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如何面向未来

 木香草堂 2021-11-18

——在“教师的阅读与教育的未来”论坛上的演讲

教育如何面向未来

论坛现场

三十年前,我刚开始做教师不久。那时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钢板上刻写蜡纸,为学生编写学习辅导材料和作业。那个时候没有满天飞的教辅材料,连学科教学杂志都没有几本。教师需要自己编辑和选择习题、学习案例,钢板、刻写笔和一筒筒的蜡纸,是学校给教师的基本配置,用手推式的油印机将刻好的蜡纸印刷出来,常常也是教师的活,如果刻写的时候用力不均或者印刷的次数过多,蜡纸就会给推破掉。如果你带的学生比较多,就会非常的抓狂,一不小心就要再重复地刻上一张。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给学生编了一份《物理报》,将自己在各种书籍或报刊上看到的适合学生阅读的资料组合起来,刻写好印发给学生。我的大学教学法老师,也常让我帮着刻写他的讲义或者教材,这也给我提供了广泛的阅读的机会。没想到没过多长时间,随着计算机在学校里的普及,这些钢板、蜡纸等都成了教育领域的历史文物了。

二十年前,我在安徽的一所学校里做副校长。那个时候手机才更开始出现,昂贵的大哥大让普通百姓望而生畏。固定电话已经在城市里普遍了,但联系依然很不方便,特别是当你不在自己办公室的时候。出于工作上的考虑,学校为我配置了一台摩托罗拉的传呼机,可以通过中文字幕呈现相关的信息。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我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并对自己当下的工作作出调整。我当时在想,传呼台肯定会越建越多,挎着传呼机的人的队伍也会越来越大。可惜我的判断是错误的,没过几年,手机的价格就有了大幅度的下降,通讯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调到上海工作之后,发现那些走街串巷收垃圾的人们已经一个个拥有手机,方便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工作协调。于是,我很快也成了手机一族,传呼机成了过往的历史。

十年前,我认识了一位老师,从外地调入上海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一直租房,没有购买自己的房产。原因是多方面的,积攒的资金不足,不能一口气拿下一套自己心仪的住所是其中的主要因素。当时普通的小区住房,房价在6000-10000元左右。我曾几次提醒他要抓紧购房,但他总是觉得还差一口气,要再等等,自己的积累多一些,房价平稳一些的时候出手。没想到,这一等就不得了,十年来,房价涨了十倍都不止,但自己的工资没有涨那么多,自己的积累和购买一套住房所需资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直到今天,他依然还租住在他人的房子里。这些租房的钱,如果当年购买一套住房的话,也已经够了。

说着三个案例,是想提醒大家,预测未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基本上预测不到十年后的变化,这或许也是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每5年编制一次的缘故吧。

回到教育上来。我们一直说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但我们是在为孩子的未来而做准备的吗?

从所教的知识内容来看,我们传递给学生的绝大多数知识内容,都是二十世纪之前的知识,基本上不涉及到今天的社会和科技发展。这在自然学科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就拿我自己所教的学科物理来说,我们的课程内容,基本上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结束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物理学上的最新成就、在物理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物理学家,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基本上都不了解,我们和今天的知识之间就有很大的鸿沟,对未来的学科发展更是缺乏认知;在人文学科也是如此。就拿我们最熟悉的交流方式来说,在信息化的今天,最常见的交流方式的图文并茂型的,通过微信这一平台,展开丰富多彩的即时沟通和交流,但这样的方式在学校的教学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教师自己始终在变换着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但很少想到要在这两者之间架设桥梁。

