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治动兼针药 周德安 针灸六治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11-17

五、治动兼针药

“动证”包括儿童多动症和抽动症,是儿童常见病、疑难病。前者表现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等为主,后者表现以不自主、反复、快速的多个部位肌肉抽动为主。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且常见嗜睡、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反应迟钝、焦虑烦躁等不良反应。

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在中医大体可归属为瘛疭范畴,属于难治病。该病与中医理论的心、肝、脾、肺、肾均相关,临床分虚、实两型。实证病机为肝风内动、痰火扰心,治以清热化痰、平肝息风、镇静安神;虚证属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治以健脾益气、养血荣筋、补虚安神。

针刺当贯彻“治病先治神”的治疗原则,采用“补益”“治痰”“开四关”的经验用方。中药汤剂方面,以清热化痰、健脾疏肝、育阴潜阳、补益肝肾为主要治疗方法,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为基础。由于儿童多动症患者注意力涣散,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应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开窍醒神穴和益智安神中药。

(一)针刺治疗抽动障碍

1.多动症与抽动症的治疗用穴区别

多动症主要从脾虚论治,多用健脾益气化痰之穴;抽动症主要从肝风、痰热论治,多用息风化痰清热之穴。另外还在于是否使用益智穴,抽动症者常仅使用百会、攒竹。抽动症合并注意力缺陷之多动症者,常在上方基础上加用四神聪、本神,但相对收效较缓。

2.辨证取穴

挤眉弄眼者,加承泣透睛明、太阳;鼻子吭吭发声者加迎香;努嘴者加地仓;对于喉间发声者,可加用天突、璇玑、廉泉、承浆;点头、摇头者加风池、扶突;耸肩者加肩髃、肩髎;其他抽动部位可在相应区域取穴。

以上方针灸治疗可很快有效控制抽动症状,往往针刺治疗1~2次抽动症状即明显减轻。

动症分为虚实两型,本病与五脏和脑均相关。以“安神方”“开四关”为基础,根据患者舌脉症,把握虚实。

气血不足等虚证特点表现为主者,以补中益气为主法,基本方为百会、神庭、攒竹、中脘、气海、手三里、内关、神门、足三里、悬钟、太冲。

痰热肝风等实证特点突出者,以治痰为主法,基本方为百会、神庭、攒竹、中脘、天枢、内关、合谷、丰隆、公孙、太冲。

(1)虚证

临床表现:可见精神不振,面色无华,注意力不集中,纳呆便溏,尿频而清,睡眠多梦,虽然好动,但自汗气短,或见不自主的挤眉弄眼,轻轻点头或摇头,或手足不自主抽动。舌淡红,苔薄白,脉虚细无力。多为先天不足,气血亏虚所致。

治法:补肾益气,养血荣筋。

取穴:百会、神庭、中脘、关元、天枢、手三里、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太白、太冲。

手法:平补平泻法。

按语:多动症属于“失聪”“健忘”范畴,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所致,因此治疗以补肾健脾、养血息风为法,取百会用补法,益气升阳;神庭安神益智;关元补益肾元;中脘、天枢调理胃肠;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与手三里相配,属同名经穴,一上一下,可健胃消食,养血荣筋;三阴交、太白为脾经腧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二穴同用可奏养血荣筋之功;内关、神门养血安神;太冲柔肝息风。上述诸穴配伍,可达补肾益气、养血荣筋,以治虚性之动之目标。

(2)实证

临床表现:可见精神涣散,多动多语,冲动任性,躁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胸闷气短,多梦易惊醒,面红体胖,精力旺盛,或伴有挤眉弄眼,摇头晃脑,喉中吭吭有声,或肢体抖动不休,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少苔或苔黄腻,脉弦滑。多为痰火内结,上扰清窍。

治法:清热化痰,镇静安神。

取穴:百会、神庭、攒竹、中脘、天枢、内关、合谷、列缺、丰隆、公孙、太冲。

手法:泻法。

按语:抽动秽语综合征属中医的“瘛疭”“痉证”“ [插图] 动”范畴,多因痰火内结,风阳上扰清窍所致,治以清热化痰、镇静息风为法。取百会用泻法,清热泻火;神庭、攒竹镇静安神;中脘、天枢健胃化痰;内关、公孙为八脉交会穴之对穴,具开胸顺气、化痰解郁之功;丰隆是治痰验穴,兼清热泻火;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化痰;合谷、太冲合而为“四关穴”,是平肝潜阳、镇静安神、解痉息风的有效验方。诸穴配伍,可有效控制实性动症。

【典型病例】

患者孟某,男,10岁。自幼多言善动,上课时小动作多,交头接耳、挤眉弄眼,喉中常发“吭吭”声,不能自控,易激动,睡不实,纳可,大便干结,小便正常,智力正常,学习成绩中上。证属痰火内结、上扰清窍之实证。遂予百会、神庭、中脘、丰隆、合谷、太冲、公孙等穴治之,3次收效,15次各种动作基本控制。

