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升降沉浮”与“十二经引经药”

 图书 馆员 2021-11-17

中药的“升降沉浮”与“十二经引经药”

导读:今天学习中药的性味归经、阴阳沉浮。

图片

01
 用药法象提纲

温热者,天之阳也;寒凉者,天之阴也。

金木水火土,应之“辛甘苦酸咸”。辛甘淡者,地之阳也,苦酸咸者,地之阴也。

天之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人身之阴阳,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脏为阴,腑为阳。心肝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小肠膀胱,六腑为阳。

五脏之阴阳,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五脏补泻用药寒热温凉法则:心、小肠,热补寒泻;肝、胆,温补凉泻;脾、胃,平补平泻;肺、大肠,凉补温泻;肾、膀胱,寒补热泻。

图片

02
 引经中药指掌

羌活:味苦微温,升也,阴中之阳药。手足太阳表、里经引经药。

升麻:味甘平,性微寒,升也,阴中之阳药。手足阳明表、里经引经药。

柴胡:味苦平,性微寒,升也,阴中之阳药。手足少阳表、里经引经药。

白芷:味辛温,升也,阳也。

防风:味甘温,升也,阳也。

当归:味甘温,可升可降。

独活:味苦平,足少阴引经药。

木香:味苦辛温。

槟榔:味苦平温。

吴茱萸:味辛热,可升可降,阳也。

藿香:味咸温,可升可降,阳也。

川芎:味辛温,升也,阳也。

黄连:味苦寒,沉也,阴也。

黄芩:味苦平,可升可降,阴也。

大黄:味咸寒,其性沉而不浮。

黄柏:味苦寒,沉也,阴也。

元明粉:味咸寒,沉也,阴也。

白术:味苦温,可升可降,阳也。

人参:味甘微寒,升也,阳也。

黄芪:味甘温,升也,阳也。

甘草:味甘平。

半夏:味辛平,阳也。

陈皮:味辛温,可升可降,阳中之阴。

青皮:味苦寒,沉也,阴也。

枳壳:味酸微寒,沉也,阴也。

枳实:味苦酸平,沉也,阴也。

桔梗:味苦平,升也,阴中之阳。

知母:味苦寒,沉也,阴中之阴。

藁本:味辛微温,升也,阴中之阳。

生地:味苦微寒,沉也,阴也。

熟地:味苦微温,沉也,阴也。

五味子:味酸温,降也,阴也。

川乌:味辛热,浮也,阳中之阳。

白芍:酸微寒,可升可降,阴也。

白茯苓:味甘平,降也,阳中之阴。

泽泻:味甘咸微寒,降也,阳中之阴。

薄荷:味辛微温,升也,阳也。

麻黄:味苦温,升也,阴中之阳。

厚朴:味咸温,可升可降,阳中之阳。

杏仁:味甘温,可升可降,阴中之阳。

巴豆:味辛热,大毒,浮也,阳中之阳

黑附子:味辛热,大毒,浮也,阳中之阳

苍术:味甘温。

秦艽:味苦平,可升可降,阴中之阳。

白僵蚕:味咸平,升也,阴中之阳。

白蔻:味辛温,升也,阳也。

地榆:味苦微寒,沉也,阴也。

连翘:味苦平,升也,阴也。

阿胶:味甘平,降也,阳也。

桃仁:味苦平,降也,阴也。

生姜:味辛温,升也,阳也。

石膏:味甘微寒,沉也,阴也。

桂枝:味辛热,浮也,阳中之阳。

细辛:味辛温,升也,阳也。

栀子:味苦寒,沉也,阴也。

葛根:味甘平,沉也,阴中之阴。

瓜蒌根:味苦寒,沉也,阴也。

猪苓:味甘平,降也,阳中之阴。

干姜:味辛热,可升可降,阳也。

龙胆草:味苦寒,沉也,阴也。

苏木:味咸平,可升可降,阴也。

杜仲:味辛平,可升可降,阴也。

天门冬:味苦平,降也,阴也。

麦门冬:味甘平,降也,阳中之阴。

木通:味苦平,降也,阳中之阴。

地骨皮:味苦寒,升也,阴也。

桑白皮:味甘寒,可升可降,阳中之阴。

菊花:味苦平,可升可降,阴中之阳。

红花:味辛温,阳也。

赤石脂:味甘温,降也,阳中之阴。

通草:味甘平,降也,阳中之阴。

乌梅:味酸平,可升可降,阴中之阳。

川椒:味辛热,有毒,浮也,阳中之阳。

葳蕤:味甘平,降也,阳中之阴。

秦皮:味苦寒,沉也,阴也。

白头翁:味苦温,可升可降,阴中之阳。

牡蛎:味咸平。

干漆:味辛平。

南星:味辛温。

商陆:味辛平。

葶苈子:味苦寒,沉也,阴中之阴。

海藻:味咸寒。

竹叶:味苦平。

葱白:味辛温。

天麻:味辛平。

大枣:味甘平。

威灵仙:味苦。

牛蒡子:味辛微寒,降也,阳也。

草豆蔻:味辛温,浮也,阳也。

元胡:味苦温,可升可降,阴中之阳。

图片

03
 引经药举例

肺经引经药:白芷、升麻、葱白。

大肠经引经药:葛根、升麻、白芷(行上)、石膏(行下)。

胃经引经药:葛根、升麻、白芷(行上)、石膏(行下)。

脾经引经药:升麻、酒浸白芍。

心经引经药:独活、细辛。

小肠经引经药:藁本、羌活(行上)、黄柏(行下)。

膀胱经引经药:藁本、羌活(行上)、黄柏(行下)。

肾经引经药:独活、肉桂、盐、酒。

心主经引经药:柴胡、川芎(行上)、青皮(行下)。

三焦经引经药:柴胡、川芎(行上)、青皮(行下)。

胆经引经药:柴胡、川芎(行上)、青皮(行下)。

肝经引经药:柴胡、川芎(行上)、青皮(行下)。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难经〉心典》,郭朝印著,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2011.01

引经药概述--引经药歌诀
引经,又称“引经报使”,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它是在归经实际的基础上,议决恒久临床履行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善用引经药,能进步用药的正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改善疗效。
一、引经药的品种
相关文献记载的引经药分类较乱,认定也不同一,经整饬可分为如下两类:一为按十二经记叙,如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石膏,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手少阴心经为细辛、黄连,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竹叶,足少阴肾经为肉桂、细辛,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手厥阴心包络经为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为连翘、柴胡,足厥阴肝经为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足少阳肝经为柴胡、青皮。二为按六经记叙,如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山药豆的副作用。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川芎、青皮。
二、引经药的功用
