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有的问题都能找到“人性”的影子

 思想者札记 2021-11-17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每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欢迎投稿敬请关注、阅读、分享、评论!


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来解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或许是对人的最早探索。关于人性,我国古代哲学中,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之说。
西方近代哲学家大卫·休谟将自己建构的哲学体系命名为“人性论”,认为一切科学都要以“人性”为研究对象。而卡尔·马克思则用唯物辩证法统一了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矛盾。

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心理学家之一的弗洛伊德,开创了人的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等概念。
这里,我想尝试用物质和精神的二元关系以及弗洛伊德三“我”理论,来讨论一下人性问题。

人性是什么     


“人性”的本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人的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精神属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属性;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他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属性。

休谟认为,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人性论”的总体框架下,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和政治学直接以人本身为研究对象,所以与人性的关系最为密切,应当成为人性科学的最基本内容。
休谟从人与环境关系出发得出人性是“自私”的结论。但是,人性是多方面的。休谟对人的理解远没有马克思彻底。
马克思认为,人有两大属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并进而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把“人”作为矛盾的统一体,正是精神和物质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人的身上,就是人性。

从人的本质来说,它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生物学角度的人,这是它的物质性质;一部分是社会学角度的人,这是它的意识属性。

历史唯物主义者则更进一层,又把人的社会属性分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所谓的社会意识就是诸如文化、宗教、政治等上层建筑;所谓的社会存在则是人类的种种斗争。而这种斗争往往又以社会意识的形式,统一在历史发展的逻辑中。

一切人性问题都可归结为善与恶

在人的二元构成中,物质与精神所占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在人性中往往表现出不确定的利益。因为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其需求是不同的。
一切人性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善与恶。恶往往来自“本我”的欲望,而善则产生于“超我”带来的利他。无论在任何社会,人性的价值取向在抑恶扬善上几乎都是一致的。

根据人的“二元”属性和“三我”理论的基本哲学构架。无论宗教、法律,还是文化,其中的价值取向往往都在调整“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在人性中所占的比例分配。
宗教几乎都是把人的“自我”成分,关在了信仰的笼子里;而我国的道教、儒教以及佛教,则是给人性最邪恶的“欲”戴上了种种枷锁,甚至干脆把它从人性中泯灭掉。

在其他的上层建筑中,面对人性中利益的复杂性,更是化繁为简,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抑或社会道德的力量,约束着人性的恶,弘扬人性中的善。


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找到人性的影子

人性是复杂的,人性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它的作用是积极的。而在社会中,人性往往是重叠变化的,社会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人性中找到影子。

比如,当今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被骗的经历,人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呢?骗子正是抓住了人性中的贪婪、恐惧、轻信、急躁、盲从等弱点才行骗成功。

文学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则往往通过揭露人性,来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好的文学作品,都是在描写人性。文学作品为了推进情节发展,把人性进而分为利益冲突、性格冲突、情感冲突和观念冲突等。

对人自身的认识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之一,人性问题也属于哲学范畴,有些哲学家虽然穷极一生,探究人性奥秘,但能把人性说得清楚的,却寥寥无几。

我觉得,马克思关于人的二元属性,映射在人的意识中,便形成了弗洛伊德三“我”理论。用物质和精神的二元关系,再结合弗洛伊德三“我”理论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人性问题。
人的认知皆来源于同一个世界,与文学家不同的是,哲学家们不是去揭露矛盾,而是从根本上找到一种解决矛盾的方法,从而为人类找到解释世界的窗口。


元宇宙:从Facebook更名Meta谈虚拟世界时代来临
遇到问题时,转换一下思维,就会“柳暗花明”
传统书店如何转型——上海书城停业引发的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