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与恶的距离 | 我们是好人,也是坏人

 一半时差 2021-11-18

             密

为了遇见你,我一直流浪

遇见书舍

           说               

                              时              的

不要轻易去挑战人性,它就像一个黑洞,把你吸进无底的深渊。

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底有多近?

不用丈量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是一个坏人。

-  枪声之后,留下的我们...  -

2014年5月21日台北,台湾东海大学二年级学生郑捷搭乘台北捷运板南线开往土城方向的列车,从龙山寺站驶往江子翠站时,持刀疯狂砍杀乘客,造成4死22伤。该案震惊全台,并一度造成民众恐慌,最后判罚死刑。

2016年3月28日,小名“小灯泡”的刘姓女童与妈妈当时正前往西湖捷运站,准备跟外祖父母会合。一名男子突然从后方靠近骑着儿童脚踏车的女童,随即拿出菜刀砍向女童颈部,女童当场死亡。

嫌犯有精神病患记录,曾被送到精神病院。最后法院的判决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判决中认为王景玉有精神疾病,依据「国际人权两公约」免死,判无期徒刑。

台湾民众对此反应十分强烈,不但要求处以死刑,甚至呼吁立法要求家属连坐处罚。然而,受害人小灯泡的母亲,却做出令人费解的举动。她表示不支持死刑立场,认为执行死刑之前应该先做完该做的功课。而这个功课便是:“这样的随机杀人事件,凶嫌基本上在当时是没有理智的,这不是靠立什么法、怎么做处置,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她希望从根本、从家庭、从教育,“让这样子的人消失在社会上”。

小灯泡母亲的言论让整个社会陷入了思考,如果用死刑作为一个案件的结局,是否表示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再次发生?答案显然是不会。

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以上述的两个案件为原型,从被害人家属,凶手及其家属,辩护律师,新闻媒体,普通民众等多角度去展现社会的冷漠与人性的丑恶。剧情紧凑,故事真实,台词深刻,演技到位,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血淋淋的世界。光是这样的题材,我毫不犹豫给高分。

解决伤害的最好方法是善后和预防

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个二十年去养一个杀人犯

李晓明的原型就是郑捷,在剧中,李晓明在电影院开枪随机射杀,导致9死21伤的悲剧,这是一件无差别杀人案件,自从被捕后,李晓明没有替自己的行为辩论,也没有说他为什么杀人。到最后执行死刑时,都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杀人。

李晓明的一家因此陷入了无限的痛苦之中,媒体的追问,民众的愤怒,致使他们无法去面对这个社会,纵使他们心里有着深深的愧疚,但也不知道自己教养孩子的方式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孩子变成杀人犯,就是父母家庭的问题吗?

民众敲打着键盘,给家属“定罪”,他们背负着“罪名”活着。李大芝在得知哥哥判死刑后,忍着情绪坚持报道新闻。当她的身份被曝光后,情绪几乎崩溃的她,在上司也是受害者家属面前喊道:你们杀的人,不比我哥少。这位曾对新闻报道有着理想追求的年轻人,还没有踏出第一步,便尝试到了新闻现实的可怕。媒体间收视率的竞争,关注点的热度,新闻的价值驱使一切变得功利。柴静的《看见》里说过,记者提供的是事实,不是情绪。可是利益的驱使往往会使新闻偏离客观事实,事件或许是冰冷的,但有时候却崩溃在事件之外的利益之争。

我们的社会安全网,我们的教育体制,永远控制不了那些加害者。

不要放弃。一个案件的结束,并不是判判刑就没了

电视剧一开始王赦就被狠狠地泼了屎。他是一名律师,因为帮李晓明和陈昌两人辩护,他也被大多数人定义为恶人,千夫所指。也许很多人都在想,一个杀人犯,杀人已经是事实,反正最后也会判死刑,还要不停地为其辩护,那不是多此一举吗?王赦在李晓明被枪决后说,他真的该死,他杀了人就应该死,但不代表要民主法治跟着一起陪葬,不然为什么要花两年的时候去开庭啊,调查啊,什么的,我们抓到他的时候就应该每个人捅他一刀把他捅死就好了啊。

还是那个观点,一个罪犯,会得到法律的相应的制裁,这是他的结果,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开始。如果在源头就把恶的意念“杀死”,那么类似的事件才会减少。杀人犯也是人,有血有肉,让他死是可以泄愤,解恨,那如果这样的人不断出现呢,请问你也要用这种方式“杀”死他们吗?如此的循坏,这个世界不会变得更好。而你在无形中也做了刽子手。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奥地利法学家埃里希曾说:“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

社会是人与人形成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创造了一切,也可以摧毁一切。制度,规则可以确保一切有序地进行,但没有绝对。任何生命都具有意识,意识能产生动机,这些动机或好,或坏是可以判断的,而动机的产生与生存环境息息相关。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循环的圈子,但并不是封闭的,一旦逃出这个圈子就打破了理想的规则,而这个我们是不能忽视的。就如剧中被害人刘天彦父亲刘昭国所说:找到真相,找到动机,才不会有下一个受害者。同理,找出原因,找出动机,才能使社会圈子安全地运行。

-  这是一个众生皆有病的社会  -

宋乔安的病在她丢掉了初心,忽略了家庭。

刘昭国的病在他看懂一切,可没有办法去解决,欠缺实际行动。

王赦的病在想把一切理想化。既想做好自己的律师工作,又想让家庭能幸福美满。

美媚的病在太想当一个完美太太,把事情隐瞒在心理。

宋乔平和林一骏的病在于缺乏沟通,过于坚持己见。

应思悦的病在认为一切自己都能扛,故作坚强。

李大芝的病在害怕错误,对自己过分苛责。

......

而我们的病在“攻击”他们的病。

事实上,他们的病也是我们的病。

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标准答案吗?

原来我们与恶是零距离的,在这些“病”的面前,我们都是一个坏人。

电视剧会有结局的一天,伤害从来没有停止脚步......

撕开社会的丑恶一面,其实不是一件“丧”事,有了伤疤,善于寻找药物治疗,这样社会才会变得更好。我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也是一个有关系的群体,当在键盘敲出文字或者准备开口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要学会遏制心中的“魔鬼”。我们做不了完美的好人,那么至少学会留住善良和良知,好吗?

观看推荐

我们与恶的距离

台剧 10集

主演:贾静雯 温升豪 吴慷仁 曾沛慈等

编剧:吕蒔媛

导演:林君阳

 · end · 

配图 剧照

扫一扫二维码

你就能拥有我

遇见书舍

无论何时 都在等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