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治风别内外 周德安  针灸六治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11-17

四、治风别内外

风为六气之一,若太过或不及则成致病因素,使正气虚弱或体质易感的人发病,称为风邪,居“六淫”之首。

《素问·风论》中提到“风者善行而数变”。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位行走不定、症状变幻无常之特性。如游走性关节疼痛、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

风邪四季皆能伤人,多经口鼻或肌表而侵犯人体。经口鼻者多先侵袭肺系;经肌表者多始于经络,正虚邪盛则内传脏腑,两种途径又可同见。风邪有内外之别。外风因侵袭部位不同,临床上可有不同表现,主要有出汗、怕风、头晕、头痛、皮疹等,最常见的是伤风感冒。内风系自内而生,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与心肝脾肾有关,尤其是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临床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为主要特征。

治风包括治疗外风所致的面瘫和内风扰动所致的中风、眩晕、癫痫、帕金森病等疾患。

(一)面瘫的分期针灸治疗

1.急性期

面瘫急性期的针刺治疗,一般10天内宜轻刺、浅刺,过重刺激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等不良后果。所谓浅刺是指针刺宜浅,刚刚穿透皮肤即可,甚至针难以直立而倒于皮肤之上;所谓轻刺,是指针刺后不做任何行气手法。

取穴以阳明经、少阳经为主,主要有百会、神庭、攒竹、阳白、太阳、承泣、颧髎、牵正、迎香、地仓、颊车等局部腧穴,远端常取手三里、合谷、足三里、太冲等。

根据“治病先治神”的理论,精神安定、情绪平稳是面瘫康复的重要因素。百会、神庭、攒竹是安神定志的常用头部腧穴组合,有时攒竹亦可用印堂代替,可配合内关、神门。阳白、太阳、承泣、颧髎、牵正、迎香、地仓、颊车等,均为局部常用腧穴。合谷、太冲为四关穴,面口合谷收,合谷属阳主气,为大肠经之原穴,具有清热解表、疏风散邪、宣清肺气、通降胃肠的作用,主要作用于体表、头面和上肢部,《十四经要穴主治歌》说其“兼治头上诸般病”。太冲属阴主血,其位临下,为肝经之原穴,五行属木,肝为藏血之脏,用太冲可调和阴血,平肝潜阳,并兼有疏泄下焦湿热的功能。二穴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广泛用于临床。手三里、足三里同属于多气多血之阳明经,为同名穴,二者相互配合,鼓舞周身气血运行,令气血上荣于面,为益气活血之要穴,可促进面瘫的恢复。

急性期面瘫分为风寒、风热两型。风寒型局部腧穴周围可加用鲜姜末;风热型可耳尖等放血。

2.后遗症期(顽固性面瘫)

(1)透刺法

透刺法是继承金针王乐亭的“牵正透法”而来,“牵正透法”本是针对卒中后遗症口眼歪斜,日久重症,久治不愈而设。透刺法往往一针贯二经或数经以沟通经气,具有加强刺激量和增强疗效的作用。其中包括阳白透鱼腰、承泣透睛明、头维透攒竹、地仓透颊车、率谷透太阳、太阳透下关。针具最好选用3寸毫针,一次透到位为佳,亦可用1.5寸针接力透刺。

(2)双侧同治法

常用腧穴包括:阳白、攒竹、丝竹空、太阳、承泣、颧髎、迎香、地仓、颊车、下关等。常用1寸毫针,阳白多向鱼腰透刺,承泣多向睛明方向透刺。先刺健侧,再刺患侧。此法来源于《黄帝内经》的巨刺法,“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也”。一般在与患侧相对应的健侧,部位相应、经络相应、经穴相应的部位取穴和针刺。主治肢体疼痛及功能障碍,如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肩凝症、偏头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再刺患侧,是对巨刺法之进一步发挥,当可加强腧穴的刺激与治疗作用。