关于引经药的功用,前贤有许多精辟论说,而就临床运用来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引药归经脉 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火。学会山药蛋的功效与作用。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收清热生津之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二)引药至病所 一些引经药具有较着的作用趋向,可引导它药作用于病所。如补中益气汤,以升麻、柴胡为引,升提下陷之中气。清胃散中也以升麻引诸药清泻胃火。其它如川芎引药下行,牛膝引药下行,桔梗载药上达,肉桂引火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选牛膝、独活等,均为履行所得,已为医者惯用。此外,治疗头痛时,无论外感外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实亦寓引经之意,李中梓对此解释为:“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阴中之阳,自地升天也,在风寒湿固为正用,即虚与热亦假引经。”
三、运用引经药的注意事项
(一)引经作用,并非不变
炮制可改革药物的职能,如土炒入脾,盐炒入肾,醋制入肝,蜜制归肺,酒炒下行。引经药的引导作用随炮制不同也会随之产生变化。听说山药有减肥的功效吗。
(二)辨证使用,一针见血 运用引经药,应以辨证为前提,充盈探究其自己的药性与效力,尽可能效力与导向同一,使药效得以充盈发挥。如手少阴心经引经药黄连与细辛,清心火时选黄连,通心阳时用细辛。再如痛泻要方中的防风,既能引药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气,胜湿止泻;龙胆泻肝汤之柴胡,既能引药入肝胆,又能舒畅肝胆。
(三)珍爱效力,不拘引经 临床辨证用药组方,重要的是看药物的基本效力,而非一味强调某药的引经作用。实际上在众多的方剂中,选用药物的依据主要是效力与归经,而选药引经的则为数较少,这就是说,引经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必须的。因此,不能太过夸张引经药的作用。
四、引经学说中的疑点
引经概念的提出,是中药实际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飞跃,实际上相关归经及引经的实际已包含了西药受体学的思想。这一学说在兴盛经过中未能深化与细化,至今还显得过于粗拙,仍处于经验用药的层面上,实际上不能完全合理解释,贫乏稹密性,履行上不能直观量化,贫乏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引经药的条件应是首先对某经具有选择性,其次应具引导力,即既有治疗作用,又有载体效力。而实际对引经药的认定、选取及应用并无一个同一、具体的标准,大都属于小我体会。
(二)作为引经药,该当有与该经有着亲和力的、强于其它药物的物质,否则怎能说明它能引导它药而不为它药所引?而这种特殊物质至今还只是一种忖度,并未得到确切的考证。
(三)数药引至一经尚可理解,一药引数经(如柴胡同时为足厥阴、足少阳、手厥阴、手少阳经的引经药)则未免失之牵强,似带有两相宁肯的人为迹象。
(四)若遇数经同病,法当数经同治,而方中药有多种,引经药是只引某药归某经,还是引诸药同归某经?
即使目前用同位素示踪等先进技术已证实了经络的保存,但引经研究并未取得冲破性进展。这一方面是由于经络所属脏腑具有物质与效力的双重性,引经药的引导定位(或曰受体)很难确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引经药与所引药之间产生的回响反映难以计数和控制,引经药的导向成分也因而难以测定。
==
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看着山药豆功效与作用。 即将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历代医家论说的引经药物甚多,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子可分为三类:十二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穴位引经药。其应用在内科杂症中较少,而在外感病和外伤科病中较多。各类引经药又有各自特色。
十二经引经药
此类药为临床所常用,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黄连、石膏、知母等,都是六经辨证中六经主方的主药。其它如羌活、独活、葱白、川芎、青皮等,也是金、元以来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但在内科杂病中应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
病证引经药
这类药物大多星散别离记载于本草、医方中,多为临床经验总结。大都病证引经药是对某些病证或某些处方具有特殊作用药物。有些是对某些病证有较着疗效,有些是可增强或扩张某一方剂的作用。这类药物固然号称引经药,但实际上与临床辨证论治中随证加减药是相同的。由于此类药是从临床中总结进去的,因而比十二经引经药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更大。
局部、穴位引经药
其应用多见于外科与伤科病证中,如, “十三味总方”、“少林秘传内外损伤主方”等都是伤科常用方。这些方剂总结的一些局部、穴位引经药受到了临床医家的珍爱。
一般以为引经药就只起“引经报使”的作用,其实不然,很多引经药都可作为方剂中的主药,既是君药,也是使药。
引经药不像归经实际那样被人珍爱。因此不是所有的病证和方剂都用引经药,对比一下
山药蛋的功效与作用。故引经药的临床应用有待深入研究。
==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对于山药豆的作用。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援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援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其实山药豆的副作用。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援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援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援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听听引经药歌。
小肠央求温, 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援用羌活与藁本。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援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分别。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中药常识之整理篇

