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教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平民百姓,士绅官吏,甚至一些帝王都常提出一个问题:儒释道三教谁优谁劣? 其实,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都会有着不同的解读。从哲学方面说,儒家是“入世”的哲学,佛家是“出世”的哲学,道家是“隐世”的哲学。从基本作用方面说,儒家治世,佛家治心,道家治身。从文化内涵方面说,儒家是主张进取的文化,佛家是注重奉献的文化,道家是倡导规律的文化。从修行方面说,儒家讲究正心,佛家讲究明心,道家讲究静心。从个人涵养方面说,儒家养正气,佛家化怨气,道家养大气。所以说,儒释道三教根本就没有谁优谁劣的问题。 明太祖朱元璋就相当纠结儒释道三教谁优谁劣的问题。明朝宣德六年(1431),由任自垣编撰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二中,记载了明太祖朱元璋与高道孙碧云的一段故事,孙臂云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朱元璋画像 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派遣张伍等人寻访高道孙碧云到京。孙碧云到京后,于十二月初一在奉天门谒见皇帝。皇帝赐给座位,与他相谈甚欢。离开皇宫时,皇帝让其到朝天宫休息,并派人送给他锦衣玉带。 十二月十一日,孙碧云应召到右顺门见皇帝。皇帝问道:“你现在修道成功没有?” 孙碧云回答:“臣今已得道,没有成道。” 皇帝又问:“三教之中,谁优谁劣?” 孙碧云说:“我们道教认为,不能从三教中分出谁优谁劣。宗教有三种,道教只是其中之一。从远古到现在,圣帝明皇皆在中原地区。南面俯首称臣,皆称为君王,这就是很优秀呀。其他四海八方,化外偏邦小国,都到京城来朝贺,北面磕头,三呼跪拜,自称为微臣,这就是低劣呀。宣圣孔子,立三纲之礼,设五常之教,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崇奉,这就是优秀。太上老君提倡道德,宣扬无为修身治国的道理,要求人们清净太朴,正己正人,君王都将此作为准则,这就是优秀。释迦文佛,虽然诞生在西方,但传播在东土,他讲究检身治心真实,解释过去和未来的因果,如果人们遵照执行了,也会家国兴旺,这就是优秀。所以说,三教的学说,是殊途同归。他们各自的说法虽有一百种之多,而目的和结果却是一致的,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 大岳太和山志 朱元璋听后十分高兴。 14天后,朱元璋再次召见孙碧云,对他说:“虽然时代不同,朕就像是轩辕,而你正是广成子”。 孙碧云听到皇帝这么说,急忙叩首称谢。 不久,朱元璋下令在南京修建真武庙,供奉玄天上帝,并立下规矩,要求子孙后代都要祭祀真武。《明史·礼志》记载:“诸王来朝还蕃,祭真武等神于端门。” 洪武二十八年(1395),正月,朱元璋赐给孙碧云御膳珍果,允许他回少华山修真养性。 孙碧云画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