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有没有可能摆脱原生家庭?

 路远情长 2021-11-17

01.

昨晚我发了关于「低自尊」的文章后,有读者在后台发了这样一条私信:

「我的低自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的原生家庭造成的。导致现在的我不太擅长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经常需要从不喜欢自己的人身上找到自我存在感。」

所以今晚,想和你们聊聊原生家庭。

首先我们要了解,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家庭体系最大的区别在于哪里。

健康的家庭推崇个性、个人责任和独立,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满足感和自尊心,而不健康的家庭不鼓励个人表达,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和父母的思想、行为保持一致。

这样的家庭制造了混淆不清的个人界限、不分彼此的家庭成员关系。

在潜意识里,家庭成员对于自己和别人的界限、概念混淆不清,为了表示亲密,经常要压制每个成员的个性。

所以我们要明确一件事情,即我们不是要摆脱原生家庭,而是要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这些负面影响有很多,比如说父母的强烈控制欲望,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人生的每一步都被父母完全的规划。

甚至是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留什么样的发型,都不能忤逆父母的意志,因为一旦忤逆,招致的往往是令人窒息的冷暴力。

还有恶劣的教养方式,这种家庭对待子女的成长是极其的粗暴野蛮的,家长有其独特的一套逻辑,完全忽视子女的真实需要和客观规律。

以及,异化了的亲子关系,有一句话是「莫谈钱了,伤感情」,而在这样的家庭中,则是:「莫谈感情了,伤钱」。

而且更加可悲的是,这些负面影响往往不是单一出现的,它经常一起出现起复合作用。

这就导致了有很多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们厌恶父母那样的人,甚至听到说:「哎,这孩子真像他爸妈」时会没来由的愤怒。

他们经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究竟怎样才能摆脱原生家庭,变成和父母不一样的人

02.

拉开距离

首先,我们有必要和父母进行一次真正对等的谈话,在这场谈话中,我们需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向父母告知,在此前的家庭时光中,他们给我们带来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能行之有效的沟通,父母也愿意听我们的意见,那不妨给他们一次机会,试着和他继续相处一段时间。

如果沟通的结果是令人失望的,那这个时候,离开家一段时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前提是你已经有了自我生存的能力

有句话叫做距离产生美,也有句话叫做眼不见心不烦——这两句话都是在描述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即使有些人心理建设自我暗示做的再好,但他们仍然和他们的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低头不见抬头见,短时间还行,长时间了绝对会重回原来的心境,重回烦躁和厌恶。

因为他们们会发现,他们的父母总能找到新的方式来困扰甚至与折磨他们。

因为人都是本性难移的,更加不可能要求两个已经走完人生一半历程的中老年人改变他们的性格与行事逻辑,他们的思维已经定势了,莫不说完全改变了,即使只改变一点点都是很困难的。

所以,既然山不来就我,我就去山,既然家庭对我的来说是一种痛苦的根源,那为什么不离开这段痛苦,自己生活一段时间呢。

他们们是父母,

但也仅仅只是父母

爱情的结晶,这是听起来很美好浪漫的一个说法。

可换句话来说,爱情的结晶何尝不是一个欢愉的产物,或者说,是繁衍后代的结果,更悲观的一种说法,是避孕失败的体现。

是父母让我们成为了我们,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他们也能够让别人成为我们。

所以我们要明白,我们不是自愿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他是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人,但是,他们也仅仅是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人。

最早很多人知道毛晓彤,是因为毛晓彤的父亲上天津卫视,在卫视上公开喊话自己的明星女儿,说索要5000万赡养费,如果不给就把女儿告上法庭。

毛晓彤的父亲主动曝光了他和毛晓彤母亲的聊天记录,这段聊天记录里,毛晓彤的父亲,要求得到毛晓彤母亲同样的待遇:

「她母亲住别墅,我也要住别墅!她母亲开宝马,我要开悍马!」

他还要随时与毛晓彤通话,并且要求毛晓彤的姓改回跟他姓李。

可是,毛晓彤父亲吸毒不务正业,更是早在毛晓彤幼年的时候就抛弃了毛晓彤母女。

他有什么资格说那样的话,他又有什么资格被叫做父亲呢?

如果我们的父母对我们好,那么我们自然是要回报,乌鸦还知道反哺呢。

可如果他们做什么都是他们认为的「为了你好」。

不妨消解「父母」这个两个字背后的含义,因为多出来的东西,有时甜丝丝的蜂蜜,有时则是苦口的黄莲。

不仅苦在嘴巴里,还会苦在心里

覆盖

很多时候,父母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深刻而难以剥离的,因为我们和他们实在是在一起生活太长时间了。

面具戴在脸上戴久了,就摘不下来了。

当一个人以一种样貌表现生活在周遭世界中十几年几十年的时候,他是很难短时间就变一副模样的,即使是突然性格大变,但在细微处,还是会踩到自己以前的影子。

因此,这个时候,就要覆盖。

用新鲜的情感慢慢的覆盖老旧的伤疤

在一个环境糟糕的原生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有很大的可能,是缺爱的。

因为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中,他们父母对他们的爱吝啬的可怜,这就导致了他们根本不擅长应对亲密关系。

因为爱,也是需要练习的。

在恋爱中,对方抛出一个爱的互动,自己却不知道该怎么接。

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了回避型人格,害怕处理应对一切与爱有关的事情。

但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重建亲密关系。

因为在原地转圈永远也摆脱不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往外走出去才能找到自己。

如何重建,首先是要尊重对方,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以诚相待和理解对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权衡自己能做的和确实做不到的,不隐瞒不夸张如实的告诉对方。

其次为对方着想,我们有责任倾听对方的心声和允许对方表达的意愿,了解对方的想法并做不伤害对方的决定。

最后我们要坦诚相待,除了真诚的对待对方同时也需要顾及对方的感受,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歪曲事实,不能回避对方,同时也不要逃避承担责任来满足自身的利益。

这个过程很艰难,但是当我们走出去,释然回望的时候,内心的平静足以抚平一切。

03.

在电影《狗十三》里面,有这样一句台词:

「她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你怎么知道她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

是啊,为什么不能是害怕、沉默、妥协呢?

就是因为那些汹涌的害怕、沉默、妥协。我们变得「懂事」了。

我们来自原生家庭,这是我们长大的地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变成父母那样的人。

不能继续害怕、沉默、妥协了。

晚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