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 ASLA学生奖作品:印度之光瓦拉纳西的“圣水”新生(万字长文预警!)

 LAC_STUDIO 2021-11-18

景观圈奥斯卡——2021ASLA奖项在10月已公布,中国获奖项目再次刷新纪录。多所国内高校的团队在竞赛中斩获佳绩。本次公开课我们邀请到了三位来自苏州大学的2021ASLA学生奖获奖者,分别分享了他们的获奖作品及竞赛经验。

错过直播的小伙伴们别担心,小编特地为大家带来了完整分享会讲解,同时附上了公开课录屏。今天就带领大家回顾一下ASLA竞赛分享会的第一讲,由叶怀泽学长为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圣水”新生


分享会录屏

▲小鹅通观看链接:
https://appxet1vu9i3583.h5./v1/course/video/v_616e41b7e4b0a2977fe01110?from_multi_course=1&pro_id=p_6167f002e4b01fea4dcc9d37&type=2

主讲人




项目介绍

「 项目背景 」

《圣水新生》项目选址位于被誉为“印度之光”瓦拉纳西,这里是印度传统文化与宏伟公共空间融合的典范。然而在日益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土地的过度压力导致社区空间的缩小以及传统城市遗产的逐渐消失,不仅人造社区的空间减少了,而且传统水景观也受到了持续的威胁。作为瓦拉纳西清洁水的重要来源,恒河、溪流、池塘和水并不仅是公共领域的一部分,也是当地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复杂多元的瓦拉纳西城市系统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设计策略已亟不可待。


其实我们选择竞赛方向的时候经过了几轮头脑风暴,之前有考虑过澳大利亚山火,还有非洲蝗灾。可以看到今年和往年都有同学做了这两个主题并最终获得了奖项。我们最终敲定瓦拉纳西作为项目选址其实是一个机缘巧合。当时我们看到了一篇关于瓦拉纳西用水和取水的推文,其中传统的取水形式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有几种比较独特的取水类型,这个在图面中有反映出来。一些如水池般、方形的、阶梯式的水井非常宏伟壮观,加上印度文化的较强冲击力,比如当地人喝恒河水、在恒河沐浴,这可能对我们来说都是意想不到的点,但对于当地的宗教文化而言,这里是他们朝圣的地方,意义非常重大。

然而当地的城区用水取水面临着很强烈的、突出的问题。所以我们想如何通过在这样一个场地利用景观的方式,恢复它的清洁水饮用以及城市宏伟的宗教文化地位,为此地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

从这张图可以看到,我们做了一些渲染氛围场景感的图片。左半边提供了一些场地背景的数据,主要是介绍场地水质的资源越来越少,但是随着人口上升,水的需求却越来越高。再加上雨旱季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它雨季时水量特别多,甚至可能造成洪泛,但是旱季时却降水非常的少,反而会导致干旱。

所以对他们而言,城市水资源调配储蓄挑战严峻,同时还伴随着很严重的水污染问题。这里也有体现出来一些由于宗教文化产生的现象,比如烧尸的活动,还有生活污水随地排放和集体沐浴,这些都是造成污染的原因。

「 现状问题 」


现状问题是在前面整个背景介绍的基础上,针对它的几种取水形式我们进行的一个深入剖切。主要是利用这种小模块化的、能体现出场景感的表现形式去示意其空间形态,我们一共罗列了5种形式,并和后面的设计策略一一对应。针对不同水体的雨旱季出现的情况,我们标注了一些现状图片,然后用橙和蓝的颜色去区分开来,同时边上附加了如新闻报纸的表现效果,意在烘托雨旱季时会出现的用水问题及其污染情况。



「 总体策略 」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以城市水问题为切入口,特别是他们如何去获取清洁水资源的问题。我们收集了很多的资料去了解其以前城市水系统的演变,然后试图用一些景观措施去解决清洁水资源的获取和饮用问题,同时可以对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也是反映出我们想利用景观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潜能之一。


我们主要分为两个大策略。策略A针对现有的供水来源,一一对应刚刚提到的5种水井,包括非固定式的池塘,以及他们名为kund的阶梯下层式取水井,还有tank这种四壁没有阶梯下层,但设有一处可以下去取水。它们的使用的功能会稍微有点区别。

另外还有两种是河流式的,利用恒河抽泵去水处理厂处理,或者是用阿西河,一条穿流在场地内的河流清洁以后再利用。所以策略A主要是对现有的供水渠道进行清洁,用景观的方式让它恢复到提供清洁水资源的作用。

