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科】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文艺青年【转】

 新用户50139826 2021-11-18
“人仅有此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王小波
世道变坏是从人们取笑文艺青年开始的。这不是耸人听闻,对一个拥抱理想主义和自由精神的群体进行污名化,既是我们虚无平庸时代特征的结果,也是它的原因。

概念迷乱中,我们需要厘清,什么才是真正的文艺青年?我曾在公众号“世相”里下过这样一段定义:“文艺”代表着一种雕琢的努力,一种抒情之美。它并非回避真相,而是用更高级的方式陈述真相;它并非忽视现实,而是用鲜美的养料滋润现实。它是真诚的、严肃的、高尚的,它并非只是表面化、碎片化的堆砌一些花哨之物,它向内渴望精深生活,结果导向一个社会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并且可以抵抗过于功利的潮流。很多美好之物——不妨想想那些漂亮的设计——都该归因于追求“文艺”的生活方式,在目前,我们并不幸福的重要原因恰恰是“文艺”太少而非太多。

但的确有若干错乱在“文艺”之名下发生。坏品位被放大、固化,轻浮之风盛行,这为嘲笑者找到来虽不公道但有效的靶子。爱护文艺的最好方式是成为一名“对”的文艺青年。

1.拥有坚持品位的勇气

由于豆瓣网、小众网站和交际圈的存在,文艺青年容易接触自己起初并不欣赏但被视作理所应当的行事风格。这时候,合格的文艺青年该拥有向坏品位说不的能力。“判断好坏的能力”以及“对坏说不的勇气和能力”本身就是品位的定义。

不喜欢安妮宝贝、苏珊·桑塔格或乔布斯,拒绝因为别人都在引用而读他们的作品;但若喜欢安妮宝贝、苏珊·桑塔格或乔布斯,拒绝因为有人鄙弃而羞于谈论她们。让人认可的气质永远是自己遵从内心喜欢并长期坚持的结果,《文艺青年装逼指南》不能嘲笑那些真正喜欢并尊重棉布裙子和银手镯的女孩,或……的男孩。他们与那些只被肤浅而一时华丽的说辞打动的人本质上的区别,是对选择的清醒和坚持。

2.给自己寻找某种文艺支撑物

浅薄是文艺青年的大忌。对“浅薄”一词最基本的解释是“外在表现缺少内在支撑”,确保自己表现给别人的外在形象不会被发现只是人云亦云,毫不了解。比方说,喜欢“摇滚青年”的愤怒、迷醉、反叛,就要了解摇滚音乐史,熟知代表人物的演唱技巧,熟知某个潮流所应和的时代整体气质。让“摇滚范儿”真正动人的,是它的精神内核,即破坏某种确定藩篱的快感,它的反抗是有指向的,并非不负责任的。喜欢一位作家或一首诗同样如此。确保他或它不只是一种肤浅的情感,里尔克的《秋日》很好,但为什么好?想明白之后才在朋友圈里张贴它,确保自己可以和人深入的谈论它。

“文艺”本身是一种向美的东西,是精致设计生活的某个方面,追求精致的精神生活。因而,即便是那些看起来不符合世俗审美的文艺,也都有着某个向度的精神追求:真正信奉迷幻药并从中有收获的人追求的是“剥离尘世的抽象感”,以过度夸张的奢华为追求的“坎普”是追求“对悲剧的反叛”。这都是经过精致设计的体系。相反,将“文艺”视作邋遢、肮脏甚至放弃责任感的想法极为错误。因此,如果你希望赤脚生活,没关系,但你第一件要做的事恐怕是先自己跟自己辩论,确定这真的体现了你追求的生活态度,而不只是学习一种表象。

3.对风格拥有选择的能力

选择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之前,要知道有哪些类型的人可以成为。因此系统的知识储备必不可少。不要零星获得,尤其不要让通过只言片语了解的事物成为自己风格都核心要素。要利用分类法进行知识储备。分类的意思是,如果你因为读了《乔布斯传》而对包豪斯情有独钟,那么不妨先别到处谈论,先对包豪斯进行远超过百度百科的理解,然后开始系统研习建筑及设计流派,哥特和后现代分别是什么,它们对你的吸引力为何小于包豪斯,日本设计师在面对“饱和世界”时如何选择。了解所有风格可以支撑你的选择,也可以避免你因为视野局限而错过更好的选择。

