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o Drop or Not To Drop,MIT的南瓜不走寻常路

 sdulovebook 2021-11-18

Image

南瓜,有营养、可养生,如今寻常可见。但在中国历史上,它却因是舶来品而罕有且神秘。大概正因如此,文学家送给了南瓜一顶拯救者的冠冕《西游记》第十一回,唐太宗将南瓜进贡给十王(掌管人寿阳数),才换得延年增寿。小说不是史料,但是侧面反映了南瓜在当时的珍稀。

Image

说到拯救与守护,西方经典童话《灰姑娘》里的南瓜马车每每神奇而及时的出现,岂止拯救了灰姑娘的自尊与爱情,更守护了万千读者对happy ending的笃信——生存可以苍凉或错位,但美好一直可期。

看来,古今中外文学里的南瓜,都可信赖与仰仗。这一点,倒也与南瓜养生护生的气质契合。

Image

在MIT严苛的学术训练背景与繁忙的学习气氛中,也有一个靠谱的守护者——南瓜文化。MIT的南瓜或喜御风而行、或宜凝神珍玩,它们的存在释放着学生们的压力,守护着学生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请跟随我们本期图文两位作者,聚焦MIT校园中不走寻常路的南瓜吧。

——ChenTime

在MIT砸南瓜

图文作者 | 帆

East Campus (简称EC) ,建于20年代,它是麻省理工学院最老最旧的学生宿舍楼。我第一次进去参观时,感觉自己像是回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学生宿舍。

但EC便利的地理位置及其独特、自由的宿舍文化很受学生们的青睐。尤其它每层楼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传统,因此很多MIT学生都非常喜欢。

Image

摄影 易厨房

例如儿子所住的EC西一楼,就非常有特点。他高中时每年参加HMMT(哈佛麻省理工数学竞赛), 晚上参加竞赛的同学或朋友都会去EC西一楼聚会,甚至过夜。EC的自由、开放风格可见一斑。上大学后,很巧,他又分到了EC西一楼(W1), 因为特别喜欢EC,他在那里一住就是四年。

Image
Image

EC西一楼

那么什么是西一楼的传统呢,答案是:砸!南!瓜!

先来看一段砸南瓜的视频感受一下。把音量调大,像不像在放炮?再看看着地上的烟雾,是不是可以用“硝烟弥漫”来形容?

高空砸南瓜

这个南瓜可是从MIT 最高的楼,也是当时剑桥最高楼Green building(高277英尺或84米,2019年后被site-4超越) 楼顶砸下来的。

Image

每年MIT的Family Weekend (家庭开放日)都在十月底(时间靠近万圣节),砸南瓜会在周六晚上音乐会结束后。但第一年我去参加学校的family weekend时, 这个砸南瓜并没有出现在官方家长的活动手册上。因为儿子参加这个活动,我才得知原来还有这么好玩的事情。

Image

请仔细观察一下上图中分置左右的南瓜有什么不同?先卖个关子,提示:跟硝烟有关。

砸一次南瓜并不像想象中全然是情绪宣泄而已,这是一个校园文化项目。

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开卡车买南瓜,有的负责制做硝烟效果,有的负责搬运到屋顶,有的负责砸(这个我喜欢,哈哈哈),最后有的负责打扫。

Image

那一年,我所参观的砸南瓜活动总共耗费了151个南瓜。W1 总共也没多少人,所以南瓜搬运任务还挺艰巨的。有一次,直达屋顶的电梯坏了,孩子们得把一百多个南瓜一个个搬上楼顶。当时儿子从手机上看到活动组织者的召唤,立刻就冲出去帮忙了。

