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城夜话 | 万里茶道 寻找被遗忘的历史

 人文武汉 2021-11-18

我是1997年开始关注中俄万里茶路的。那年夏天,我去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旅游,在晋商博物馆买了两本介绍晋商资料,才知道清末民初,“货行天下,汇通天下”的晋商做的最大买卖就是与俄罗斯的茶叶贸易,它的源头是江南茶区的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湖北的羊楼洞。

位居“九省通衢”的汉口就是这条万里茶路的最大的集散地,而被誉为东方茶叶港。于是我去寻访赤壁市的羊楼洞和新店古镇,看到那么多老街巷,码头驳岸和一座座老屋的断垣残壁,瓦砾,我明白这里隐藏着许多历史和故事。

天津路东正教堂

在汉口的俄租界完整地保存着领事馆,东正教堂,巡捕房,新泰洋行大厦,顺丰茶厂遗址,巴公房子,俄商李凡诺夫公馆,邦可俄国菜馆,我感觉到沙皇俄国与武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大多数武汉市民并不知道这段历史,它已经被厚厚的岁月的灰尘覆盖了。于是,我开始去研究这段被世人遗忘了大半个世纪的历史。17年来发表了关于万里茶路历史文化研究的16篇论文。

20148月我有幸成为武汉市“重走中俄万里茶路”采访团的成员,与一批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和媒体记者踏上迢迢征途。虽然,我随团只走了国内部分,从福建武夷山开始穿越大半个中国,行程5000余公里。一路风尘,大开眼界,十多年来,虽然我也沿着这条茶路踏访过不少节点,但是却没有这次这么深入地寻访茶路的遗址遗迹,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在武夷山的下梅村,赤石,星村我们找到有200多年历史的茶庄,了解到在咸丰年间,由于战火,武夷山的晋商经营的茶路中断,但是武夷山的红茶向南改走海路,从福州,广州出海输往欧美。在万里茶路的水运的起点---江西铅山的河口镇,我们找到信江边的老码头和陈旧的“九弄十三街”,感叹当年这里泊岸舟船帆樯林立的“买不尽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的盛况。

我们日行800公里,从江西铅山出发,在茫茫夜色中赶到湖南的安化,用两天时间探访这个被誉为“中国黑茶之乡”的胜地,在清澈的资江两岸分布着一个个茶香飘逸的古镇:黄沙坪、江南、小淹,酉州,东坪等。了解到早在明万历23年(1595年)安化黑茶被定为朝廷官茶,晋商早在明末清初已经来安化办茶,厘清了茶史界万里茶路源头究竟在哪里的纷争。

安化黑茶的历史遗址保存完整,茶马古道,资江及其支流上保存着9座风雨廊桥,其中由茶商捐建的永锡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化黑茶的花卷茶“千两茶”的传统制作工艺被列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化黑茶的后发酵工艺形成的奇特的“金花”是中国茶行业唯一列为国家二级机密的菌种:其产品“茯砖”因优质远销海外,深受消费者欢迎。

在茶圣陆羽的故乡天门岳口,在襄阳颓敝的陕山会馆,在没有留下一点遗存的曾经被誉为“南船北马”的老河口,在洛阳的黄河孟津渡口,我们留下遗憾和叹息。在晋城的太行山的天井关,我们找到当年驮茶毛驴行走的崎岖的山道“羊肠板”和古堡“碗子城”,以及贩茶人和牲口歇脚的连片大车店的车辋村,与太行人家交谈感受到淳朴的乡风。

穿越万里茶路,不仅只是寻访遗存遗址,同时,我们也结识了许许多多这些年来为保护茶路历史文化,孜孜不倦的民间文物保护群体与研究者;如在武夷山的下梅村的景泰茶行的邹家后人与山西榆次的常家庄园的常家后人,300年来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交往。在安安化的江南镇,原县政协主席伍安湘退休后创建了一座私人博物馆----安化黑茶博物馆,收藏着几千种关于安化黑茶的文物和资料,白发苍苍的伍老先生每天在此著书立学,兴致勃勃地接待海内外的客人。

我们非常缅怀不幸离世的白沙溪黑茶厂的创建人彭先泽先生,他以毕生的精力献给安化黑茶的理论研究和生产技术的探索。在襄阳我们认识了以李秀等发起的“拾穗者民间文化保护群体”,他们为保护襄阳的茶道遗存费了不少心血,还出版了专集。

今年70岁的山西祁县的范维令,退休前是农业局局长,退休后,他创办了县晋商研究所,致力于晋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出版了3本著作,在民间文物普查中发现手抄本的晋商从事茶叶经营贸易的珍本---《行商遗要》。在榆次的常家庄园,采访团与常家后人常士宣、常全忠恳谈,他们还创办了一份杂志《晋商文化研究》

汉口俄国领事馆

我们形成一个共识重走万里茶路,不仅只是复活这段被世人遗忘近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再现它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弘扬它的历史内涵所凝聚成的精神财富:它显现出来的,由于茶叶贸易,使中俄两国融入近代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实现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形成的当代价值。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解放大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