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的故乡 | 中国文学的过去属于故乡,中国文学的未来依然在故乡

 一半时差 2021-11-18

             密

为了遇见你,我一直流浪


遇见书舍


 说               

                              时              的

中国文学的过去属于故乡

中国文学的未来依然在故乡

我对“故乡”既喜欢又害怕,我害怕它日渐衰老沧桑,我害怕它无人知晓,我害怕它终将离我远去。

“故乡”是一个饱含情感的词语,我不轻易将它填满,可它总是不经意在我心头沉甸甸地挂着。我知道这一辈子,注定要背井离乡。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记录了六位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与故乡的情感,自然朴素的他们从大城市走回旧城乡,回忆了当年追寻文学梦的种种,回归文学最初的模样。跟随着他们,走过中国大地,到商州乡村,到嘉绒西藏,到冰雪北极村,到苏北水乡,到河南延津,到东北高密。这些地方如此地平凡,一点也不高贵,以前如是,现在也是。在这些作家的笔下,他们变得立体和鲜活,我喜欢这样的安静,喜欢这样的诉说。

#

贾平凹

#故乡就是以父母在而存在的,父母不在了,那个故乡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字面上的一个故乡。父母存在就是故乡的存在。

贾平凹在写给母亲的一篇文章里写道: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人是很奇妙的,我们不断在寻找去处,又舍不得归途;我们害怕死亡,却学不会从容地活着。现在的人有多少个懂得“母亲”这个词语的意义,在母亲节发了朋友圈算是吗?在母亲节举家到外吃个饭拍照算是吗?这应该是你在日子之下的形式,不能算是意义。母亲将我们生下来,就注定,我们这辈子都要对她亏欠。

贾平凹的文学作品始于他的家乡商洛棣花古镇,这里曾经是“北通秦晋,南连吴楚”的商於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春秋、盛唐、宋金、当代等多种文化形态在此交织和融合,他的《秦腔》原型实景地就是此地方。目前,贾平凹已出版作品超二十部,除了诺贝尔奖外几乎横扫国内外各大奖项,有人称他是当代文坛的文学“鬼才”,具有叛逆性和创造精神,是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中国作家。

纪录片里他站在丹江边上,激流就在他身旁,犹如岁月流过,他依然保留着文学的赤子之心,感受着这片故土的温度。

#

阿来

#故乡是自己的一个影子,我不能美化它,也不能丑化它,得真实地记录它。

阿来的故乡在四川阿坝,这是他少年时期极力逃离的地方,在纪录片里,他一直拿着相机,随时随地拍摄植物花卉。如果他不是一个作家,应该是一个植物摄影师,他自豪地说认识几百种植物,并自学了植物学的课程。

阿来的随性跟这个地方一样,充满着未知。就如他说在写《尘埃落定》时并没有构思过,想起一个很好的场景,想起一句话很好的话,就作为了小说的开头,然后往下写了。小说就是一个探索各种可能性的过程,小说中的人物,存在着各种可能性。但是在现实生活在,人只能做一个选择。

阿来对小说创造的可能性一说,与我产生了共鸣。我也是一个书写随性的人,尽管我在生活中会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构思,但在创作的时候,我更喜欢自然地跟着人物走,但如阿来所说在现实中,只能一个选择,这样使得喜欢看头看尾的乙方不会理解你,他们会认为枯燥无味。基于这种感受,我在阅读作品的时候,都是带着宽容之心的,我觉得这才是阅读的正确方式,我们不需要质问人物为什么这样,我们应该感受和思考他们传递出来的状态,这就足够了!

#

迟子建

#当我童年在故乡北极村生活的时候,我认定世界就北极村那么大,当我成年以后,到过许多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更绚丽的风景之后,我回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

北极村是中国最北的城镇,这里有“神州北极”和“不夜城”的美誉,也是全国唯一观赏北极光和极昼极夜的最佳观测点。作为是中国几乎最南方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未见过大雪,对这个极北的地方更是所知甚少。托迟子建作家的福,我认识了这里。

迟子建在童年的小房子里回忆起和姥姥一起生活的往事,在街道中观看卖烤番薯的人与路人下棋,去最北的邮局寄明信片,以及感受冰钓,在林海雪原中,辨认动物的足迹。北极村是她文学生涯的起点,她说起了《逝川》《北极村童话》的创作往事。在这个极寒的天地里,并未冻住一颗对文学炙热的心,面对人生的生死离别,她是如此地从容,说着“我终于接近了我最理想的生活”这样的言语。

