新姑爷回门的日子,当年结婚的夫妻,初四这天夫妇同去同来。寓意是:新婚夫妇同去同来,日子过的用金勺子银锅台。

岳父母待新姑爷可算是最上等的贵宾了,酒菜都特别的好,提前安排好陪新姑爷的人,家族中户户都准备“后席”,有的新姑爷,初四回门因为“后席”多,一天要吃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宴席,如果没有新婚妻子的提前招呼,新姑爷被酒醉倒丢丑是常事。

小孩子们在新姑爷吃后席的路上,成群结队地围在新姑爷的前后看新姑爷,然后再各抒己见,对新姑爷品头论足。晚上回家向自己的父母亲诉说着谁家的姑爷长得好看,谁家的女婿长得难看,在都是年轻男子长相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小孩子的眼光走眼往往是新姑爷的穿戴、行头。知情的父母听到孩子的话,不反驳孩子的看法,常常用“人配衣服,马配鞍,笤帚疙瘩打扮起来也有三分鲜”的话语点拨孩子。

初五又是个吃饺子的日子,家家都重新包饺子吃,传统说法,这天吃饺子是捏“小人嘴”。人生在世,任何人都不会人人说好,假如有人在背后搬弄是非,这天的饺子会把那人的嘴捏死;使自己在生活中没有是非缠身,生活得愉快顺利,在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好的口碑。正月初五,老百姓也叫破五,破除一年中的困难、霉运、遗憾、寂寞、坎坷,使得一年中事事顺利,万事如意。

大年初五过后,很快就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预知后来,请看下章。


作者简介:笔名:金琳,微信名:金胜义。西安市退休者,近退休时第一次投稿被刊登后,至今在一些报刊杂志(纸质)和一些网络平台被采用发表诗、文500多篇,90多万字。被纸质发表的文章曾经被有的报刊转载,现在是(华文原创小说)签约作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