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系列抑郁症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近期在CCTV9播出。在第一期“少年已知愁滋味”中,节目向我们展示了子烨、钟华两位青少年抑郁者的现状。 “我就想找,但一直找不到,我要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冷静下来呢?我就用那个刀划了一下手指,我一看流血了,我就冷静了……” 受困于抑郁情绪两年之后,子烨几乎用尽全力,才让家人接受她生病的事实。“我在家里发疯了一样,就是摔东西,甩门,跟我父母发脾气,威胁他们带我去看医生,我已经求救了两年。” “学校一天一共8节课,我都会躺在桌子上8节课。回家之后就躺在床上,有的时候哭,有的时候不哭,然后一躺躺5个小时。洗澡或者洗脸刷牙,然后晚上再接着继续失眠。这个状态真的很消耗我。” 钟华康复之后告诉母亲,如果母亲像有的家长一样说她矫情,自己“就从窗户上跳出去了。”
青少年抑郁这样一个字眼,也许离很多人很远。但是儿童青少年门诊的精神科医生和在高校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可能对它并不陌生。在《简单心理》2020年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中,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发现,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的比例大约在15%-20%左右。青少年抑郁的麻烦之处在于,一方面精神科医生给青少年能使用的抗抑郁药物非常有限,另一方面部分青少年在服用药物之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药物副作用。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没有被诊断为青少年抑郁症的青少年,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的困扰。
在谈青少年抑郁之前,我们首先要说说此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一个概念就是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大致意思,是把个体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自我,也可以理解为把理想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整合起来。我们要理解一个青少年的核心任务就是统整自我内心世界。在这个阶段,孩子通过自我统整这样一个心理发展过程,逐渐的勾勒出了自己的内心形象,开始确定自己的未来目标,并且为之奋斗和努力。我们当然不能全然拿现代社会跟古代社会相比,但是不变的是人的心智的发展过程以及核心需要,而这个阶段的发展也依托于家庭,社会,学校的支撑。所以在这个阶段对于青少年的养育,每个家庭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情绪是人类心智发展的一个核心,同时也是心理咨询工作中的要务,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情绪只能疏而非堵。此阶段的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主要表现有:抑郁(例如:苦闷,无精打采,提不起劲) 焦虑(例如:莫名其妙的紧张,坐立不安,心情烦躁,不踏实) 人际关系过于敏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好,不理解,不同情自己,与异性相处不自在) 情绪不稳定(例如: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同伴家长和老师一会儿疏远一会儿亲近) 心理不平衡(同学比自己成绩好,比自己家庭富有或者穿的不好就不舒服,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公平) 适应不良(对学校的课程不喜欢,对学校不适应,学习困难) 强迫症状(总想一些没有必要的事情,如考不好怎么办,说错话怎么办) 对抗倾向(发脾气摔东西,大喊大叫,爱抬杠,无礼辩三分) 对于青少年这些情绪的处理,其实就像高压锅,“堵”的效果确实会更立竿见影,但最终结果可能就是爆炸。其实这些“症状”的出现是青少年在寻求父母的关心与帮助,堵的方式带有与他们对抗的特点,只会让关系更加恶化。
青少年的叛逆是这个阶段的一个比较主要的表现,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指向外部的攻击,比如喜欢违抗家长或者老师的命令。以个人意志为核心需要忽视规则和束缚,对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坚信不疑,不喜欢听从长辈的意见和建议等等。而抑郁更多的时候是一个指向内部的自我攻击,主要的表现在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和怀疑,长时间的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当然也会出现与叛逆重合的症状,但是内核还是攻击指向内部,其实两者之间的差别还是蛮大的。因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还不够,加上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抑郁会有羞耻感和恐惧,会否认症状而将其理解为叛逆等因素,导致了很多时候青少年的情绪问题被理解为叛逆。有一个比较粗暴的判断方法,就是看以上症状的持续时间是不是超过了2-3周。这其实是一个不那么准确但是却很有必要的自我诊断方法。如果青少年(包括成年人)长时间被这种心境低落和无意义无价值感所困扰的话,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行就医或者是心理咨询。
一旦孩子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忍住所有批评或者评判的的冲动,这时最重要的是孩子在与你交流。你能做到最好的事情就是让孩子知道你在那里,全心全意地无条件的陪伴和支持她/她。
持续地保持温柔。如果一开始孩子拒绝沟通,不要放弃 谈论抑郁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是十分艰难的。即便愿意,他们也可能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尊重孩子感到舒适的限度,同时也要强调你的担心以及聆听的意愿。
不要试图通过言语让孩子摆脱抑郁症,即便他们的情绪和担忧在你看来十分愚蠢和不理智。不必过于较真地对待他们的情绪,这样他们会理解到你在善意地告诉他们“事情没有那么坏”。承认他们正在经历的痛苦和悲伤,仅仅如此,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被支持。如果你的孩子声称自己没有什么不好,并且不解释这些抑郁行为的原因,你应该相信你的直觉。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考虑寻求值得信任的第三方的帮助:学校的咨询师、最喜欢的老师或者精神健康专家。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与人沟通。被抑郁症困扰的青少年有社交退缩的倾向,他们减少与朋友的联系,对于以往喜欢的活动也很少参加。但是孤立的状态只会让抑郁更加严重,所以尽你所能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连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