#

刘震云

#大家说我的作品是现实魔幻主义,其实我真的不想把现实魔幻。仅仅因为我作品里的人物,就生活在这样真实而魔幻的世界里,当这些人的心事无处诉说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倾听者坐在了他们身边。

可能大家对刘震云的认识始于冯小刚导演的作品,电影《手机》《我叫刘跃进》《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一句顶一万句》(刘雨霖导演)都是刘震云编剧的。

刘震云回到了他的文学故乡河南延津老庄,又带我们去到了纽约时代广场。从老庄角度出发去看世界和从这个世界看老庄,是不一样的。刘震云让这个的人物走向了世界的舞台,通过影像使之更具体化。

他的《一地鸡毛》曾被人批评是流水账,后来又有人说他的作品是魔幻现实主义。读者,观众对作品的解读是千变万化的,批评对于一个作者来说,也是一种常态。赏析或许是最劳而无功的情感付出。

#

莫言

#作家的故乡,而不仅仅指的是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的童年,甚至青年的地方,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

2012年10月11日,莫言在瑞典文学院从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此殊荣的作家。莫言用讥讽和嘲弄的手法向历史及其谎言、向政治虚伪和被剥夺后的贫瘠发起攻击。他用戏弄和不加掩饰的快感,揭露了人类生活的最黑暗方面,在不经意间找到了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形象。

莫言走向了世界文坛最高的领奖台,也意味着他要被更多人评价,有媒体批判他把国人的丑陋展示给外国人,以换取国际获奖。诚然我们无法阻止一个人对此事件的评论,但同样我们拥有权利去反驳这样的言论。

文学应是自由的,不存在故意把丑陋展示一说,文学可以是写实,也可以是虚构,但它最后还是植根于现实。我认为文学的任何形式的书写都应该是允许的,不存在讨好之说。相反,我们需要更多的现实丑陋去认清自己,沉浸在虚构的美好中比丑陋更为可悲!

中国部分媒体把生活报道得支离破碎,失去了真实,失去了客观,为讨好自己的钱包,这是我对它的批判!

#

毕飞宇

#我没有乡愁,没有故乡,甚至没有姓氏,我天生是个小说家。

纪录片里,毕飞宇是第四个出场的,然而我私心将它放在文章最后去介绍,因为他令我眼前一亮,他的自信与其他作家不一样——他具有一股酷劲!

江苏杨家庄是毕飞宇出生的地方,但是他的祖辈并不是世代在这里,也不是原本就姓毕,所以他说:我没有故乡。他撑起一支竹篙,划着小船驶过故乡的河流,眼神坚定地望着远方,这里有他《青衣》《玉米》《推拿》等人物的模型。

毕飞宇在村巷走着,寻找着模糊的记忆,他东张西望,突然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啊”地一声背对着镜头,这个画面静止了长达1分40秒之久,毕飞宇转过头,眼眶发红说:“就是这儿”,他起步寻找看见了四个生锈的大字“杨家小学”,这就是他出生的地方。

毕飞宇说好奇心是驱使他写作的动力,即使他现在已经年过五十,但在虚构的世界里,他永远年轻。他的创作过程很任性,为了给《玉秀》一个活着的理由,他花费了四个月去写,认为人物不应该这样,就任性地删掉写好的八万字。

他说书写目的很明确,就是为WTO而写的,他要告诉大家当我们闭关封锁的时候,当我们一定不让自己自由的时候,我们是如何愚昧的。


那个时代的作家生活在贫穷的中国,然而他们的精神向往是如此地富裕。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学是流动的,是真诚的,是清晰可见的。他们用一支笔,一字一页地将故乡的人,风土人情写了下来,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感受到了真实的中国。他们不谈丰功伟绩,不谈灿烂烟火,那一个个残缺的人生如此鲜明,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啊——勇敢的真实!

从前,贩夫走卒,都会读书,

如今,大人小孩,都玩手机,

时代变了,我们也变了,

可是,我们忘了,无论怎么变,

我们依然需要文学,

我们需要一颗诚实的心,

需要一颗宽容的心,

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也让世界看看现在的我们。

纪录片结束后,我感慨着自己的肤浅,或许,我该认真地写写自己的故乡,认真地将这个时代写下来,留给未来的自己!

推荐/《文学的故乡》

央视纪录片

                 

· end · 

图丨网络

行走尘世,来来往往

我的一生借你一程

时刻都在  等你来做客

你点一个“在看”/“赞”,像对我说悄悄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