关于分类还有几个例子,因为它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如果你某一天知晓了伍尔夫的悲剧生活,认为她是自己悲剧气质的构成,那么立即购买她的传记和代表作阅读(搜索引擎让我们在选择一本书读的时候不会错太离谱),了解她所处的圈子,对那个圈子的气质和它在英国近代史以及世界经济学史上的地位有起码认知。如果你宣称自己喜欢花草,那么你需要知道从林奈开始的植物分类学的大致历史,尽力让自己知道我们通称的“玫瑰”其实是月季,而真正的玫瑰是单薄的。如果做得足够好,你要知道什么是“花程式”。

4.分寸感:准确、克制地表达

分寸感极为重要,很多时候,是否有分寸直接决定着你践行的是好的文艺还是坏的文艺。了解什么是好的表达,什么是好的文字,什么是好的抒情。这不容易,需要对情境的掌握,需要对分寸感的理解。可以柔软,但不能令人打寒战;可以狂野,但不能粗俗。文字表达上尤其如此,在一篇诗里听起来恰如其分的话,在地铁的日常对白里说通常可以被视作坏品位。已经被很多人说过的话,毫不俭省地重复第一万零一遍,就是坏品位。“人世悲欢”这句话,现在就已经不如“人生所能经历的痛苦和欢乐”这句话品位更好。“做个淡然的女子”之所以从最初让人惊艳变为如今遭人诟病,就是因为它已经泛滥,使用上失去了分寸。
 
除此之外,还有更高的要求。“文艺”这东西,从表象上来看天生就跟甜腻的糖水有相似性,因此,总有人误以为甜腻的糖水也是“文艺”味儿的。辨别两者的区别,其实很考验一个人的临界把控能力,最好的文艺永远在文艺和糖水交接的线上踩着走,但绝不能踩进糖水里面去,怎么保证这一点?只能靠多读好的文艺作品,增强自己的修养,总结经验,规避教训。词汇量一定要多,不能只记得几个所有人都记得住的词。词语和情绪都要见好就收,如果一些词明显很有情调,比如“人世”和“亦”,都那么醒目,那么一定要控制数量,你如果非说“人世亦如此”,就真不如“人世也这样”或者“生活亦可以这么说”来的通达恰当。千万不能一路向西,要适时收回脚,回到正常人的语境里待会儿,然后再回去凄美苍凉安静自怨,这样就好比用茶水调剂了一下肉汤,不会腻到别人胃口。

5.真诚而坚韧

要真诚,也就是说,尽量避免戏谑地表达。“文艺狗”这种自嘲的词汇不要出现在自己嘴里。将“文艺青年”这个身份视作一件严肃的、重要的事情。“反讽”不适合文艺青年,因为反讽是逃避的,是不真诚的。

也要坚韧。对文艺和文艺青年的嘲笑正成为习惯。重复是一种致命力量。久而久之,也许再没有人会在拒绝承认自己文艺之前先仔细想想,什么是文艺,它可耻吗?坚韧既然意味着坚持自己的审美,也意味着不会轻易被他人的言辞所伤害或激怒。每当“文艺青年”被嘲笑,客气而坚定地表达这样的意思:每个人心里都藏着被称作“文艺”的那些东西。被以“文艺”之名进行嘲讽的事物,正是人类精神中最可贵的那部分存在——爱情、美丽、感动、伤感、渺小感,等等。相比之下,“文艺”的人选择一种更加精致、尽量不那么粗鄙甚至非常优雅的方式来生活,这是一种高品位的表现。有人将“文艺”滥用,不意味着文艺本身的失败和错误。

不要羞于承认自己的文艺气质,或掩藏它。正如不需要刻意标榜它。不要学着讪笑,抹杀内心深处认可的珍贵情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