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栖霞秋景图

 风雨起苍黄 2021-11-18

        本月4号,我们一早坐高铁来到南京栖霞山,去观赏栖霞山的秋色。

记得今年春去江郎山旅游时,一位同行的南京游客,在竭力的推荐南京的好玩地方,“春牛首,秋栖霞”,这越发增强了秋天走一趟南京的欲望。

     人们都说栖霞山的枫叶好,去年的秋天去了一次苏州的天平山,领略了天平的秋色,这次正好利用《上海进博会》休假的机会,探究一下栖霞山美景,描绘一下栖霞秋色图。

    栖霞山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之北,全山峰峦叠嶂。栖霞山山体自南而北由三条山岭组成,南为景致岗,中为千佛岭,北由黑石石当、平山头、三茅峰组成。栖霞山面积约4平方公里,山体主要由石灰岩、砂岩等组成,北麓由带状花岗岩分布。主峰海拔284.7米,称凤翔峰,因古有三茅宫庙宇一座,故又名三茅峰。中峰绵延向东,一脉逶迤而下者称东峰,形若卧龙,名龙山。中峰西侧山梁状若伏虎,曰虎山。中峰与东峰间一谷,称中峰涧,中峰与西峰间一谷,称桃花涧。

    从上海乘高铁,转南京的地铁,再乘公交,已经是近中午11点了。刚下车,远望栖霞山,山势平缓,中间的主峰有一铁塔,特别的引人注目。栖霞山在太阳的照射下,山色或黄,或红。在蓝色天空的映衬下,显得特别耀眼。

走进栖霞山,满上的秋色扑面而来。

   栖霞山素有“六朝胜迹”之称,在明代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临栖霞山,历史古迹遗址80多处,荟萃了宗教文化、帝王文化、绿色文化、名人明俗文化、地质文化、石刻文化、茶文化。公元1634年,明代杰出画家张宏所绘《栖霞山图》描绘了明朝时期南京近郊的栖霞山风貌。千年古刹、佛学“三论宗”祖庭、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的古栖霞寺就座落在栖霞山西麓。 

栖霞山又名摄山,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栖霞山的文物,古迹这里不再描述,主要还是分享栖霞山的秋景。

栖霞寺前的游客在观赏着秋色

明征君碑为唐上元三年(676)所立,全名"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文是高宗李治所撰,唐代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王知敬篆额。碑阴面刻有高宗亲笔"栖霞"2字,明征君碑是南京地区保存最好最大的唐碑,作为化石标本也是全国罕见。

进入山门,银杏树已经展现了金色

在舍利塔和千佛崖区域,更是秋衣满满。

在千佛崖附近我们吃了午餐,也仔细观赏了文物。

栖霞山石窟大约在隋代就已开凿,唐代较盛。到了近代,栖霞山遭到很大的破坏,大部分雕像和壁画都己毁坏,但在102号窟中,隐约可见两身飞天,在土红的底色上,飞天呈白色。从中尊佛的背光及旁边的头光痕迹,可知原来龛内应有5尊像,现存3尊中尊佛像的头顶背光是隐约可见的火焰壁画图,位尊比较厚实,下部是两层基座。旁边应各分别立着2尊佛像。由于风化、地震等环境的破坏还可能加上人为的损坏,雕像残缺不全,有的头部没了,前面的小佛像甚至只剩下一半身,基本上已经看不出佛像具体造型和特征。至于石窟的文物价值,我们这里不再赘述,只要看见这全国重点文物的牌子便可知其价值。

我们一路登山,一路观景,栖霞山的美完全展现在眼前。

阳光、山色、树影和游客的魅力身姿,交相辉映,是栖霞山的秋景图增色不少,

池塘、小径、碑亭和落叶自然而然的融入这栖霞山的秋景中。

我们沿着山道,边走边看边拍照,纪录这美景。

在亭边小憩,继续攀登,尽管已经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小营盘只是到了山腰,但栖霞山的秋色已经展现其十之八九。

一路我们沿着栈道,车道缓缓的上山,看到红叶的热烈和银杏的金黄。

红叶的热烈和美女们的招首弄姿在渲染这秋景。

栖霞山的无限风光,融汇在秋叶中,融汇在浩浩大江的百舸争流中,这就是栖霞山的秋景图。

(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