砸南瓜时,安全问题当然是第一要素,所以学生们会在砸南瓜活动场地四周设置安全绳,确保每个角落都不会有人误入现场。

南瓜战

所有的南瓜扔完后,观战的学生们就冲上前去,捡拾起地上的南瓜碎片,互相投掷,就像打雪仗那样,于是又一场南瓜战诞生了。

砸南瓜和南瓜战后,打扫战场也是个大任务。

Image
Image
Image

两位居住在EC的学生正在清洁“南瓜”地面

我很好奇砸南瓜时烟雾怎么产生的,于是第二次去参加family weekend 的时候就约了几位妈妈去看幕后花絮。

那年的砸南瓜日恰逢大雨,活动流程受天气原因阻滞,我们到EC的时候,南瓜也刚刚运到。

Image

时间紧迫,我们几位家长也一起加入了搬运行列。当然,这种与有荣焉的时刻,必须摆个pose留念。

Image

雨中搬南瓜

搬运工作胜利完成,在走廊上与一地的南瓜合影拍照留念。

EC的老旧众所周知,我拍照的时候,走廊灯只剩一盏亮着。我当时心说这楼实在该修修了,果然。现在,MIT官方宣布要整修EC,倒让人颇有些留恋EC的旧貌。

下面这张照片中,我身后就是儿子住了4年的房间。他说,只见过一只老鼠,还算好。

Image

由于时间冲突,我们没能观看他们制造烟雾的过程。其实就是把南瓜挖空,里面装进面粉,再盖回去(儿子说这是秘密)。前面的照片右边的是挖了洞又盖回去的,你发现了吗?

Image

第三次去family weekend 的时候,“砸南瓜”已上了家长活动清单。我也不再觉得稀奇,拍了一些视频和照片分享给家长群后就删了,手机里只留了一张Green building 的照片。

Image

说到这个18层的楼,它也很有故事。它面向查尔斯河,鹤立鸡群一般——因为查尔斯河边不能有高建筑,所以这个楼特别显眼,尤其是从波士顿这一边看。

大概因为显眼,这楼成了MIT hacker 们的目标。2011 年hacker们把上面17层窗户装上可变色LED灯,每层9个窗口,共9x17=153个,用程序控制,在9月11日那天显示飘动的美国国旗,纪念911。

到了9月12日,这楼又变身为一个巨大的俄罗斯方块游戏屏。2012年的新生参观周(CPW),参观者还可以在这个巨大的显示屏上遥控玩俄罗斯方块游戏,够过瘾的。

Image

图片来自MIT官网

这些活动跟砸南瓜一样,都是MIT学子们在紧张的学习、科研活动之余,释放自己无尽的热情、创意、幽默感和能量的一种表达。

MlT另一个跟南瓜有关的事是每年的玻璃南瓜拍卖。

美国万圣节前,各地都有南瓜地pumpkin patch 卖南瓜,MIT的草地上也有,只不过卖的是玻璃做的南瓜,每一个都独一无二。

Image

摄影 Margaret Zheng '23

玻璃南瓜来自MIT Glass Lab。谁做的?学生和教职员工。这个实验室是自负盈亏的,资金全靠每年的南瓜拍卖,通常一年有一千多个玻璃南瓜,因为玻璃南瓜实在是太美了,每年都是一“瓜”难求。(2020年因为疫情影响,市集上只有450个玻璃南瓜,并改成了网上直销。)

好想做一回MIT 学生啊,做做玻璃,砸砸南瓜,玩玩巨型俄罗斯方块,尽情享受hack文化的各种乐趣……。

至于作业和考试?那还是免了。

Image
MIT的玻璃南
图文作者 | Margaret Zheng'23
Image
我第一次经历MIT每年一度的玻璃南瓜节时,还是个刚刚步入MIT不满一个月的新生。 
2019年9月27日,一个天气晴好的周五,我课后去体育场转了一圈,赶在夜幕降临之前走回宿舍。路过Kresge Auditorium(克利斯基大礼堂)时,我注意到,Kresge lawn(大礼堂前的草坪)好像变了模样。
Image

诶?这里为什么多出来一个白色的大帐篷?里面是什么呢?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走进帐篷里。瞬间,一个五颜六色的南瓜世界映入眼帘:
Image

