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如何治疗慢阻肺?世界慢阻肺日,专家带你深度了解

 新顺其自然 2021-11-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慢阻肺是一种肺部气流受限的慢性肺病,是一种持续性、不可逆的呼吸功能损伤的疾病,较为难治,危及生命。中医对此病治疗较有优势。在第20个世界慢阻肺日之际,本报4版与7版联动刊出中医药防治慢阻肺的系列文章,使广大医患了解中医药治疗此病的特色优势,在一呼一吸之间,掌握生命的主动权。

Image
Image

治疗慢阻肺 整体思维很重要

本报记者 孙学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以持续呼吸气流受限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呼吸困难、胸闷,常伴有纳差、身体消瘦、焦虑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诱发呼吸衰竭、肺心病、心衰等危重症。

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会出现高热、咳嗽、咯黄痰等症状,提示肺部感染比较严重,西医一般用抗生素治疗。贾海忠指出,用抗生素治疗慢阻肺,主要针对的是细菌感染者,如果是患者为病毒感染,则中医药的治疗效果更胜一筹;同时,在慢阻肺病情发展的任何阶段,无论是初期、中期,还是发展到出现肺心病、心衰等情况的危重症阶段,中医药都可以全程干预,且疗效可观。

中医病因学认识

慢阻肺发病的病因,大致可分为外因(如吸烟、吸入空气中粉尘及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和内因(个体免疫力差、气道高反应等)。

贾海忠强调,中医治疗慢阻肺时,要避免被病因上的认识误区扰乱临证思路。中医病因学和西医病因学有很大不同:西医在治病之前需要找到导致疾病的确切原因,然后才能施治;而中医在病因认识上虽然也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之分,但往往是根据病邪引发疾病后的症状反应来判断病邪的性质,如依据患者表现出来的是热象、寒象还是燥象等各种不同情况,以进一步确定治疗思路。所以中医治病很多时候看上去是祛邪,其实是在调理人体自身的反应性。

从肺脾肾论治

从外邪的角度分析:冬天易感受风寒发病,如机体阳气充盛,则可形成外寒内热病证;夏季发作者多为感受热邪或风热,若素体有痰湿,便会郁结成痰热。从发病者正气虚的角度分析,一般来讲有肺气虚、脾胃气虚、肾气虚,中医讲“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咳嗽、咯痰多的时候要从脾胃论治,严重者多伴有肾虚,还要从肾论治。因此,慢阻肺一般是从肺脾肾三脏入手来治疗。

贾海忠指出,临床中可以用来治疗慢阻肺的方剂很多。如感受风寒发病者,可以小青龙汤为基本方;外寒内热病证,可以用小青龙加石膏汤;以热邪为主者,可以用千金苇茎汤、清金化痰汤、麻杏石甘汤、葛根芩连汤等;喘重者可以用定喘汤;合并脾胃病症者可用二陈汤加减化裁;肾虚者可合并补肾方。

在融合医学基础上圆机活法

在慢阻肺发病早期,患者多就诊于西医院呼吸科,求诊于中医者多病情演变较为复杂,此时的辨治不可拘泥于一方一法,而贵在圆机活法。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贾海忠认为,这句话所表达的内涵可看作是把中西医理论融合到一起的高明认识。他认为,人体最核心处毗邻的是“神机”,与外界接触的则为“气立”。人体内最核心的是血液,与血液最近的是心脏、循环系统等,都属于“神机”;与外界接触的如皮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都属于“气立”。基于这一理论,论治疾病就可从病因、气立、神机三处入手,简约且灵活。

如从“神机—气立”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慢阻肺的发生发展,则可将肺、气管看作是与外界相通的“气立”部位。外邪侵袭这些部位,就形成了呼吸系统炎症,进而阻塞气道而发病,症见呼吸不利、憋闷气喘。“神机”的各个部位出现问题,影响到肺,也会发病。因此,治疗慢阻肺既要祛邪,又要调理全身,即《素问》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临床中,慢阻肺患者往往合并有胃肠道症状,如便秘、泄泻、恶心、纳差等,消化系统疾病和咽喉部疾病也会导致咳嗽。贾海忠认为,这一现象需要从胚胎发育角度分析。肺与胃肠道都来源于内胚层器官,这二者同时也都属于“气立”部位。针对脾胃虚弱、咯痰多的慢阻肺患者,可以用二陈汤加味,其中半夏的量要用足,且需加用一些健脾药。