有的人会说,基础教育更多的是让学生养成学科思维的方式,与今天的关联等学生到了大学再说。那我们就再来看看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我们一直给孩子们强化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践探索、得出结论、反思总结,等等。但这样的基本流程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的,大家是否都明白?举一个例子来说,经常使用手机,对人的大脑是否有伤害?这就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我们会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得出结论呢?选择一批自愿者来做实验,肯定是不合适的,用模拟的方式,很难得到真实的数据。这件事情前几年在丹麦得到了结论。他们的做法是:对国内的所有公民进行全样本的病例分析和统计,同时对20年来有手机的人群在进行全样本的统计和分析,然后将这两个样本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这两个样本全国的发病率、不同疾病的分布情况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由此得到的结论,在使用手机以来的20年来,手机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不是显性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研究方式呢?是大数据背景下的全样本对比的方式,因为你已经掌握了有关这一领域的所有信息和数据,因此不需要再去提出假设,只要对比即可。换句话说,上述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是建立在我们对事物缺乏了解、处于瞎子摸象的状态下所进行的探索和研究,这在过去是很长普遍的,确实也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式。但随着信息化的进步、大数据的逐渐积累和普及,这样的思维方式也将不再是唯一的、甚至有可能不是主要的。我们还需要给孩子们提供适应这个时代特征的新的思维方式。但遗憾的是,我们似乎也没有很好地洞察到这一点。

再说孩子未来走向社会时的就业。我们的教育为他们的就业做好的充分的准备吗?首先,今天社会在热门的十项工作,在十年前根本就是不存在的。这些在幼儿园和小学里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他们走上社会的时候,什么职业将会兴起甚至热门。如前所述,我们自己也很难预测十年之后社会发展的状况,不知道什么领域会异军突起,成为新的职业领头羊;其次,今天的教育非常缺乏职业意识、职业体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绝大多数的孩子信奉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哲学,等到了高考该选择专业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那么多的孩子被录取进入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在大学里过着痛苦的生活。很多孩子大学毕业了仍然无法就业,还需要进行职业再培训。可以想象得出,以这样的精神状态,他们怎么可能有饱满的热情,去走好未来的人生之路?

但教育必须要面向未来。除了在知识的传递、思维的训练、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需要有新的思考之外,教育面向未来,还有两件事情非常重要:

一是帮助孩子掌握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的基本符号和规则。文字、数字、规则……一系列的符号和规则,体现着我们对这个世界抽象化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帮助一个孩子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媒介以及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无论社会发生怎样的变迁,这些基本的符号体系不可能轻易改变,成为一个好公民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最强音。

二是要培养学生拥有面向未来的能力,让他们能够自主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成就他们自己。对于身处大数据时代的人们来说,以下三种能力至关重要:第一是阅读能力,第二是搜索能力,第三是辨别真伪的能力。

阅读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没有什么异议。在信息时代,一个缺乏阅读能力的人,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功能性的文盲。

从注重知识记忆的学习向注重联系、结构的学习转化,是今天的教育所面临的一大课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知识是有内在结构的,网络平台上支撑各种搜索引擎工作的,就是事物联系的特征和结构性特征。这种借助工具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是搜索能力。有人还给了它一个非常时尚的称谓——“搜商”,从问路、查地图、翻阅图书资料,到使用搜索引擎,有的人能够非常便捷地获得所需的资料和信息,有的人搞了半天毫无收获,还常常被网络上眼花缭乱的事物所诱导,这背后体现的就是搜索能力的高下。

当你将所需要的信息搜索到了之后,紧跟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辨别信息的真伪。今天的社会,造假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恶疾,波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也将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破坏殆尽。这种造假的现象不仅仅是在物质领域,在信息和文化领域也比比皆是。胡编乱造的数据、违背常识的故事……往往因为自己缺乏文化判断力而轻易相信,甚至转手传播,以至于闹出笑话或者误导他人。

相信大家能够辨别得出,这三种能力之中,最为基础的能力就是阅读能力。后面的两种能力都是建立在阅读能力之上的。而要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这些能力,教师自己就必须具备这些能力。所以,我觉得今天的话题非常有意义——“教师的阅读与教育的未来”,教师应该在这些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把这些问题思考清楚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就容易落到实处,教育也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