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次想起第一次鸦片战争,大英帝国进行了工业革命,纺织品为其产物销往全世界,为了把东西卖到中国,打开中国大门,借口鸦片战争,开放通商口岸,割让中国领土。 英国这么一个小的国家,为何能够生产出如此多的纺织品,可以供全世界消费,生产效率如此之高,生产规模如此之大,让我印象深刻又十分困惑。工业化的能力有这么大? 新中国成立的40年内,中国的人口由4亿上升到10亿,而中国之前的人口总额一直维持在4亿以内,进入了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在粮食没有显著提高时,人口进入了土地所能承载的上限。但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口大幅度的增加,有很多原因,比如和平时期,比如鼓励生育,比如医疗卫生条件提升,但归根是粮食的增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前一段时间读了两篇文章,介绍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原创:苦难的行军(上),以及原创:苦难的行军(下),里面介绍了工业化的副产品:化肥。我记得小时候,爷爷还经常早起去“拾粪”,当成宝贝似的放在门口的粪堆上,这是庄稼的口粮。如果现在一亩地需要肥料30公斤,那么需要同等养分的大粪2吨,没有工业化之前,想要获得如次多的养分,天方夜谭。化肥的充分使用,是粮食增产的根本保障。 ——我的父亲就讲过,他小时候在外面玩耍如果拉了大便是要用树叶包着拿回家的。 下面是一些数据: 历年化肥产量 历年粮食产量
前一段时间,一篇文章很火:
海鲜农场: 里面介绍了中国的海鲜农场”,在中国每年消费的6500万吨海鲜里,只有1500万吨是捕捞的,其余5000万吨都来自水产养殖农场。而日本90%的海鲜都来自捕捞。多亏了海鲜养殖,普通中国百姓可以买到便宜的海鲜,日常三餐可以吃得起海鲜。 这种养殖方法,就是典型工业化的养殖方法,效率高,规模大。 蔬菜水果大棚: 大棚里,不管什么季节都能做到蔬菜水果一年多熟。这意味着蔬菜水果产量比传统农田高出几倍。比方说,大棚里种莴笋,从播种到收割需要52天,这样一年可以种七轮,效率高了七倍。 这种种植方式,也是工业化的种植方法。环境可控制,产量很高。 动物养殖中,规模化养殖,效率高,已经成为共识,养猪场,养鸡场,很像工业化生产的流程。 植物种植中,规模化,机械化也是必然趋势,我国要想继续保证粮食安全,工业化道路是唯一选择:工业化种植。 工具的重要性因为规模的效应大大加大,因此转基因和基因编辑必然实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