贾海忠认为,目前中医临床中半夏的用量普遍不够,许多人只知道半夏是化痰药,却不知半夏是一味健脾良药,它是因健脾益气而达到化痰效果的。


中西并重 疗效确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冯淬灵

慢阻肺是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我国慢阻肺患病人数约1亿人,死亡人数居全球首位,是我国居民死因的第3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给社会和患者带来了沉重负担。我国慢阻肺患病人数虽然已经与糖尿病、高血压等量齐观,但慢阻肺的慢病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其管理方式、管理内容及相关信息手段仍在探索之中。

吸烟、被动吸烟、生物燃料、空气污染是慢阻肺发生发展主要的危险因素,呼吸困难、咳嗽和/或咳痰是慢阻肺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中活动后气短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根据临床表现,慢阻肺分为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

慢阻肺急性加重是疾病进展、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急性期常因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现代医学治疗一般以抗感染、止咳化痰平喘为原则,症状较重者需静脉短期应用激素以快速缓解症状,甚至需行机械辅助通气治疗。

稳定期规范治疗及合理管理是预防疾病进展的重要措施。稳定期管理得当,会减少急性加重发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花费。支气管扩张剂是稳定期治疗的基石,根据患者症状多少、急性加重的频次及肺功能分级的不同,可选用长效或短效的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受体激动剂等药物,合并哮喘或者气道敏感性增高的人群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

中医多手段提高疗效

慢阻肺隶属于中医“肺胀”“喘证”范畴。中医认为,虚、痰、瘀贯穿慢阻肺疾病始终。气虚是慢阻肺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气虚初起多为肺脾气虚,渐至肺脾肾三脏俱虚,并可气损及阳,或阴阳两虚。阴虚初起多为肺阴虚或肺肾阴虚,逐渐演至肝肾阴虚,也可部分损及阳气。痰浊、瘀血既是脏腑虚损导致的病理产物,又是慢阻肺病机演变过程中的主要致病因素。本虚与标实相互为患,相互兼夹,迁延不愈,导致痰瘀互结阻于肺络。临床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六腑。

气道黏液高分泌和细菌耐药是急性加重期西医治疗的瓶颈,大样本证候调查表明,接近四分之三的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医证属痰热壅肺。循证证据证实,在急性加重期,于西医治疗基础上辨证使用中药复方可以促进疾病向愈,缩短病程。有诸多医家针对急性加重期的证候特点自拟中药复方,多项临床研究从减少气道黏液高分泌、减少耐药、提高抗生素的血药浓度及抗炎等多方面揭示了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证明中药复方与西医治疗有协同作用。

关于稳定期的中医复方研究,主要集中在补肺健脾益肾、活血祛瘀化痰方药上。众多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研究证实了内服中药复方及中药贴敷、针刺、艾灸等中医药治疗方法在慢阻肺稳定期的良好疗效,并通过实验研究从多靶点、多角度揭示了中药复方干预气道黏液高分泌、气道重塑、氧化—抗氧化失衡的作用机制。

除药物治疗外,患者的健康教育、非药物疗法越来越受到关注。肺康复是非药物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肺康复可以提高呼吸困难的耐受性,减少过度通气,改善患者的骨骼肌功能,减轻患者的焦虑状态。八段锦、太极拳、六字诀等传统运动,以和缓的形体活动为基础,以调形、调息、调心为手段,从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三个角度,达到强身健体、内外兼修的目的。钟南山院士团队的研究表明,太极拳训练可以增加股四头肌肌力及运动耐受性,可能成为慢阻肺康复的重要治疗手段。笔者团队的研究证实,坚持八段锦练习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疾病急性加重。也有许多研究表明六字诀、呼吸导引在慢阻肺康复中可以起到较好作用。

近年来,慢阻肺患者的全程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患者教育,只有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对药物和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验案举隅

王某某,男,65岁,主咳嗽咳痰20余年,加重伴喘憋2天入院。入院后肺功能符合中度慢阻肺改变,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理化检查,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为肺胀、哮病,痰热壅肺证。入院后,西医治疗予头孢米诺钠抗感染,盐酸氨溴索、布地奈德溶液、硫酸沙丁胺醇溶液雾化以化痰、抗炎、解痉。中医治疗以清热化痰、理气平喘为法,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药用麻黄、杏仁、生石膏、清半夏、前胡、桔梗、全瓜蒌、黄芩,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治疗1周,症状控制平稳出院。出院后予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噻托溴铵粉吸入剂,中药予金水六君煎加减,以补益肺肾、化痰祛瘀。患者出院后未遵医嘱执行,一年中反复住院3次,上楼梯困难。后在医生指导下建立了患者—医生—家属共同管理的模式。在这种监督模式下,患者规范用药,坚持八段锦训练,贴三伏贴冬病夏治。近两年定期随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未因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