①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故辛味药多用治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等病证

②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③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酸味,故酸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月经过多、白带不止等病证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清热泻火、降气平喘、止呕止呃、通利大便、清热燥湿、祛寒燥湿、泻火坚阴的药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气逆喘咳、呕吐呃逆、大便秘结、湿热蕴结、寒湿滞留等病证

⑤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症瘕痞块等病证。咸味药多入肾经,有较强的补肾作用,用治肾虚证。还有些咸味药走血分,有清热凉血作用,主治热入营血的病证

1)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的基本原则:①阴阳偏胜的邪气有余之实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阳胜则热,宜用寒药制其阳,即“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即“寒者热之”,因二者均为实证,所以称这种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②阴阳偏衰总治则: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阳盛则泻热,阴盛者湿寒,阳虚者扶阳,阴虚者补阴,使阴阳偏胜偏衰的异常现象回归于平衡的正常状态。

(2)归纳药物主要性能:药物的性能主要依据其气(性),味和升降沉浮来决定。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醋炒则收敛、姜汁炒则发散而治中焦脾胃、盐炒则下行而治下焦肝肾、酒炒则升浮而治上焦心肺。辛、甘主升、温、热主升、花、叶、枝、皮、质轻主升;酸、苦、咸主降、凉、寒主降、种子、果实、矿物、贝壳、质重主降。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用阴阳来归纳说明,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配伍的不同也可改变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在复方配伍中,少量性属升浮的药,在同较多的沉降药品配伍时,其升浮性可受到一定制约。如升浮药在一批沉降药中也能随之下降,反之沉降药在一批升浮药中也能随之上升。此外,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与春夏秋冬四时之气也有关,即春夏宜加辛温升浮药秋冬宜加酸苦沉降药,以顺应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时气特点,说明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还会在各种条件下发生相应的变化。药性:主要指寒、热、温、凉四种,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热属阳(温次于热)。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栀子等。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之类。另外,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淡味或涩味,习惯上称为五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3)寒凉药虽能清热,但易伤阳;热性药虽可祛寒,但能耗阴;攻伐药固可祛邪,但能伤正气;滋补药固能扶正,但能恋邪。因此,一方面要通过炮制、配伍、减轻药量、改进用药方法等以减少药物的偏性,同时要掌握药物的禁忌以保证用药安全。中医所说十八反、十九畏等也是防止中药毒副作用的有关论述。寒凉药多具解热、抗菌、消炎、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及镇静、降压、抗惊厥、镇咳、利尿、抗癌等作用;温热药多具解热、镇痛、止呕、止呃、抗菌,促进免疫、强心、升压,兴奋中枢,改善心血管机能,促进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与代谢,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兴奋子宫及性机能,并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简单地总结:

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补能和能缓;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咸味,能下能软;淡味,能流泄能下渗、利窍、能引精微下归。

辛散防耗气、甘补缓防壅塞、酸收敛防呆滞、苦坚阴防腻涩、咸泻防败胃。另外,止血防留瘀、活血防耗血、补血防凝积

相辅:酸收苦坚;咸下淡下;甘补酸收;辛散咸软

相阻辛散酸收;苦坚咸软

寒凉药虽能清热,但又易伤阳;辛热药虽可祛寒,但又能耗阴;攻伐药固可祛邪,但又能伤正;滋补药固能扶正,但又可恋邪

比如,补气防壅塞;泻火防败胃;滋阴防滞腻;补血防凝滞;活血防耗血;止血防留瘀;辛散防耗气;收敛防呆滞;温阳防伤阴等。

辛温药散寒解表、甘温药补益阳气、酸温药收敛阳气、苦温药祛除寒湿、咸温药温阳润肠。

辛寒药清热解表、甘寒药补益阴液、酸寒药收敛阴精、苦寒药清泄阳热、咸寒药养阴生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