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给海风吹瘦了的 ——晚安!刹那/周梦蝶 孤独 以物 以我 庄生晓梦迷蝴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出自《庄子·齐物论》的庄周梦蝶典故传颂近两千年,如果说“逍遥游”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佳向导,那么“万物齐一”就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归宿。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如果当年是道家成为了主流思想,那么我们现在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会不会少了男尊女卑的束缚,会不会不再害怕君王之上的言语,会不会将追求自由变成常态......道在万物,万物平等,庄子之道的认知,依然任重而道远。 昨夜,我又梦见我 赤裸裸地趺坐在负雪的山峰上 化城,出自佛教经典《法华经》,这是幻化而来的城池,像是海市蜃楼般;再来人,大概意思是重回人间。陈传兴的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其一《化城再来人》,以诗人周梦蝶一天的日常去捕捉他一生的风景,在命运与诗歌,修行与写作,孤独与追求之中,展现了一个孤独诗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凡尘脱俗。 过去伫足不去,未来不来 我是「现在」的臣仆 也是帝皇 1959年,周梦蝶第一部诗集《孤独国》出版,之后便有了“孤独国主”的雅号。人们大概认为他的孤独是在台北武昌街的一角,摆摊卖诗集;或是每日静坐在街头礼佛习禅,像是一名老僧;或是只身一人在异乡过完下半生。这只是我们看到并且认为的孤独而已。之前在写余秀华的时候,曾说诗人往往需要把自己塞进黑暗里,才能看到黑暗中涌出来的色彩。这样的孤独是流动的,也是私密的,我们在里面的收获也是。不过在碰到周梦蝶与他的诗歌之后,这样的认为被打破,他的孤独是呈现在光明之处的,纯粹,真实,可触碰!你不需要揣测他失去了什么。而事实上,这是周梦蝶先生诗歌的顿悟之道,如庄周一样,物我合一,是时间的臣仆,也是帝皇。 在纪录片里“初见”周梦蝶先生,他单薄瘦弱的身体,穿起一身藏青色的长褂,然后穿梭在市区,开始一天的日常。如他读着的诗一样:“我选择,早睡,早起,早出,早归。我选择,冷粥、破砚、晴窗。”镜头穿过人群,看到他熟练地走上捷运,找座位坐下,然后头斜望窗外,他的安静与城市的喧嚣融在一起,安静是他的生活方式,一生如此。有传闻,他生病的时候,马英九有去探望过,他也是沉默应对,就像这部纪录片拍摄前,制片团队前后努力了8个月才最终说服他同意拍摄,当时,他90岁。 。 。 分享/周梦蝶《行到水穷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