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 | 第一次筛选

 育种数据分析 2021-11-18

1. 均值回归

前几天刷知乎时,看到了北大教授吐槽自己女儿学渣的新闻,从“逆天改命到学会认命”,这种现象叫“均值回归”。

统计学上有个概念,叫“均值回归”。19世纪的英国科学家高尔顿对1078对夫妇及后代的身高进行研究后发现:父母是高个子,孩子的身高也许高于平均身高,但不见得高于自己的父母;到一定程度后,后代的身高会往平均身高“回归”。

《女士品茶》中的文字:

高尔顿用这种方法,发现了他称之为“向平均回归”(regression to the mean)的现象,这表现为:非常高的父亲,其儿子往往要比父亲矮一些;而非常矮的父亲,其儿子往往要比父亲高一些。似乎是某种神秘的力量,使得人类的身高从高矮两极移向所有人的平均值。不只是人类身高存在着向平均数回归的现象,几乎所有的科学观察都着了魔似的向平均值回归。在第5章到第7章,我们将看到,费歇尔如何能够将高尔顿向平均值回归的思想纳入统计模型,而这种模型现在支配着经济学、医学研究和工程学的很多内容。

像智商这东西,也是随机正态分布的,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经济水平,不同的一线二线城市,群体的均值也许有些许差异,但是人口基数更重要。

比如:

比如:

育种讲究均值和方差,一线城市平均值可能高,出现天才的概率也比二线城市大(因为平均值高,方差一致,所以智商高于130的(天才)概率也高)。但是挡不住二线城市总体(总人口)大呀。

「上代码:」

library(cowplot)
library(ggplot2)

d1 = data.frame(y = rnorm(50,mean = 105,sd = 10))
head(d1)

d2 = data.frame(y = rnorm(500,mean = 100, sd = 10))
head(d2)

p1 = ggplot(data = d1,aes(x = 1:dim(d1)[1],y = y)) + geom_point() + ylim(50,155)

p2 = ggplot(data = d2,aes(x = 1:dim(d2)[1],y = y)) + geom_jitter() + ylim(50,155)

plot_grid(p1,p2)




「代码解释:」

生成两个数据:

d1: 一线城市智商分布,平均值为105,标准差为10,个数为50 d2:二线城市智商分布,平均值为100,标准差为10,个数为500

由图中可以看出,左边的图均值为105,但是智商大于125的有1个,大于130的没有。右边均值为100,但是智商大于125的有3个,大于130的有1个。

「这说明:样本足够多,才会有各种可能!」

2. 阶级滑落

中国的阶级焦虑,恰恰来自这些一代进入大城市打拼的人才。因为,他们的后代,很大概率上遭遇了均值回归,很难再像他们那样优秀了。中心城市的二代,智商能力远远低于一代进城的先辈的概率非常高,然后就发生了阶级滑落。

所谓精英,是指智商高于平均值很多的人,其为人父母,人中龙凤。但是孩子的智商大体趋向整体平均值,即孩子的智商要小于父母的平均值,有这个趋势,“均值回归,是统计学!”

3. 高考,筛选

一线城市,二线城市,都是从足够的大基数人口中筛选出来的,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更多的是筛选出来的。

什么是人才,不只是智商,还包括强大的意志力与自驱力,勃勃野心,有完成牛逼事业的强烈渴望。

由于,智商这个性状,遗传力较低,更偏向于随机分布,所以高效筛选出相关的人才建设人民共和国,至关重要。那么怎么筛选?高考!!!

无数有钱的家庭用重金、用教授级别的老师一对一、用最顶尖资源将他们的小孩武装到牙齿,但依然可能过不了高考这一关。因为人才是筛选出来的。

而无数家徒四壁的低保家庭,一不小心飞出一只金凤凰,丝毫不影响他们踏入社会后以一己之力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

4. 河南的选择压

2021年,河南高考人数125万,同样的录取人数,河南考生面临的选择压……

5. 理想的成绩

希望参加考试的考生,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进入大学,开始自己的黄金岁月。

认清现实,然后热爱生活!

6. 本文总结

从统计学中的均值回归概念,解释了为何高智商父母的孩子大概率低于父母平均值,然后从遗传力偏低的原因导致国家更看中的是筛选,然后才是培养。高考就是那个筛选!

其中我又用R语言模拟了两个群体,演示了虽然一线城市智商平均值更高,但是挡不住二线城市大量的人口基数。

一线城市,低生育率,孩子智商均值回归,然后阶级滑落。二线+城市,人口基数大,筛选,进军一线城市。

然后国家,放开三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