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诗》这首乐府诗大多数读者也耳熟能详。可略显遗憾的是,这么为人们所熟知的故事流传到今天,我们依然无法确知木兰姓什么,她是哪儿的人和故事的背景以及木兰这个文学形象在历史上是否有原型? 《木兰诗》(也称《木兰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篇非常著名的叙事诗,也是一切木兰故事的源头。“最早著录这首《木兰辞》的书,现在所能见到的,自以宋人郭茂倩之《乐府诗集》为最早。此书中说:'歌辞有木兰一曲,不知起于何代。’郭茂倩之说,当然有其于本。《乐府诗集》所录《木兰辞》之前,附有郭茂倩所加之解题,说:'《古今乐录》云木兰不知名。’由此可知,早在郭茂将《木兰辞》收入《乐府诗集》之时,对于木兰其人的姓氏、贯里、生存时代等等,已经无人知道了。”(苏同炳《古代名女人》) 虽然要想获知木兰的人物信息困难重重,但《木兰诗》中所叙述的木兰易装从军十二年,不仅杀敌无数还立下了显赫战功,这样的巾帼英雄格外令人津津乐道。民歌《木兰诗》的不断流传,其影响力也与日俱增。至少在唐朝,木兰形象就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普及度,不仅唐人诗歌中经常用木兰典故,而且唐代各地开始出现了木兰庙,像唐代诗人杜牧就曾写过题为《题木兰庙》的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应该看到,作为文学作品的木兰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在唐宋以后,木兰渐渐被树立为一个符合儒家“忠孝”要求的道德模范。宋代诗人林同在组诗《孝诗》中就专门写了《木兰》一篇:“谨勿悲生女,均之有至情。萦能赎父罪,兰亦替爷征。”元代刘敏中在《送袁士常从军》中也称赞木兰:“人伦重君亲,出处由义决。何期一女子,忠孝双皎洁。”明代胡奎在仿作《木兰辞》中更是发出“木兰忠孝有如此,世上男儿安得知”的议论。这就是说,“忠孝”成为了后世文人理解和弘扬木兰形象的核心价值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出现了第一部以木兰为主角的戏曲作品《雌木兰替父从军》。它是徐渭创作的杂剧《四声猿》中的一部,讲述了花家女子木兰因父亲年老而易装从军,参与征讨黑山叛军的战役,最终凭借高超武艺生擒贼首豹子皮,得胜回朝后与王郎结亲的故事。徐渭的作品大体上还是在《木兰诗》原作情节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也正是由于这部杂剧的广为流传,才确定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花木兰”一名。其实,木兰究竟姓什么也是一笔烂账,苏同炳先生认为“木兰故事中所谓之姓魏、姓朱、姓花等等异说,都显然只是后人之附会增饰,不足为训。”(同上) 我们不得不说,基于一首北朝民歌而在后世得以广发流传的木兰故事,由于内容过于简单,许多细节都无法考证。苏同炳先生经过详细考证后写道:“我们只能推测木兰是住居中国北方的某一鮮卑女子,其确切地点因文献无征之故,不能说明。”他为此还认为,“一个流传极广的孝女从军故事,在经过澄清过滤之后只能得到这一点确实可信的结果,诚然很使人遗憾。但此正是民间故事的正常形态,事实上正无可如何。”(同上) |
|
来自: 新用户0096fsbV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