白色帐篷中的玻璃南瓜们

几十张桌子摆放得整整齐齐,上面安坐着几千个大小、形状、颜色和花纹不一的玻璃南瓜。诶,这不是我在MIT的地下通道里见过的玻璃南瓜吗?
Image
Glass Lab里制作玻璃南瓜的景象
没错——MIT那连结着绝大部分教学楼的地下通道里,藏着各种“工匠”大展身手的地方。
其中,玻璃实验室 MIT Glass Lab 就在4号楼的地下一层,和2.00B(机械工程系的玩具设计课)专用实验室隔走道相望。
Image
Image
初次经过那里时,我就在疑惑,这些硕大的玻璃南瓜究竟有什么名堂——原来,它们都要参与这次大卖展呀!

Image

玻璃天花板

因曾在美国南方生活过,所以我并不乏参与一年一度南瓜大会的经验——金秋时分,成百上千圆滚滚、硕大的橙黄色或者白色南瓜成群结队、慵懒地躺在稻草地上,享受着万圣节季金色阳光中糖果的甜香。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只要几美金,就可以随意抱十几公斤的一团橙色回家。

Kresge草地上的MIT南瓜,脱去刻板印象中南瓜那固有的朴实无华和泥土芬芳,它们的玻璃肌理清澈又神秘、坚硬又明亮。

Image

当然,MIT 玻璃实验室出品的南瓜,必然带着MIT师生员工酷爱创意、不走寻常路的特质。
Image
玻璃南瓜们艺术范儿十足,有的用色彩夺人心魄:你看这一个玻璃南瓜身披藏蓝色中带着橙黄、粉绿波点的华丽色彩,美得像蓝孔雀那样明丽耀眼。
Image
有的予人第一印象只是天然去雕饰般的纯净透明,但它其实每个瓣上隐隐叠合着正弦曲线。
Image
有的着力在造型上突出想象力:下半部分是平平无奇的橙色南瓜,上半部分的南瓜藤却化成了一个酒杯。也有走写实路线的,这个长长的翠绿南瓜看起来跟生活中的南瓜别无二致,只是颜色比较梦幻。
Image

当然,玻璃南瓜们还是以其令人脑洞大开的色彩组合最让人称奇,每每让人想起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

Image

每个南瓜的藤蔓上用绳子系着一张价签,它们的价格天差地别。有些小南瓜只有20美元左右;而有些做工极其精致、花纹十分复杂的大南瓜,则定价400美元以上。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左右滑动浏览更多南瓜照片

当天下午的白色帐篷内,除了我,还走动着好几个像我这样好奇的人。大家都津津有味地对南瓜们细细端详。有些人还拿起几个南瓜反复摩挲,查看,但是看似并没有人要下单。
询问过现场的工作人员后,我才得知:因为拍卖在明天早上6点才正式开始,所以,今天下午,谁也不能“抢走”心仪的南瓜。
Image
“是时候明天起个大早,抢购玻璃南瓜了!”从未喜欢过吃南瓜的我,此时感受到了空前的“南瓜热情”。
……结果,第二天,我还是没能起个大早……。
书归正传,第二天当我来到距离宿舍只有1分钟步行距离的南瓜卖场时,这里的景象已经与昨天截然不同了。
南瓜们已经离开了大帐篷,被放置在Kresge Lawn(克利斯基大礼堂前的大草坪)中心、几十个大大小小的稻草堆上。
Image
当然,草坪上不仅有南瓜,还有几百个前来采购的客人:他们个个手里拿着纸盒,在各处的稻草堆之中来回穿梭,直到锁定自己心仪的“宝贝”南瓜。
另一边,收银员们已经有条不紊地忙得热火朝天了:仅仅是等待结账的队伍,就已经排上了几十号人。
没能早早起床的结果就是,昨天下午我相中的,价格最亲民又小只的南瓜,早已经被别的顾客带回家了。幸好,这片临时“南瓜”田里还剩下好多大小中等的南瓜——我速速捡来一个空盒子,迫不及待地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抢南瓜大军”。
Image
我首先相中的是一个白色带蓝花纹的南瓜,它色泽如玉温润,又点缀着点点橙黄和碧蓝,底部还有一个小孔。看到它的第一眼,我脑中已经闪现出这只南瓜中心放上一盏灯的画面——那一定会很漂亮吧!
过了十几分钟,我又挑中了两个风格相仿的蓝色南瓜。为了做出取舍,我甚至与远在一万公里外的妈妈打起了视频通话;经过10分钟的“严肃”讨论,我们选定了那只身上带着各色小斑点的、韵味神似莫奈油画的蓝色南瓜。