总之,慢阻肺虽然不能根治,但是可防、可治。在慢阻肺的治疗中,中西医各有优势。中西并重,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让慢阻肺患者“健康呼吸,无与伦比”。


中医肺康复 需加强科学推广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建生 王明航

康复技术作为疾病“防、诊、控、治、康”全程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慢阻肺是呼吸系统常见重大疑难疾病,疾病负担严重。近年来,慢阻肺患者的康复需求不断扩大,日益受到重视。

中医康复技术是中医学的瑰宝,是名医名家诊疗经验的升华,其遵循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施治”“阴平阳秘”等基本理念,侧重于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功能调整,在慢阻肺治疗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康复人才缺乏、康复技术规范薄弱、康复指南缺如等问题。随着我国首部慢阻肺专病中医康复指南的发布及推广应用,困扰慢阻肺中医临床康复的有关问题有望得到一定程度解决,中医康复技术在慢阻肺疾病治疗中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中医肺康复具有独特优势

慢阻肺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如药物治疗、运动疗法、心理干预、肺康复等)。中医肺康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中医肺系疾病特点,采用中医康复技术与方法,防治中医肺系病证,保护身心功能,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的综合康复措施。中医肺康复强调整体康复观、辨证康复观、功能康复观、预防康复观的基本观点,具有预防与康复结合、外治与内治结合、药疗食治并举等特点。

与主要针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西医肺康复有所不同,中医肺康复涉及病种范围广泛,包括但并不局限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阻肺等),也包括部分鼻部疾病(如慢性鼻炎等)、皮肤疾病等。

重视辨证施术 规范临床应用

为更好指导慢阻肺中医肺康复的临床实践,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肺康复分会按照国际循证指南研制规范,系统检索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经过专家咨询和现场讨论,最终形成发布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康复指南》。

指南内容丰富,包括了临床常用的7大类11项中医康复技术,如简化太极拳,八段锦,六字诀,穴位贴敷(传统穴位贴敷、冬病夏治穴位敷贴、舒肺贴),针刺,艾灸(传统艾灸、益肺灸、热敏灸),呼吸导引术等。指南明确了每项康复技术的技术要点(时间、频率、疗程等),适用人群,使用药物,常用穴位,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

如穴位贴敷类技术,多适用于慢阻肺稳定期虚证类患者,实证类患者慎用。贴敷穴位可选择膻中、关元、肺俞、足三里、天枢等,可根据证候不同灵活选用配穴,如肺气虚可选太渊,肺脾气虚可选脾俞,肺肾气阴两虚可选膏肓、太溪等。

全面评估 科学制定康复处方

康复实施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科学制定运动处方。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既往病史、本次发病情况、日常生活习惯和运动方式等,通过六分钟步行试验、呼吸肌功能、心肺运动负荷、生活质量、营养状况、认知心理等检测,进行全面评估,进而选择患者能够耐受、符合个人习惯的方式方法,制定运动处方。同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辨明虚实寒热,进行中医康复评估,选择患者易于掌握接受、方便实施、风险较小的方式方法,确定中医康复技术方案。

在开展中医康复技术时,应严格掌握康复技术的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实施灸法类技术时,若患者出现晕灸应立即停止,过饥、过饱、过劳、精神紧张等不宜施灸。灸量宜先少后多,火力宜先小后大,程度宜先轻后重。灸量、艾灸时长及疗程可根据患者的体质、艾灸的部位、疾病情况、耐受程度等进行调整。使用穴位贴敷类康复技术时,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微痒、微红肿、轻度出水泡等表现,属于较为常见的皮肤刺激反应,一般不需处理,多可自行缓解。若出现大水泡,应排尽渗液后消毒,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若出现皮肤灼热难忍及瘙痒剧烈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贴敷,并及时就医处理。

慢阻肺中医康复指南的研制发布,将进一步助推康复技术的临床实践应用。但在加强指南推广应用的同时,尚有许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如加强康复技术的临床研究,建立完善技术规范,提高证据级别;融合最新科技成果,加强智能化、数字化康复设备和技术的研发,提升康复技术的科技赋能;开展基础研究,多维途径探讨中医康复技术的作用机制;加强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尤其是社区和家庭为主的康复能力建设;加强复合型康复人才培养;充分吸纳西医康复的最新理念和研究成果,加强中西医康复技术结合、融合,不断提升中医肺康复技术能力和水平。