(二)中药治疗抽动障碍

1.治疗抽动障碍的基本方

天麻10g  法半夏6g  茯苓10g  炒苍术10g

炒白术10g  胆南星6g  天竺黄6g  黄精10g

枸杞子10g  决明子10g  钩藤10g  白僵蚕6g

白芷6g  陈皮10g  炙甘草6g

从药物组成分析看,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为底。天麻、法半夏、茯苓、炒苍术、炒白术为本方剂固定组合,健脾化痰、平肝息风;佐以胆南星、天竺黄清热涤痰;黄精、枸杞子平补肝肾之阴;决明子、钩藤、白僵蚕、白芷息风止痉;陈皮、炙甘草调理气机、调和诸药。

在此方基础上还可用白芍养血柔肝;珍珠母、菊花、郁金平肝潜阳;羌活、全蝎、蜈蚣加强息风止痉,减少抽动症状。

2.常用对症加减

肝阳偏亢、失眠多梦者加生龙骨、生牡蛎;肝阳偏亢、肝肾不足者加龟板、鳖甲;心肝火旺者加琥珀粉、羚羊角粉;气阴不足者加沙参、麦冬、五味子;便干便秘者加熟大黄、枳实;脾胃不和、食少纳差者可酌情加用砂仁、薏苡仁等。

治疗该病脏腑着重于肝、脾、肾,从治痰、治风入手,辅以清热、养阴。强调平肝息风,常用决明子、钩藤、珍珠母、白芍、菊花、郁金等息风、平肝、柔肝之品,而疏肝解郁药柴胡、香附较少用于该类患者;强调虫类药包括白僵蚕、全蝎、蜈蚣的使用,用于止痉定抽;祛外风药多用羌活,有时加用防风;补益药的使用多从补益肝肾入手,最常用黄精、枸杞子。

【典型病例】

白某,男,15岁,2010年7月就诊。患者不自主抽动6年,加重1个月。患者2004年春季出现挤眉、眨眼、努嘴、喉间发声、点头、耸肩、腹部肌肉抽动等,伴轻度注意力不集中,听课不认真,完成作业无困难,学习成绩一般。外院诊断为抽动症,曾在儿科服用汤药3年,初有疗效,但每逢感冒、劳累后或情绪紧张后加重。至2008年7月开始在周德安教授处看病,经过暑期治疗,症状明显改善。其后每年中药汤剂治疗4个月(寒暑假及刚开学阶段);针灸治疗3个月(利用寒暑假来京治疗,寒假扎针18~19次,暑假24~25次,假期结束后回当地)。患者体质较弱,周德安教授治疗前每年感冒5~6次,扁桃体发炎5~6次,住院输液治疗2次,自接受针刺治疗后,扁桃体未再严重发炎,感冒次数减少,抽动减轻。

2010年6月因适逢考试精神紧张,出现腹部肌肉抽动,有时有点头、足趾相互摩擦等表现,持续1个月不解而再次来京找周德安教授看病。舌淡红苔薄白,脉略弦。中医辨证为肝风内动、痰火扰心。针刺治疗以安神化痰、清肝息风为主,使用毫针。取穴:百会、神庭、攒竹、中脘、天枢、丰隆、内关、合谷、公孙、太冲为基本方,承浆、廉泉、天突治疗点头、喉间发声症状,另加厉兑、大敦治疗足趾摩擦。针刺手法为平补平泻法。每周针刺治疗3次。同时口服清肝泻火、化痰止痉中药汤剂,处方:天麻10g,法半夏6g,茯苓10g,炒苍术、炒白术各10g,钩藤10g,白芍10g,羌活6g,僵蚕6g,白芷6g,陈皮10g,黄精10g,枸杞子10g,菊花10g,决明子10g,胆南星6g,天竺黄6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日2次。1周后抽动症状基本控制。

体会:针刺、中药结合在控制抽动症状方面有良好疗效,基本可以代替西药。该病与中医情志因素密切相关,常由于考试等精神压力加大时容易出现病情反复,及时接受针刺、中药治疗,可很快控制抽动症状。该病虽然起病于儿童时期,但是许多病人症状迁延,治疗困难,甚至延续到成年时期,导致终生疾患。应积极发挥中医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优势,可利用寒暑假期接受针刺、中药治疗,对预防病情反复、及时控制病情有重要的作用。中医药应成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主要手段。另外,部分患者病情反复有可能与感冒等疾病有关,而患者是否易患感冒与其免疫力的强弱有直接关系。本例家属诉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后,感冒及扁桃体发炎的发生明显减少,相应抽动发作也明显减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