第二种方式是结合城市的蓝绿灰网,设立一些新的取水渠道,包括我们有仿照他们传统水井的形式做的一个新的水井,还有一些熟悉的景观生态措施,比如绿色花园、绿色建筑,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去实现水资源的创收。

然后进一步将这两种方式结合,将传统水和新增水来源汇集并调蓄,提高雨旱季用水合理性,其中包括它们如何净化使用调配,形成一个循环体系。

我们用下面是鸟瞰场景,上面是一个流程示意的方式表现该策略是怎样去实施的。

这是个流线型的循环体系。首先处理了一些污染来源,然后通过不同措施,结合他们各自的场景进行净化,后又将这些净化后的水源引入到不同的实际场景里。总的来说就是把文字、流程线、场景结合,并且用土地的形式在鸟瞰里面区分了这两个策略应用的空间是怎样的,进而丰富了图面的信息量。策略A和B也是秉承了像前一张图里面给出的橙色和蓝色两种形式,在这里面也是用一些图例、颜色、字体去区分开来。

在策略引导下,我们结合现状和策略需求,将自然条件主要包括降雨和绿地,或者潜在绿地分布,和人文条件主要包括活力分布和公共活动分布,这两大块进行一个叠加,生成了一个针对策略A现状供水体的分布,以及策略B新增水井点位和有条件设置雨水花园的绿地分布。

这张生成的平面既包括了恢复现状取水的那些场地(标深蓝色的块面),以及一些根据分析蓄水的状况不同生成的新增取水点,在对它的公共空间还有潜在绿地进行分析后,形成了一些绿廊去串联它,最后把这两个策略结合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且弹性适应性的循环系统。



再从总体过渡到具体的策略。首先是策略A-1,我们将其分为了三种不同的形式。首先清理一些固体垃圾和底部淤泥,然后结合各自的空间形态,设计一些层级的净化和生物净化设施,包括物理生物型的设施,比如放置沙袋、设置植物浮岛,从而进行过滤和绿化,达到一个净化水质的目的。


同时我们又可以恢复一些橙色水道,将其相互连接,因为历史上这些水体已经有相互连接的功能,还有些深一点的水体会连接到地下水,所以它相互连接不仅是内部的,同时也对城市地下水起到在富足时涵养的作用。因此这一步我们连接到水箱用水建筑设施,也是为了后续串联成水管理体系打下一个基础。

这张图更详细地通过剖面示意出雨旱季我们对它进行的一个调蓄情况。Tank和kund的固定式供水区,在雨旱季的时候会存在不同的水量。pond池塘作为一个非固定的供水区,在雨旱两季的时候会形成完全不同的景观,所以我们用一个场景去更详细地反映出它是如何挑调配这些水资源。

通过剖面分析图给到更多场景感、氛围感、细节体现我们对现状,特别是基于场地尊重的改造。当地有很多教堂或者一些宗教祭祀的建筑,这些建筑也是仿造当地特色而建的。


最后这一部分是给出了一个效果示意,我们在左上角也用剖面场景的来示意雨旱两季我们对水处理体现出来的不同效果。


▲效果图展示


第二部分是对河流景观改造的示意,像恒河这种沿岸式的,我们可能做一些不同的改造。像阿西河这种在城市内部的河流,我们设置了一些生态堤坝或湿地浮岛,提高它对雨季内涝的能力。在恢复生态功能之后,也能够逐渐开展一些可持续的农业活动。同样地我们用这种鸟瞰和剖面的形式来反映如何利用景观改造提高它的这些功能。


▲效果图展示

策略B主要就是雨水花园和绿色建筑的改造,我们在这部分进行了一个小分类,比如给绿色空间分为了大概三个类别,有一些绿地型的,一些基础设施,还有一些结合地形改造的。在绿色建筑的改造方面,我们查阅了当地比较多见的建筑形式,包括宗教建筑、有底层架空的建筑,还有贫民窟比较常见的双层型建筑,我们都做出了绿色建筑改造的示意。我们还在下面这个场景里面体现出了绿色建筑和外部雨水花园空间是如何结合的。


策略B-2是新增水井设计的示意,这些点就是我们刚刚在平面生成里面通过自然水文叠加分析出来的点位。这个是在考虑了当地传统水井形式以后进行的推演,所以它也是阶梯向下行的模式,但相对于那些传统水井,它的体量比较小,所以它是一种便捷的、利于散布的取水设施。它可以便捷取水,也可以收集固废。因为当地人会自发地将一些固废垃圾废水排放到河流里,所以我们干脆设置了一个内部滤芯设施,从而提供收集固废的功能。


同时它也是下联储水箱,可以实现雨水调配。在滤芯收集完以后,也能进行有机更换,例如固废可以拉去其他需要施肥的种植区,达到提供肥料原料的功能。这种比较小的取水公共空间,它也是一个人们在这里交流生活、复兴文化的载体。