早防早治 带您系统了解慢阻肺

张洪春 中日友好医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世界第三大死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我国慢阻肺患者数量近1亿,尤其是在4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达13.7%,相当于40岁以上居民中,每8人就有1个是慢阻肺患者,其中以男性多见。慢阻肺防治迫在眉睫,但公众对该病的认识程度不够,应加强健康教育。

简单自测早发现

1.您经常咳痰吗?

2.您在运动、爬楼梯等活动时是否比同龄人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

3.您超过40岁了吗?

4.您现在吸烟或曾经吸烟吗?

5.您长期从事接触粉尘、生物燃料等危险因素暴露的工作吗?

如果有3个或以上症状,应前往医院进行全面的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

慢阻肺临床主要以反复持续发作且逐渐加重的咳嗽、咳痰、喘息为典型症状,通常由长期暴露于有害颗粒或气体所引起的气道或肺泡异常所致。其危险暴露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暴露(如吸烟、生物燃料暴露、油烟、空气污染等)与个体因素(如基因异常、肺发育异常和衰老等)。

慢阻肺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可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是指患者症状急性加重,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喘息明显,痰量增多或伴发热等炎性反应明显。稳定期指患者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6周内没有出现急性加重。

中医药防治有优势

慢阻肺与中医学的“咳嗽”“喘证”“肺胀”等密切相关,病性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标实主要为外邪、痰浊、水饮、瘀血;本虚为肺、脾、肾三脏亏虚。治疗上常标本兼治,其侧重点常根据稳定期与急性加重期的不同阶段特点而定。

临床上主要以加强稳定期管理、减少急性加重次数、延缓疾病进展为治疗目的。中医药在慢阻肺治疗上具有明显优势。急性加重期应用中医药具有集抗感染、止咳化痰平喘为一体的综合优势,与西药的协同应用,能够减少西药用量和药物不良反应,缩短疾病病程。大量数据证明,长期应用中药能够有效改善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缓解呼吸肌疲劳、改善肺通气功能、延缓肺功能进行性下降,从而减少急性发作次数。

雾化吸入疗法在临床上主要有解除支气管痉挛,缓解咳嗽、咳痰、喘息症状,湿化气道以祛痰,抗炎等作用。慢阻肺患者在急性发作时,可以通过中药雾化吸入治疗,改善临床症状,使药物直达病所,缓解支气管痉挛的状态,避免了使用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性和全身副作用的影响,弥补了单纯应用西药的不足。但目前临床上尚缺乏专门用于雾化吸入的中药制剂。

日常调护防复发

冬病夏治:三伏天人体腠理开,此时进行穴位敷贴有利于气血流通,并促使药物随穴位入经络、归脏腑。选取肺俞、脾俞、膀胱俞等穴位,选入肺经之白芥子、白附子、细辛、白前、前胡等中药调制成敷贴。夏天时也可多做艾灸,选取足三里,用艾条灸,每灸5~10分钟,每日/隔日1次,以皮肤微红为度。进行艾灸时注意做好排烟措施。

饮食疗法:可作为食疗的主要有杏仁、紫苏、生姜、罗汉果、百合、白果、川贝母、枇杷果、核桃、陈皮、人参、茯苓、山药、莲子、芡实、大枣、银耳、冬虫夏草等。还可制成药膳,如虫草炖鸡、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山药粥、芡实核桃粥等。

日常调护:①尽早戒烟:吸烟(主动和被动吸烟)是慢阻肺病情反复加重的一个重要诱因,戒烟宜早不宜晚,建议并鼓励大家以符合个人喜好和需求的方式戒烟,必要时可前往医院戒烟专科门诊寻求戒烟支持和选择药物帮助。②避风寒、慎起居:保持空气湿润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鼓励患者以咳嗽促排痰;起居注意防寒以预防感冒及呼吸道感染;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③适饮食:改善营养状况,应给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长期规律的优质蛋白饮食(瘦肉、鸡蛋、牛奶等)有助于提高慢阻肺患者抵抗力和促进肌肉功能恢复,营养不良则可能加速病情恶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肺与大肠相表里”,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④畅情志:慢阻肺患者长期受疾病折磨,精神负担沉重,易合并焦虑抑郁,家属应帮助患者调节心情,树立信心。

