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对蒙古高原的控制管理上,清朝要比任何一个王朝做的都要好

 若悟369 2021-11-17

写完漠北高原之后,很多朋友们提出了一些疑问甚至是质疑,对此我就择优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说明一下。

最主要的问题有四个:

第一:大月氏的西迁路线

第二:蒙古西征花剌子模的路线

第三:清王朝对蒙古高原的管控问题

第四:沙俄对漠北高原的渗透问题

文章图片1

大月氏西迁路线

文章图片2

大月氏西迁路线

第一个问题说白了就是河西走廊与伊犁河谷的沟通问题,即沿着疏勒河谷到达罗布泊地区,再顺孔雀河进入焉耆盆地,然后经巴音布鲁克大草原接入了巩乃斯河谷,最后到达伊犁。

因为当时北疆是匈奴的地盘,而南疆的那些绿洲小国又不适合游牧,所以大月氏人不可能走天山北麓,也不可能走天山南麓,天山山脉之中的那些高山草场才是最好的选择,这一点应该不会有问题。

文章图片3

蒙古西征路线

文章图片4

蒙古西征路线

第二个问题其实就是漠北高原与准噶尔盆地的沟通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之前的节目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即从色楞格河的上游支流伊德尔河接入扎布汗河到达乌里雅苏台,再经大湖盆地接入科布多河,最后再进入额尔齐斯河流域,这是连接漠北高原与准噶尔盆地的常规路线,清王朝对准噶尔汗国的反击战争就是从肯特山一直打到了科布多河的出山口,最后在科布多彻底击败了葛尔丹,蒙古几次西征以及锡伯族的西迁走的同样是这条路线,不会有别的选择。

第三个问题是争论最多的问题,在此重点说明一下:

长期以来,蒙古高原一直都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劲敌,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到了清朝的时候,蒙古高原上却显得格外的平静,而且还形成了“清朝世代为天下,蒙古世代为王公”的大好局面,这一点与之前中原王朝所实行的羁縻政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就是地理上的原因:

要知道蒙古高原上最主要的地貌类型是荒漠和草原,只能长草不能种地,更成不了森林,最好的地方也就是草原了,生态体系是极其的脆弱,生存条件也很差,这与温暖湿润的大陆内陆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在上个世纪那个粮食极度的匮乏的年代,政府就曾鼓励广大的知识青年到蒙古高原去开荒,把草原变成耕地以增加粮食的产量,但是这项政策并没有实行多长时间就停止了,因为随着开垦出来的耕地越来越多,对水资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大,可蒙古高原上的水资源就那么多,其结果就是让本来就很贫瘠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干旱,草原的荒漠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与牧民们的矛盾也变得越来越尖锐。

文章图片5

张家口

文章图片6

河套

总之,蒙古高原并不是一块理想的农耕之地,放在古代更是中原王朝不屑一顾的地方,所以在清朝之前,中原王朝对边缘民族的统治方式基本上就只有一种形式,羁縻,也就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你只要承认我并且纳贡就可以了,是一种名义上的臣服并没有实际上的控制,可是这样的统治又是很脆弱的,一旦中原有变,胡萝卜没有了,这种名义上的隶属关系也就消失了,民族冲突又开始循环往复的不断上演,陷入了死循环。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中原文明的影响力其实是很难越过长城到达草原的,即使像河套平原、张家口这样的重镇也从来没有真正地成为中原王朝的传统势力范围,因为我们的文明属性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农耕,但是清王朝就不一样了。

发源于东北的满清是东北的渔猎民族,但是渔猎民族并不仅仅只是打鱼狩猎一种生产方式,东北地区多样化的地貌类型,使得他们可以随时走出森林在平原地带进行游牧,以及小规模的农耕,游牧生产甚至一度成为了渔猎的重要补充方式,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划分界限,因此东北与蒙古虽然不能说是同根同源,但是同为北方少数民族,他们要比中原王朝更熟悉、更了解这片高原的风土民情。

几千年来两大板块之间为了争夺北方霸主的地位,一直在相互竞争、相互渗透,因为他们之中的任何一方都很难单独地对中原王朝造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其最后的结果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两大板块全部统一到了一杆王旗之下,要么是结成了战略攻守同盟,无论是匈奴、突厥、蒙古,还是鲜卑、契丹、女真都是如此。

正是这种相爱相杀却又休戚与共的地理关系,使得满清在明末真正胜出之后,对蒙古高原表现出了与中原王朝完全不同的态度,他们知道如何可以更好的笼络和团结同为北方少数民族的蒙古人,也自然更有意愿与兴趣去经营这片土地,在对蒙古高原的控制上,清朝通过高超的政治、军事手段,制定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而且比任何一个王朝做的都要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就是军事管制,也就是在上一期节目中我们提到的五大将军府。

文章图片7

蒙古众多的盟旗

因为虽然蒙古高原的那些游牧部落整体来说是一个比较松散的联盟组织形式,但是他们一旦联合起来变成了一个集权式的帝国,那可就不得了了,而他们的游牧属性的生产方式又注定了他们要不停地转换牧场,所以为了避免他们来回游动相互串联,清政府除了设置五大将军府镇守之外,还把蒙古地区分割成了很多个大大小小的带有强烈满洲八旗味道的行政区域,比如今天蒙古高原上的科尔沁旗、阿拉善旗、额济纳旗、正蓝旗、镶黄旗、库伦旗等等,并且还派遣专门的官员去监督。

这样的行政建制总的来说是比较完善的,蒙古各部的力量被平均划分到了不同的盟旗之内,保证了各部的均衡与稳定,蒙古高原的军政大权也被牢牢的控制在了清廷手中,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直辖,这与中原王朝只是在形式上的分封土地和任免官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第二就是怀柔政策,怀柔政策包含两个方面:

首先就是在蒙古高原上大范围地推行佛教,也就是黄教,通过宗教的影响力来教化他们,以弱化他们骨子里的那种尚武以及反叛的天性,不要每天总是想着要恢复他们祖先当年的霸业。

再就是最重要的政治联姻了,这样的联姻与之前的中原王朝嫁公主完全不同,中原王朝和亲是怎么一回事呢?城下之盟而已,是一种单方面的、被动的、极不情愿的的婚姻,屈辱、无奈而又极其的脆弱。

而满蒙联姻却是恰恰相反,是一种平等的、相互的,满蒙贵族之间大范围的联姻,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并且极其稳固的利益共同体,不可否认,清王朝是民族政策运用最好的一个王朝,对蒙古各部也起到了较好的稳定作用,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至于沙俄从西伯利亚渗透到漠北高原,并且还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由此来证明清朝的边患并不消停,以及否定清王朝对蒙古高原所实行的一系列民族政策不奏效的话,其实是完全错误的,这其实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因为这是工业化时代到来之际,还没有完成工业革命的农耕政权必然要经历的一次挑战,是两种文明的冲突与矛盾,不仅仅是来自西伯利亚,更有从海洋方面过来的列强,沙俄要寻找温暖的出海口,日本在急着资本扩张,西方列强更要发展远洋贸易……

所以滚滚的历史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此时的中国急需解决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与文明的升级,五大将军府连同清王朝的一起消失,向我们阐释的不仅仅是那段屈辱的历史,更有落后必然挨打、奋发方能自强的谆谆之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