我们对策略B的雨旱两季时候雨水的调配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形成调区的网络。在这里面我们利用到的绿色基础设施也被分为若干种方式,就是下面这些被运用到场地里的小图块,以减少径流、消减峰值流量、提高水体净化这三种模式,达到在雨季储存多余的水源,减缓城市内涝并涵养地下水,还可以在旱季提供在不同方面或者不同功能上的用水。



最后给出了城市愿景,主要是反映出用绿廊连接两个策略,形成了一个用水的循环体系。


▲整体鸟瞰



总结


我们在做之前也看了很多曾经获奖的作品,发现现在这种竞赛越来越强调叙述方案的逻辑性,核心重点和主题,策略是如何利用景观去解决问题的,单张图纸以及图面联系,在表达上的细节场景感视觉冲击力等方面。在这种思考下,我也进行了一个小的总结。

首先是主题的选择和思考。主题很重要,它反映了我们对景观未来能做什么的思考,一个好的主题可以帮助我们从其他设计里脱颖而出。

第二点是梳理逻辑策略,我们在做设计时肯定是有一定的想法的,如何将这些想法串联成一个比较好的故事线,去填满整套图纸。在ASLA里用一张图纸能清晰明了讲述一件事情,其核心内容就已经很丰富了。所以你需要一套图有一个清晰的逻辑线去串联它。

第三点是强化图面联系。在保证逻辑通畅的前提下,图面内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内容编排,这样可以更加强化你的逻辑,使得整个图面可以围绕核心重点去展开,

最后就是有些细节优化表达,提高图面的意图性。


后面我将用整个方案为例子具体叙述如何达到以上要求。



「 主题选择与思考 」

为什么选择主题场地很重要?在今年竞赛结果出来以后,我去看了其他获奖作品,主要学习了一般设计、城市设计以及分析规划和研究型的大奖作品,当然还有一些荣誉奖也做得非常出色,这里主要挑了这4个作品,大家也可以简单看一下他们的主题和研究内容。



一个是柳树恢复力,在河流洪水区建立柳树物质作物,在这个基础上综合恢复生态、知识生产、经济可持续和促进社会公平的愿望;第二个是利用解决垃圾问题去提供住宿并改造公共环境,创造更多元的社会活动;第三个分析类作品的是在更大的领土“重新野化”和“野化”之间提出一种平衡,以及在更广阔的未来可持续土地的管理;最后一个是无家可归者的空间政治。这些作品都有一些共同点。

首先,可以看得出他们关注的这些问题都是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的,而且是突出景观潜能的。通过景观看似是解决表象的问题,比如柳树、口罩垃圾、牛油果种植这些问题,但它的背后具有非常重大的社会意义。比如它可以提高人们在空间里获得的尊严感,改造公共环境又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等。所以它其实更强调的是景观背后的潜力。

第二点是这些设计其实是易于实现,具有落地性和代表性的。大家可以看一下评委点评,其中都提到这项方案是具有落地性和推广性的,所以它不单单是一种纸上谈兵的设想,在落到实践上也是非常有潜力的。想要达到这一点,需要你们在选址的时候就能很好地反映出设计方案的典型性、复制性和推广性。同时在策略上做到精巧,通过看似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复杂的问题,这是评委们甚至你们自己都想看到的方案。

另外他们的规划设计有深度且科学性很强,他们输出逻辑观点是有科学佐证的。再一个也是很多评委会提到的一点——针对特定地点分析,然后解决问题。所以根据这4个关键词,在选择主题和场地的时候,我们可以首先关注社会热点和行业的前沿领域,平时可以多看一些时事政治。其实经济政治和我们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尤其景观是一个综合的学科。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这一方面可以多留意。

而且对我们自己专业而言,可以广泛地阅览行业内的前沿论文,去找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论文,然后也可以深刻探寻一些影响地域的细微之处,比如牛油果在南美的影响,这对于整个全球经济来说可能只是件小事,但是对于当地人却是能影响到他们生活质量的大事,所以你们也可以去探寻了解这种以小见大的事件。

最后针对特定地点的分析,要对场地一些条件进行分析后再回归到自己的设计图纸里,尊重当地的具体文化。

选定主题一个非常难的过程,我知道很多获奖的组在选定主题时也经过了好几轮,甚至这个部分可能在整个做方案的过程中要占到1/3的时间,可想而知其难度。但如果你选择了一个好的主题,你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 梳理逻辑策略 」

