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辉光日新1342】天天读经典:“祭祀非鬼”和“知义不为”

 新文艺 2021-11-18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天天读经典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篇》

注释:

鬼: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

义:应该做的事。

参考资料的解释:

孔子说:“不是应当祭祀的鬼神却要祭拜它,这是献媚;见到合乎正义的事却不做,这是怯懦,没有勇气。”

我的理解:

在《论语·先进》里有一段论述,“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大体意思是季路问孔子如何对待鬼神的事,孔子回答说:人事尚未处理好,怎么能考虑处理鬼的事呢?季路接着问:“那么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你连活着的事都没搞明白,怎么能懂得死的事呢?”

《论语·述而》里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是说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之类的事情,他讲究现实礼仪,考虑百姓实际之事,而不是天天谈论不切实际的鬼神之事。

《论语·雍也》里也有这样记载: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大意是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有智慧。孔子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多做实实在在的事,哪用得着求神拜佛?如果有鬼神的话,尊敬它,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有智慧了。”

可见孔子还是比较务实的,他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他更注重身边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事,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的“鬼神”,他不否定鬼神的存在,但也不提倡过分地相信鬼神、亲近鬼神、依靠鬼神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心愿。

所以,我更愿意把“鬼”理解为“死去的祖先”,我对上面这段话的直解就是:不是自己的祖先却要去祭拜它,这是谄媚......

另外,古人认为“鬼,归也”,人死之后都成了鬼,指人回到原来的地方。现代汉语的“鬼”通常用于指邪恶、恐怖的东西。我在想,古人眼中的“鬼”是不是恐怖的呢?如果是,那么“非”的意思就需要重新考虑了:

那么,孔子的这段话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反对邪恶的、恐怖的鬼,却还要祭拜它,是在献谄媚,求鬼神佑护;看到应该做的义举......

总之一句话就是:遇到恶的、不好的,虽然厌恶却还要祭拜它、献谄媚;看到义举却不敢勇为。

我不知道孔子当时说这段话的情境是怎样的,但是细细品味,似乎觉得很现实,在身边、在我自己,就时常有这样的情况,明明知道这件事不对,或者讨厌它,但是不得不做,还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去做,还要表现出很喜欢做、很受益的样子;有些事明明知道是好事,应该做,但是却瞻前顾后,缩手缩脚,顾左右而言他,故意避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