三伏三九穴位贴敷

河北大学中医学院孙世辉 张苗苗 

穴位贴敷疗法对缓解慢阻肺症状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按照贴敷时间不同,常分为三伏贴、三九贴。三伏贴重在将人体深部的邪气拔出体外,是为缓则治本之法。三九贴重在疏散肌表风寒、截断外邪入里的趋势,是急则治标之法。

缓则治本

三伏贴:天阳足、顺势拔痰

三伏贴非常适用于慢阻肺、慢支、哮喘、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这类疾病每到冬天常急性加重,在北方风寒较重的地区发病率尤高。三伏贴是发泡疗法,属中医“八法”里的汗法。自然界夏天阳气旺盛,气机升腾开泄,人体内也是阳气驰张开泄的时刻,阳气最旺盛,阴邪最弱小,可利用逐痰的药物,协助阳气顺势将身体深部的痰饮从穴位处拔出体外,从而减轻秋冬季咳喘性疾病的症状,甚至达到不发病的目的。

慢阻肺和体内痰饮内伏有关系,痰饮为阴邪,阴邪旺于阴季,故而秋冬为重,随着天气暖和慢慢缓解。夏天病情大多处于缓解期,基于“冬病夏治”的原则,在三伏天使用贴敷疗法对于慢阻肺的症状缓解有显著作用。常用《张氏医通》预防冷哮的方子,贴敷后背部会出现灼热、疼痛、瘙痒,甚至发泡、留斑。

三伏贴的配方在各地区略有不同,均是在张氏配方的基础上因人因病进行加减。取穴常用肺俞、膏肓、百劳、大肠俞、定喘,以祛痰止咳、解痉平喘为主,再加脾俞、胃俞、足三里健脾化湿,杜绝生痰之源,三焦俞通行元气,代谢水湿。在三伏的每伏内各贴一次即可。

注意事项:1.做好知情同意。告知患者如果出现难以忍受的瘙痒烧灼感,可立刻去掉,清水擦拭干净即可。如出现水泡,用碘伏消毒,任其自愈即可,不必刺破。2.婴幼儿、孕妇,以及瘢痕体质、糖尿病血糖未得到合理控制、免疫缺陷等特殊情况者禁用。3.白芥子、大蒜、斑蝥等药具有较强的发泡作用,使用要谨慎。4.穴位敷贴期间应禁食生冷、海鲜、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禁服含有甘草的药物。5.三伏贴本身属于发汗祛痰的治法,并非补法,所以体质虚弱者需减少药量,减少穴位,并缩短贴敷时间,避免发汗太多,加重虚弱。

急则治标

三九贴:疏风寒、截断邪路

“三九”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期,风寒之邪最盛,慢阻肺常在此期间急性发作。此时采用穴位贴敷有急则治标的效果,能够辅助其他内治法发挥散寒解表、止咳化痰、解痉平喘等缓解症状的作用。假如三九时节慢阻肺并无急性加重,则并不建议采用三九贴预防,因为冬季自然界和人体的气机处于内收下降潜藏的状态,不宜违背天时使用发泡疗法。

三九贴配方同《张氏医通》中的三伏贴。此外,《理瀹骈文》中也记载了多个贴敷疗法治疗咳喘类疾病,可供制作三九贴时参考。

风寒外感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诱因。若遇外感风寒的情况,必须及时疏散,勿使深入。穴取天突、肺俞、膻中、气海等。肾不纳气是慢阻肺病情严重的标志。吴师机对治此类疾病常用两类药物,一类是补肾纳气药,一类是补益气血药,通过后天气血化生先天精血,体现出辨证论治的特色。三九贴取穴常以天突、定喘、肺俞、膻中、气海、涌泉等为主,中病即止。

从吃和动做起 改善慢阻肺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崔红生 张志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多与抽烟、空气污染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肺部疾病有关。长期咳痰、胸闷等症状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容易造成身体及心理负担。

慢阻肺稳定期如何防止病情急性加重需要引起重视,除了常规预防感染、远离污染源之外,也可通过合理饮食及锻炼来增强抵抗力,减少肺部感染以及急性加重的次数。

科学饮食

慢阻肺患者常出现营养不良,原因较多,常见如下:1.可能与患者能量代谢失衡、激素分泌紊乱均有关系;2.患者因气道通气受限,导致呼吸费力,呼吸所需要的能量较正常人增加,使机体经常处于一个高消耗的状态;3.早在明代,张景岳就提出“脾虚不运、水谷不化,则气血化为痰”这一观点,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如果慢阻肺患者气血亏虚,水谷精微不能被合理运用,化生为痰,从而导致营养不良。

