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看见

 听风8uzu6ykfns 2021-11-18

      有段时间一直被负面情绪所打败,每天醒来迎接我的不是“新的一天开始了,我要动力满满”的乐观感,而是身边有好几个家人存在却无人诉说的孤独感。那种想被人理解的感觉太强烈,以至于我一度认为:现在的状态不是我想要的,现在的生活不值得。

     以前从未有过这样的失落感与孤独感,并且在我尝试与对象沟通无果后,“离婚”这两个字立刻从脑海里蹦出来。我承认,这是一种行为与言语上的冲动;其实我知道,自己并不想就此结束婚姻状态,因为这种负面情绪大多是来源于原生家庭的不和睦,孩子的来临将带来的难题而产生的焦虑,以及暂时需要“被看见”,而大家只关注前不久降临世间的小宝宝,却忽略了产妇临产前后的心理构建。尽管乐观如我,可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掉进了“抑郁症”的漩涡。还好,当自己状态不对时,我会努力调整自己:真正精神独立的人不需要“懂”,而是可以给予“不懂”理解。何况孤独本就是人生常态,只有接受孤独的人才是强大的,有爱的,能尊重他人的。眼前的困境是暂时的,更何况自己有能把生活过好的力量……

     但不得不说,没有人能一直都保持乐观的情绪,又或许人生来就有这种被看见的需求,而被看见又何尝只是出现在婚姻里呢?友情、亲情亦如是。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已经许久不联系的高中好友。在高三,我与她曾形影不离了将近一年。她性情坦率,善于分享,常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说与我听;而我那时愿意做个倾听者,多鼓励她。两人对待彼此都是极真诚的。

       高三那年,我们一起夜跑,一起学习,一起吐槽,一起玩耍。但这一切,都随着高中毕业后两人产生的距离而愈来愈远了。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已经失去了一段纯真的友谊,是当时的我没看见她的落寞与失望,当时的我更多的是选择拥有一个人的世界。这种友谊里的不被看见,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你不重视她,因为她曾把你作为她最要好的朋友。当时的难过是真的,后来的释然也是真的——曾经拥有的美好已让人难忘过,就够了;失去是常态啊!

       实际上,面对与我们有着血缘连接的家人,这种需求来得更加强烈;而现实生活中,这种不被看见、不被理解的居多。就在昨天,在出租车上,我听到司机与其朋友的对话。

     “她学个吉他或者钢琴多好,非要学个笙。”

     “她感兴趣的就是笙,当然想学喽。”

     “我想给她买个吉他,到时候你教教她。”

     “她要是感兴趣,我这边就没问题。就怕她不感兴趣。”

     “我可以强迫她学。学不学,还不是我说的算。”

      ……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不被看见的例子。假如这位司机尊重并试图理解他的孩子,他能看见孩子的需求,我想他就不会有如此言语。

     话又说回来,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生活在湖北这重男轻女比较严重的地方,我在之前就因此与家人产生过巨大的矛盾。他们认为,生男孩就是传宗接代,你一个女孩子,我能供你读书读到大学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现在还给房子你,在当地更是很少的了。而我却不信那个邪,凭什么生女孩就是为了家里男孩做贡献?凭什么女人就得不到家里应该属于她的一份尊重?凭什么最后赡养父母的多是女儿?凭什么父母十次打电话,有九次是因为儿子的事?为此,我差点离家出走。并不是说,赡养父母不是女儿的义务与责任,而是这地方甚至全国很多地方,重男轻女的厉害——这实际上,不就是不尊重女性的权利吗?因此,当我怀孕时,我期望ta是男孩,不是因为我喜欢男孩,而是自己身为女孩而遭受了太多来自家庭的委屈,并且看到身为女性的宝妈会在生子后受到社会的不公平待遇。

      这种现象虽然是中国遗留下来的传统思想,尤其是在上一辈人身上印得深刻,但我同时也看到希望:越来越多家庭开始生一胎,无论这一胎是儿是女;越来越多九零后开始摒弃这种传统思想,对女儿倍加呵护。所以说,这种“不被看见”不是源于一个家庭,而是源于传统。作为女性,要想被看见,你可以选择抗争。尽管抗争后,我依然痛苦,但这种痛苦却比之前轻得多;因为现在的我已把重心放在小家庭上。

      话扯远了,再回到原来的话题上。但有点不得不承认的是,当我们在亲密关系里感到痛苦的时刻,便是自己不被看见或者没有看见对方的时刻;可是,我们从未想过去结束这段关系,或者说结束不了,这也是血缘带来的稳定感。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点:假如结婚的双方把彼此看成亲密的家人,而不是权衡利弊、随时可分离的对象,那么,如今的离婚率是不是可以立马降下来?(这种想法太理想化,确实有点脱离现实了😂)。由此,我也极大地转变了心态:哪怕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家人,双方都有看不到彼此的时刻,但彼此也能包容;那么在婚姻里,如果理解不了对方,那就选择尊重吧!要求对方理解自己时,也别忘了去理解对方。很多人说对方不理解自己,但如果他们做到了理解对方,应该会知道对方为何不理解自己,是习惯,性格,三观还是其它的。例如那些说对方不理解自己为何为电影哭泣的人,你理解对方了吗?也许不过是希望对方单方面理解自己而已。

       有的人可能也很少被真正看见过,也没有被自己看见,所以我们不能单单指望对方在关系里看见我、站在我这边。你的心决定你看到的:所谓对象,大概就是在初见时看到了对方身上的闪光点;只是在时间的力量中,你是不是还愿意像初见时去试着读懂对方。如果不能完全理解,那就尝试着去接纳吧!

       不再执着于“被看见”,不再找一面镜子在别人身上实现你的期待,那时候的你才算是精神独立的人。

       以此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