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品文‖《 患者诊疗时接打手机应“NO”一组》 文/王金山

 山东精短文学 2021-11-18

患者诊疗时接打手机应“NO”一组》 


      作者:王金山

作者简介:
王金山,男,65岁,安徽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我的座右铭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患者在看病时随便接听手机,不仅影响诊治,手机的电磁辐射对医院的医疗设备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容易造成医疗纠纷。那是前不久的事。一位姓黄的女性患者因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被“绑”在牵引床上做牵引,按医疗规则,患者在牵引时要俯卧床上全身放松,头始终处于前屈位,如果头猛地上抬,或用力撑起胸部接听手机,很容易造成颈椎错位以及颈、胸、背部软组织损伤,严重的可造成颈椎和胸椎骨折。尤其是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更是骨折的高危人群。此刻,这位女性患者突然听到了腰包里的手机在响,下意识地猛然挺起头用手来掏腰包里的手机,结果“哎哟”一声,胸痛得连连叫了起来。最后这位女病人手机没接成,牵引以及下一步的推拿手法也无法进行下去。后来,此女病人虽然没有发现骨折,但胸背肌被拉伤,一个多月后才恢复过来。幸亏这位女病人还比较通情达理,如果碰到难缠的,一口咬定说是被医生牵引“牵”伤的,难免又是一场医疗纠纷。还有门诊一个男病人,我将他针灸完毕,嘱他趴在床上尽量别乱动,他嘴上说“好”,可身边的手机一响,他全忘了,扭曲着身子接起了手机,同对方聊了起来。笔者出面干涉,他还很不高兴,说“多管闲事”。等他同对方聊完,取针的时间也到了。我去拔针,有好几根都弯曲了,处于滞针状态,就差没有断针。费了好大劲,才将这几根针拔出来。有惊无险!事后,这位男病人还火冲冲地说我们扎针和拔针的技术都是“三流”水平。因为他是患者,是这样的素质,“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罢了。另外还有一次,一位颈椎病年轻女患者爬在床上烤“神灯”,中途,翘起头打手机,一会儿,大家闻到了糊焦味,一看,这位女病人的头发触在了神灯的里面,被里面的高温烤焦了。万幸,发现的早,否则,后顾不堪设想。至于这样的事例很多,就不再一一列举。
大家知道,医生正在给病人检查身体,或正在给病人针灸、推拿,病人兜里或包里的手机突然响了,相信此时病人与医生情绪都会受到影响。有一次,我给一位病人推拿,20多分钟,病人就接听了好几次手机,弄得我们这些医生治疗停停等等,等等停停,心里窝火嘴上却说不出,结果只好延长推拿时间,而这位病人却一脸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他接听的手机电话大不了都是中午在某某饭店吃饭晚上在某某地方打麻将的事,令人哭笑不得。
 这些年来,我们过分强调病人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权利,忽视病人配合治疗的义务。这也是不妥的。为了医疗安全以及疗效,笔者也认为有关权威部门应出台专门的规定,即禁止患者在诊治时接打手机。患者陪客接打手机也要看是在什么地方。如果属于医疗“禁打区”,也应“NO”!
 
新型职场抑郁症袭击现代人

刘小姐任职于一家外贸公司,做着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单调、枯燥、乏味……每天的上班对于她来说都是一件烦恼的事情,每天总是在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怎么可能提起兴趣呢?结果,她苦恼,她烦闷,她严重失眠,她屡屡逃班……
 最后,她不得不进了医院,被医生诊断为“新型职场抑郁症”。
抑郁症,现在正猛烈地袭击都市人,尤其是那些新型职场的“白领一族”。君不见,很多人在上班的时候呈现疲惫不堪、郁郁寡欢的样子,而下班回家或者周末又精神异常兴奋,这些都是新型抑郁症表现出来的症状,并且多发于年轻人身上。患者通过药疗和精神疗法会有好转,可是一旦回到工作中又会再次犯病,因此该病很难治愈。另外,与一般的抑郁症总是充满自责和罪恶感相比,新型职场抑郁症则把患病原因归咎为公司或上司施加的压力,总是逃避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还一直强调自己并不是在逃避。
如今,抑郁症早已成为职场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女性员工最为突出。
为何职场中人易患抑郁症呢?除了工作压力和恶劣环境外,有人认为,逃避选择也许就是最好的选择。千万不要小看逃避选择,它可是抑郁症的前兆。抑郁症通常指的是情绪障碍,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这种障碍可能从情绪的轻度不佳到严重的抑郁,它有别于正常的情绪低落。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从其症状入手,是认识抑郁症的最好办法。最严重的症状是抑郁症患者由于情绪低落、悲观厌世,容易产生自杀念头。
有关专家指出,对于新型抑郁症的治疗是很耗费时间的。所以,应该从自身找问题,培养多方面的兴趣。而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将每天的不满和压力都忘掉,坚持 “一日压力清算主义”,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在职场上有一个好的工作姿态。首先要有正确的认知评价。追求什么,向往什么,自己心里有个谱,不要盲目攀比。其次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不高兴了,转移注意力,散步、运动,或者把心里的苦闷跟家人朋友说出来。女性还可以时不时做一做美容,打扮打扮,看到全新的漂亮的自己,心情也美了。良好的工作情绪是好业绩的催化剂,有了好情绪,工作效率也就会高。还要善于解压。枯燥的工作给人一种压抑感,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每天每周要完成多少件事,做到心中有数。生活环境的枯燥让人生活无味,可以适当出去旅游,邀请朋友聚会,或者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一种成就感、满足感和心理愉悦感。
 
