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丑泛滥背后的隐忧与反思

 xianfengdui111 2021-11-18

作者:韩伟 李菲

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的体验作出判断:一朵美的花,一处美的风景,一栋美的建筑,一首美的音乐……然而如果进一步追问,我们所说的美到底是什么,是事物的物质构成,形式的显现,抑或其他?恐怕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美》中说:“如果你问一个雄癞蛤蟆:美是什么?它会回答说,美就是它的雌癫蛤蟆,两只大圆眼睛从小脑袋里突出来,颈项宽大而平滑,黄肚皮,褐色脊背。”如果有人拿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来交换雌癞蛤蟆,雄癞蛤蟆先生一定悲痛欲绝,一百二十个不愿意。

所以,美不等于美的事物,前者是后者得以成立的根源,这一点柏拉图早就有所阐述。美本身是永恒的,但美的事物却因判断标尺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战国策》和《墨子》中都载有“楚王好细腰”的故事。楚灵王喜欢细腰,群臣投其所好,不惜扎紧腰带,饿得头昏眼花,弱不禁风,不扶墙都站不起来。流风所及,举国上下皆以瘦为美。可到了唐代,丰腴之美成了主流,这只要看看博物馆里的那些唐代陶俑便可见一斑。苏轼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写道:“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虽然谈的是书法,其实也适用于一切审美判断。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人群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审美并非是单纯的个体的喜好,而是带有鲜明的时代属性和文化属性。也正因为如此,审美就不只是个体的事情,而关乎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前进方向,引导大众树立向上向善的审美追求本就是社会治理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不断融入,网络已不单纯是一种工具或是一种场景,而是成为了一种生存方式。每个人都在互联网大潮的裹挟下身不由己地向前迈进。互联网时代,改变的不只是生活方式,也包括社会文化的创造。人们常说,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创作者,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时代的主角。技术的革命,创造了更多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比如类似李佳琦这样的神话。但技术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的造神效应深深地刺激着每一个人的细胞,让人忍不住跃跃欲试,人人都想成为这个时代的神话。随着抖音、火山、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崛起,无数人的血液随之沸腾,于是,在一种全民狂欢的氛围下,社会文化的样态已经悄然改变。只不过这种改变并不都是正向的,而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特别是“审丑”现象的泛滥,更值得关注和反思。

“审丑”现象不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不过,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网络放大效应加速了“审丑”现象的泛滥。当年的木子美、芙蓉姐姐、凤姐等,多少还有些尺度可言,到了今天的窃格瓦拉、小月月、“迷人的郭老师”、劳动公园群魔乱舞这一批新生代“大神”,可以说把“审丑”这条路 “发扬光大”到了极致,一再地突破各种底线,不雷死人决不罢休。铁锅炖自己、吃灯泡、泡脚拉面……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从庸俗到低俗,再到恶俗,完全以自由落体的速度一路向下。

如果仅是作践自己也就算了,更有甚至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戏耍。书法、京剧、武术、文学、影视,都没能逃脱恶搞的糟蹋,到处能看到以丑为美、以假为真的浅薄庸俗。“耗子尾汁”马保国,所谓“射墨体”“杀猪体”“神龙摆尾体”书法大师,穿着比基尼的京剧表演,所有这一切,无不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侵犯与亵渎。不可思议的是,这些自我矮化的精神侏儒症患者居然都有着自己的亚文化圈子和忠实粉丝,甚至时不时地还会来一次跨圈联动。无数的人,当然也包括众多的年轻人每天就沉浸在这些低俗浅薄丑陋的娱乐中,自甘沉沦而不自知。正像有人说的那样,你以为他们是傻子,其实他们是一面镜子。

这些追腐逐臭的“审丑”现象之所以泛滥,并一再突破底线,对制造者来说,无非就是追名逐利,互联网时代流量即金钱的法则让很多人一夜爆红、一夜暴富,而这又反过来刺激了更多人的神经。而平台资本为了利益的最大化,也乐于推波助澜。于是便催生了这样一种让人无语的“负文化景观”。不怕丑的表演者与不嫌丑的观赏者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不断地自嗨、互嗨,表面看起来无关国计民生,似乎人畜无害,其实则不然。

个体总是与社会紧密关联在一起,个体的社会生活实践汇聚一起就构成了完整的社会生活;而社会文化的创造、积淀和流传也必然要体现在个体的活动之中。马克思指出,文化是人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将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是自然人化和人自然化的过程中的产物,是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是人成长的社会语境。文化一旦创生,便有了某种自主性,反过来成为一种塑造力量,影响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个体的成长,最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培育什么样的人。

“审丑”现象的泛滥,给这个社会所提供的只有平庸和丑陋,制造的是一种变态的低级趣味,对社会文化毫无正向贡献可言,反而会逐渐消解、腐蚀主流价值观,产生一种反向的拖扯作用,拉低整个社会文化的高度。而沉浸其中者,在满足猎奇、窥视欲望的同时,自己也成了“审丑”的共谋。汉代刘向《说苑·杂言》中引用孔子的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些无聊低俗的内容借助互联网的东风不断扩大势力范围,如洪水猛兽般席卷城市和乡村的各个角落,而沉浸其中的大众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基本的判断力,美丑不分、荣辱不清、是非不明,最终沉入无法自拔的泥潭。不恶搞,不痛快;不娱乐,不生活——把“娱乐至死”当成人生的座右铭,看似在消费娱乐,其实,反而被娱乐所消遣而不自知。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的那样:“'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在于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物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在于人们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培养成无知无畏又不自知的社会群体。”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软实力,当今世界,风云激荡,如果我们不能坚守正确的文化前进方向,丧失了正确的审美判断,那么我们最终剩下的,只有庸俗、丑陋、浮躁,而最终失掉的,将是我们在世界立足的根基。

(作者韩伟系辽宁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博士生,李菲系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