所有图纸都是在向评委和其他读者展现你的设计,每一张图都需要传达具体表现内容,还得让他们明白图纸之间的联系。下面这张图重新梳理了一遍前面图纸的表达内容。



处理好大方向的策略以后,还需要对这种单幅图纸的展示策略进行梳理。像我罗列出的这三版图,下面一版是终版图。实际我们不止画了两版,可能七八版都有,我只是从中挑了两个典型版。可以看出最后我们删除了繁杂且易读性低的小模块化流线说明,用场景化加强意图性,突出主要策略A和B的整体说明框架。

第二版已经有了精进,选用表格的方式去说明每个策略,包括针对的水体空间、改造设计的手法和应用的场景,以及最后它是如何达到一个净化利用循环的过程。但我们发现易读性还是不够,难以在第一眼看过就能了解到我们要讲的东西,所以最后还是选择精简到看上去比较直接,但视觉冲击力比较强的效果。


然后在平面生成梳理方面,左上角这张图和终图对比就可以看出它不是很明晰,且重点不是特别突出。而右边这种生成逻辑里的叠图表达形式,与策略AB的逻辑是结合的,但是有点大杂烩仍然不是很直观。后面我们也想过单独分开,做单一叠图,但后来发现叠图的信息汇总在一张图里面,推演出平面图会更加直观。如果你分两张图去叠加的话,信息其实就有点分离开了,直观度不强。另外我们在下面巧用了剖面图去增加平面图的信息度,因为平面图是抽象化表达,所以用剖面形式提供了一些更具有真实场景感的图片来丰富信息。



改造策略方面,策略示意和后续的分析也是结合起来的。像刚刚提到的传统水井模式,后面马上接的是雨旱调蓄的剖面化场景分析,其模块化策略和雨旱两季场景是结合的,更加简化了信息突出重点,能快速明白对应的场地、手法、场景特点等信息,比前面两版图更精简。本来这一张主要是只表述净化策略,表现它应用在不同的场景里是怎么样的,上面两版图还分析了不同产业活动,会显得非常复杂又抓不住重点。所以我们把这两版图进行了结合和优化,突出了我们要表达的重点。这就是对单张图纸内要表达的逻辑策略进行了梳理。




「 强化图面联系 」

我刚刚提到图面内的逻辑性,不过如果你有很强的图面联系,就是图内的信息元素是相互之间有关系的话,能更加突出这张图你想要表达的内容。

我们的封面图也经过了好几版,我前面介绍说封面图分为几个大块,一个是标题内容,还有一些烘托氛围的场景图片,中间这一块区域是现状照片以及区位分析。虽然整个图面被恒河切分开,但是从图面信息里还是可以得知这是一个整块。关于场地背景的数据分析放在了左边,但数据分析和场地问题有一个数据线的连接,想要表达的就是水体越来越下降的趋势。整个图面在数据上的联系用这样的方式串联了起来。同时雨旱季和现状污染问题都是一一对应的,下面这几种不同的水体形式,上面对应其污染问题,实现了图板内左右上下图块之间的联系性。



第一版想要表达的现状问题其实是比较割裂的,它们之间虽然是一种并列的关系,但是整个图面想要表达的联系性不强,而且反映出来的现状场景没有代入感。尽管这里用平面示意污染问题,但没有代入感就不会真正意识到其严重性,所以我们就强化了视觉冲击的效果,增加了一些场景感。关于内在联系,我们分为内圈是雨季,外圈是旱季,然后在形式表达上,我们分别运用了与后面图纸中对应策略的相近颜色。所以加强图面联系不仅是单幅的,还要与后面要表达的内容联系在一起。



这张策略示意我们增加了一些立体感场景感,简化了比较复杂,但又没有什么实际表达内容的线路,用简单的途径去反映了策略AB的空间,替换了原本比较呆板的鸟瞰图形式。




「 优化细节表达 」

优化细节表达是一个设计师基本都会注意的问题。在文字上单张图可能会有三级标题,在字号大小的分布上可能是32号到14号。如果你要表达内容很多,层级很多,最多到四级,再多就会显得非常繁杂,一般三级的字体就够用了。你还可以利用文字颜色、粗细和斜体在同一个文字规格里进行区分。


总的来说,讲清楚我们是通过何种策略解决场地问题的故事线非常关键,我个人认为策略不宜过多,需要在逻辑上是顺承的,这样才可以有一定的聚焦,你在做图过程中才比较多的时间去深入研究,查阅更多的论文,输出更多可靠的设计观点。

图纸表现保证逻辑通畅,加强内在联系。图纸表现最终是为设计内容所服务的,统一的这图纸风格可以加强主题给人的印象,而注重一些细节的处理可以提高整个图面的可读性,易读性。如文字、色彩的处理等,让图面更加丰富还是更加简洁明了冲击性强。

最后,一般而言我们做项目还是团体比较多,根据队友所长分工合作,好的团队协作能大大提高后期出图效率,友好协商、快乐学习,特别在竞赛中后期容易迎来倦怠期,需要团队小伙伴们一起互相打气,克服困难。



Q&A

Q:鸟瞰图是怎么做出来的?