 
好的科普文章可谓医患双赢
 
过去,许多人认为科普文章是“小儿科”、“雕虫小技”,也有人将之戏为“小酸枣”,说写科普文章的人“无大出息”。其实,这种观点大错特错。医学科普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和成果,是医疗、科研工作的延续,因为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把成果归于大众,科普作品是把科研成果直接传递给大众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此,科普创作应是医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其实,优秀的科普文章非常难写,不亚于一篇优秀的科学论文。您也许在当今的一些学术期刊上很容易发表论文,但要想在《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家庭医生》、《大众医学》、《大众健康》等报刊上发表一篇卫生科普文章,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信,您试试看!
多年来,安徽省中医院对医学卫生科普文章十分重视。早在2007年初,医院就发文明确规定,每个科室在本年度必须完成10篇以上且在报刊公开发表的医学卫生科普文章,以作为年度考核的硬性条件之一,同时,对完成好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由于院领导的重视,院医务人员撰写科普文章的积极性非常高,许多国家级以及地方级的报纸包括广播电视,登载(播发)了大量的与医院有关系的医学卫生科普文章,对医院的形象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给医院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院针灸科一位女医生,在《新安晚报》上连载《一个针灸医生的临床手记》后,不仅使她名声大鹊,来找她就诊的病人可谓络绎不绝。医院因此也是经济和社会效益“双收”。
看来,作为医生,都应该写科普文章,这是医生的责任。科普工作的意义不是惠及一个人,而是百倍、千倍地有利于人民。而且一开始就在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中干预,让很多人不得病,不仅节约钱财,对医学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好医生应该把它作为一项事业,锻炼自己,也有益于别人。
最后,笔者建议对科普文章给予更高的礼遇,有更多的专业媒体能开设科普专版,当科普文章这朵瑰丽的鲜花开放得更加绚丽夺目的时候,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也会随之拉近。
好的科普文章可谓医患双赢。

普通稿件征稿启事

  山东精短文学微刊以弘扬精短文学、发现和培养精短文学新秀为己任。即日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稿,具体要求和待遇如下:

  一.体裁和字数

  常年征收1400字以内的小小说、600字内的闪小说、千字内的散文、50行内的诗歌等优秀原创首发作品,10万字以上优质长篇也在推送之内。

  二.要求

  投稿作者请以WORD文档把排好版的作品投到相关邮箱,文末附通联、作者简介及生活照一张。接到编辑采用回复后,请自动加主编微信qiaomei886699。并关注山东精短文学微刊公众号,作者有义务宣传自己的作品。

  三.待遇

  1.优秀作品将推荐到纸刊或结集出版。给文章打赏,请留言打赏的题目或者是作者。请作者自动加主编微信:qiaomei886699。

     2.关于稿费(5天为限)

     (1) 凡阅读量达到200的,发放赞赏的30%。

     (2)凡阅读量达到400的,发放赞赏的40%。

     (3)凡阅读量达到500及以上者,发放10元稿费和赞赏的50%。

      阅读量计算公式:浏览量+留言量+赞赏金额(一个留言=3个阅读量,赞赏一元=2个阅读量,一个微信号只算一次留言;赞赏少于10元的用于平台维护,不予发放)

  四.签约作者及福利

      (1)长期投优稿支持者(刊发5篇以上,且每篇浏览量达400以上者),将成为本平台的签约作家。

      (2)享受每篇稿子不低于10元的稿费。赞赏金全部发给签约作者。

      (3)获得优先推荐纸媒的资格

      (4)获得最新报刊杂志投稿资源,让您不再为不知往哪投而烦恼。

  五.投稿邮箱

闪小说526696464@qq.com

散文412286717@qq.com 

诗歌865210029@qq.com

小小说1737680983@qq.com

长篇请直接与总编联系!

  六.其他

  所投稿件文责自负,如有剽窃之嫌,本编辑部将取消其全部待遇。                         

山东精短文学编辑部

总编

张巧梅

执行主编

王瑞伟 李洪菊 潘杰 卢健生 周克

总审: 王焕东

副主编:尹延哲     陈雅萍 

本平台签约作家名单

宋欣   杨瑞雪  朱绪厚  程阳辉  侯秀莲

更多签约作家陆续添加中……

  

优秀平台推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