有研究表明,对慢阻肺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可显著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因此,合理饮食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十分重要。

慢阻肺患者呼吸时消耗能量较多,并且常出现二氧化碳潴留,因此应选择易于消化且不易产生过多二氧化碳的食物,应注意糖的摄入量。推荐蛋白质最佳每日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1.2克~1.7克。此外,日常也应注意钾、镁、钙等微量元素的摄入,并适当增加一些膳食纤维以促近胃肠道活动。吸烟的患者应该注意维生素C的摄入。总之,在饮食方面需要遵守的原则是低糖,适量蛋白,控盐控油;注意淀粉类、豆类、肉类的均匀搭配;限制食盐、味精、酱油等调味品的使用。

辨证服用药膳对处于慢阻肺稳定期的人群很有益处。药膳中常选用味道较为适宜,无毒、功效较为和缓的药物,如咳痰较重的患者可以食用一些瓜蒌饼、梨膏糖等;咳嗽较重的患者可吃川贝蒸白梨、糖橘饼;喘息较重的患者可吃丝瓜花蜜饮、柿霜糖。

合理运动

运动方面宜选择强度较低、耗氧量较少的运动比如健身气功等,学会腹式呼吸,减少胸壁呼吸肌的做功,从而改善呼吸功能,减轻临床症状。

慢阻肺患者由于呼吸功能受限,血氧饱和度难以达到正常水平,通过练习健身气功,可以增强免疫力、改善呼吸功能及临床症状。常见的健身气功包括太极拳、八段锦、六字诀、五禽戏等。

长期练习太极拳会有效改善老年人呼吸系统机能的退行性变化,能够增加呼吸深度、呼吸储备力,并且可改善肺活量。每周至少锻炼3次,连续锻炼至少8周,会使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运动耐量显著提高,并且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焦虑抑郁状态。

八段锦共有八节,其中三节强调锻炼上肢运动,可带动胸廓运动,达到锻炼呼吸肌、改善呼吸功能的效果。每次30分钟,每周不少于4次,连续锻炼180天,可明显改善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可减缓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下降速度。

六字诀功法揉合了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和肢体运动,在“嘘、呵、呼、哂、吹、嘻”之间锻炼了整体的呼吸运动,调节了呼吸和肢体活动的协调性。五禽戏在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同时,可充分舒缓全身肌肉,控制气息。

慢阻肺患者因其常处于血氧饱和度较低的状态,不适合具有爆发性的、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运动。比较推荐的运动方式有散步、慢跑、健身操等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每天2~3次,长期坚持下来可以有效增加肺活量。也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练习呼吸操,通过双手叉腰、展臂、外展等动作的锻炼,掌握腹式呼吸,控制呼吸节律,减少呼吸能量消耗。

肺俞配中府 宽胸又理气

北京中医药大学 程凯

中医学将慢阻肺归为“肺胀”等范畴,在临床上可采用按摩穴位的方法,达到辅助缓解症状的目的,常按摩的穴位可选肺俞穴和中府穴。

肺俞穴

Image

肺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是肺的背俞穴,位肺的脏腑之气转输之处,故名。肺俞穴位于背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功效为宣肺平喘,宽胸理气。

对于肺俞,常采用的刺激手法是点揉法。点揉肺俞穴可刺激背部相应脊髓节段的脊神经,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肺通气能力,对于缓解慢阻肺症状有很大帮助。

中府穴

Image

中府穴属手太阴肺经,是肺之募穴,即肺的脏腑之气结聚胸部之处。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中府穴为其由内出外的第一个穴位,位于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对于中府穴,常采用的刺激手法是弹拨法。中府穴位于肱二头肌的短头肌内侧,其上临近胸小肌附着的肩胛骨喙突,弹拨中府穴可松解胸小肌和肱二头肌,缓解胸廓部的肌肉紧张,改善慢阻肺患者肺脏的通气量下降的情况。

“肺俞配中府”属中医针灸理论中的俞募配穴法,二穴一前一后,共同施治,可有效解决脏腑问题,补益肺气,宽胸理气。

每次按摩可自行分别刺激这两个穴位约三分钟,以自身能感觉酸胀且能忍受为宜。每日一次,可每天连续操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