A:这张鸟瞰前面这一块是通过模型正常建模,然后渲染和p图。后面有一些是叠图,抠一些场景的照片并优化。

这张鸟瞰图下面的建筑也是渲染,但是这个底图是用谷歌地球转了一下角度导出来的图,背景想要表达城市飘渺的感觉,也是找了一些其他的图片素材拼贴而成的。中间这一块内容我们主要想表达蓝绿灰网结合的感觉,所以我们是艺术化地突出了绿廊效果。如果我们采用比较真实的表达,可能这张图看不出要表达的重点是什么。


Q:团队的具体分工是怎样的?

A:在前期的过程中,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参与,到后面我们是根据图量去分配。每个人大概是三四张图,但我经手的可能不止,因为我作为组长有些图需要修改。有的小伙伴策略逻辑性很强,策略那一版的图由他做,有的效果表达比较好,或者建模比较好的,可能到后面需要出效果图会让他去做的比较多。主要是根据各自的所长去分工。

在提交的时候有个图纸信用,大家会写这张图是谁出的,有具体参考来源的可以附在那个上面。我有看到我们学妹做的图也是今年获奖的,他们把那张图要表达的重要参考数据比较小的一些字罗列在旁边。

Q:竞赛偏向于做什么样的设计?

A:你的设计中思考的问题需站在更加广阔的角度上,理解景观的纬度、应用的空间都是更广阔的,因此能够造福更多的人类,然后在人居环境上可以做出更多的贡献,如果你做的设计是具有这样的品质的话,是非常加分的。

Q:这么多图的风格是怎么做到一致的?

A:这就是图纸调性的问题。像我们整一个图用的是比较印度比较咖喱风格。其实我们图纸调性的来源也是分析了当地的现实照片,能体现城市风光的那些照片我们进行了分析,最后吸出了一个色卡。我们觉得用写实风格,可能会更加能体现出当地比较宏伟的宗教文化,视觉力可以更强。

Q:一般准备周期要多久?

A:准备的周期大概2~3个月,但其实真正出图的时间可能是一个月内。作图时长主要取决于你和团队的效率。你们效率很高,且有比较多的精力全身心投入到竞赛的话,需要的时间不会特别长。如果你们还有其他事要忙,还要抽空挤时间的话,可能战线是要拉的更长一点。其实竞赛不太建议太长战线,做到后期倦怠感会很强,大家容易放弃,最后可能是一鼓作气再而衰,衰而三而竭。像我刚刚说的,可能你前面定题要花1/3的时间,1/3的时间要找资料定思路定策略,1/3的时间去集中出图和改图。

Q:导师起到的作用有哪些?

A:我们的导师其实是有三个,除了翟老师是我们主要的老师以外,还有三个是提供给我们一些设计意见的导师。翟老师对我们的图纸把控非常严格。像有一些图面表达,他会提一些很直接的观点,有的他会拍板以后我们再做,对我们设计的审美和引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另外做图过程中我们也采纳了其他两位同学的一些建议。

Q:为何选择国外场地?

A:有很多竞赛都是国外的场地,比较提倡国际视角,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全球的现实问题。而且国外的场地矛盾会比较突出和尖锐,所以它代表性更强。我们考虑到用国外的一些场地去了解它。

场地选择我们也讨论过很多次,选择印度瓦尔纳西是因为它是具有代表性的印度城市,然后它的用水问题也非常的尖锐和突出。它的城市核心区沿着恒河,里面有非常多的传统文化瑰宝,保留下来很多宗教、祠堂、教堂。

我们对国外了解都是基于网上,没有条件实地考察,毕竟疫情出国都是比较难的事情,很多资料搜查是在网上完成的。我们当时是搜集相关论文,还有找场地相关的即时报道,再从政府官网看看能不能搜查到一些数据。我们当时找到他们的政府官网,里面就有一个城市发展的规划愿景,提供了很多信息,给了我们很多参考和帮助。另外,图纸的灵感和参考可以在p站上获取。

Q:获奖会收到证书吗?

A:证书类文件是有的,但据说应该是北美那边的国家可以收到纸质版的,我们不属于那个辖区,可能不会收到纸质的证书。



推 荐 阅 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