(3)火针法

采用火针疗法治疗面瘫是国医大师贺普仁的经验,将烧红的火针迅速刺入腧穴,以激发机体经气,鼓舞血气运行,尤其对于仅凭毫针刺法难以奏效的顽疾、痼疾等有很好的疗效。临床可用1寸毫针代替火针,烧红后快速点刺患侧面部腧穴,常用腧穴包括阳白、攒竹、丝竹空、太阳、承泣、颧髎、迎香、地仓、颊车、下关等。火针点刺后,可继续毫针留针治疗。

(4)敷姜法

鲜姜擦成细丝或细末备用。毫针直刺患侧面部腧穴,取穴同上,其后在腧穴周围敷上姜丝或姜末,保留30分钟。生姜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之效,经皮肤吸收之鲜姜汁液,有助于改善麻痹区域的气血运行。

以上4种方法,均须配合四肢远端取穴:四关穴和双侧手三里、足三里。无论急性期还是面瘫日久者,均为必用腧穴。

3.中药治疗

常用的处方基本方包括“四白二根二虫”,“四白”即白芥子、白僵蚕、白附子、白芷;“二根”即板蓝根、葛根;“二虫”即全蝎、蜈蚣。

白僵蚕、白附子、全蝎为治疗口眼歪斜名方“牵正散”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此搜风通络的基础上,加阳明经的重要引经药白芷,可疏风通络活血;白芥子长于祛痰通络;蜈蚣长于搜风通络,以助全蝎之力;板蓝根清热解毒,为清解上焦毒热之要药,有很强的抗病毒作用,根据现代医学面瘫与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的认识,对发病初期耳后疼痛的患者尤为适合;葛根为解肌解热、生津升阳之要药,既可祛风,又可助清阳上升,促进面瘫恢复。

辨证加减:风寒者,加姜黄、防风辛温散寒解表;如果偏重风热者,加赤芍、黄芩、柴胡清热祛邪;如果久病入络者,加川芎、丹参、路路通、丝瓜络等活血通络。

(二)中风的针灸治疗

临床多用王乐亭的“手足十二针”“纠偏法”“开闭醒神法”“督脉十三针”“五脏俞加膈俞”“老十针”“回阳固脱法”等配方治疗。

“手足十二针”方由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组成,是王乐亭从手足部五输穴精选而成,功效为通经活络,调气和血,是治疗半身不遂的首选方,可用于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各期的治疗。

“纠偏方”由百会、风府、风池、肩髃、曲池、合谷、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太冲组成,功效为通调气血,疏利关节。适用于半身不遂、风阻经络、偏侧瘫痪。在中风恢复期时与“手足十二针”交替使用。

“督脉十三针”方用于半身不遂阴阳偏废、气血亏虚者,针刺督脉可振奋诸阳,阳生阴长,有利于偏废者恢复正常和整体机能的改善;“五脏俞加膈俞”方可调气和血、调理阴阳,适用于中风后遗半身不遂日久、五脏虚损、气血两亏、阴阳两虚、神疲肢痿等。临床上可将“督脉十三针”“五脏俞加膈俞”方作为调节全身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通用方剂应用,更可用于“治神”。在治疗以阳盛、实热、痰浊为主要病机的精神、情志疾病时,使用“督脉十三针”重镇安神。属气血虚弱、脏腑亏虚、阴阳失调所致的精神、情志疾病时,根据五脏藏神理论,用“五脏俞加膈俞”调补五脏以补益安神。

“老十针”又称为“老实针”,有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之意,临床疗效显著。可调中健脾、理气和血、调理胃肠,适用于半身不遂、胃肠不和、食少纳呆、脘腹胀满等症。临床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在治疗中风上,亦为针灸基础要方。

“回阳固脱法”适用于中风病神昏仆倒,目合口张,面色苍白,手撒遗尿之脱证。处方:神阙(灸),气海(灸),关元(灸),百会,内关,足三里,涌泉。用炒盐将肚脐填平,上盖姜片,用大艾炷灸并灸气海、关元,然后再针百会、内关、足三里、涌泉。主要用于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久病瘫痪于床,脾肾阳虚证为主的面色不华、神疲少言、纳食不馨、大便溏薄、小便遗溺等患者,以关元穴为主穴,其他常用腧穴包括中脘、神阙、气海、脾俞、肾俞等。坚持使用,缓图其功,有久病起沉疴之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