Image

不知不觉中,我居然徜徉在这片玻璃南瓜地里整整一上午!经过长达半小时的排队和付款手续之后,我终于拿到了两只心心念念的玻璃南瓜。
当天晚上,我兴奋地把化学课老师送我们的小led灯放进了白色南瓜内芯,关闭其他光源,让房间内只留下它的光亮。当它周围的夜色像黑天鹅绒那样温柔地铺开时,只南瓜就尤显粉雕玉琢、清新明澈了。
我真是要等不及把它送给爸爸妈妈了!
一转眼,两年过去。今天,这两只南瓜正安静地坐在地球的另一端。
Image
2020年,由于疫情的原因,玻璃南瓜节迁至线上举行;本该热闹的Kresge Lawn,在南瓜节的早晨,依旧沉浸在一片沉寂中。
2021年秋季,校园谨慎地一步步开放着。所以今年秋天,在Kresge Lawn上,我又重新看到了成百上千五彩缤纷的南瓜。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经历了去年疫情对南瓜市集的阻隔,2021的玻璃南瓜仿佛更加绚丽多彩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次,我早早设好5:50的闹钟,六点一到,就赶紧出门领票排队。因为玻璃南瓜的出售是早上十点正式开始,但如果六点领到票号,就不需要一直站在售卖场地排队了。

早上9:40,我回到kresge lawn的时候,南瓜们已经成群地出现在铺满稻草的草地上,抢购南瓜的队伍也已经环绕kresge lawn一周,排到了McCormick门前。这一次,因为早早地领到了靠前的票号,我越过了几百人,排到了队伍非常靠前的位置。

Image

在排队过程中,志愿者十分耐心地向每一群客人解释挑选玻璃南瓜的规则——例如,要从底部托起它,而不是拿着它的茎;不能在“南瓜地”随意奔跑,等等。

Image

十点一到,兴奋的人群有序地涌入“南瓜地”。有了去年的经验,这次我直接奔着昨天预览时最心仪的几个南瓜而去。一个蓝中带银色的小南瓜和另一个有黄色根茎的粉色南瓜最先被我收到纸盒中。

Image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去年疫情对南瓜市集的延宕,让人们对今年的玻璃南瓜更加热情,草地上这些“手慢无”的南瓜正在以分钟为单位迅速地“消失”着。
Image

但是完全不用担心挑不到心爱的东西,因为在我看来,今年市集上的玻璃南瓜似乎比往年的更要美仑美奂。所以只要够坚决,你总能从任何一堆别人挑剩的南瓜中淘到好几个喜欢的样式。

Image

结账的队伍几乎是在十分钟之内排成了长龙。一般要等上半小时,才能轮到自己结账。不过队伍中的人们不急不躁,有说有笑。

这些顾客,有许多是第一次驻足MIT校园的新生,也不乏头发花白、常年光顾南瓜市集的回头客。

Image

在这个晴好的周六,MIT的玻璃南瓜拍卖,让大家紧张的学习生活放慢半小时、整个周末都闪亮,也仿佛把Kresge Lawn拉回两年之前热闹的样子。

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