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竞赛作品 | 2021成都公园城市未来场景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

 XIN的景观图志 2021-11-12



/ 作者介绍 /

作者:爱学习的小白菜

组员:哈尔滨工业大学(ZLY/WL)

奖项:2021成都公园城市未来场景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

/内容概要/

01一个'竞赛狂热爱好者’的自问自答

参加竞赛的“真香”体验

02关于竞赛,我们想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竞赛简介与简单解读、选址历程

03'碳秘’的诞生

你想知道的图纸的全部内容这里都有

04反思

关于'模仿’的那点事儿

/ 一个'竞赛狂热爱好者’的自问自答 /


Q:为什么做竞赛?

在我大三刚开始接触景观竞赛时,总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因为本科学校没有很重视竞赛这方面,自己和身边同学也没有参加竞赛的意识,最后还是新来的老师带我们入门,从此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每次找同专业的大佬们一起参加(抱大腿行为哈哈哈),而且每年都会至少参加一次。

自我感觉在竞赛中收获的知识远远大于我在课堂上摄取的,因为要找到匹配场地问题的专业理论,专业名词等等。做竞赛没人能从零开始,这里的零指的过程中什么都不学的“啃老式”做设计,也没人能在这个过程结束后零收获。

完成一个竞赛图纸后,有一种脑袋里被知识塞满的充盈且极度愉悦的感觉,也有一种坚持且努力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欣慰的感觉,这时候得不得奖已经无所谓了,因为自己的收获是别人评价不来的。

Q:近年来景观竞赛有哪些变化趋势?

作为一个'竞赛狂热爱好者’,每次XIN景观图志公众号推送竞赛信息时总会立刻打开阅读题目,并尝试快速想出设计主题,如果感兴趣就速速联系我的大佬团队哈哈哈。

其实不难发现一些规律现象,比如举办方从原来的‍各个学会举办转变为学校、政府部门、规划院多方协同举办;

作品提交类型也多元化,从原来单一的只是建筑的竞赛或只是景观的竞赛升级为建筑、艺术、景观、经济多元化的结合,并鼓励跨校跨专业合作,比如最近的奥雅举办的竞赛;

竞赛的题目也偏向时代热点,比如最近很多讨论的气候问题等。

Q:做竞赛需要啥?

坚持的能力、可靠的队友和指导老师。做竞赛会遇到很多状况,比如课程作业太多没时间做?见不到队友只能线上讨论效率不高?老师太忙没时间指导?

各种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要有一颗肯坚持的耐心,做竞赛的过程很磨人,想出来了头脑通畅,想不出来头痛欲裂哈哈哈;至于指导老师,老师能引领我们入门并指出我们的错误,但不能过度依赖,老师也很忙的,而且永远都要有自己的思考。

Q:辛辛苦苦做了好久的竞赛没入选?

相信我,真别太care。我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辛辛苦苦熬夜赶出来的图纸最后就石沉大海了,一下子就emo了,后来也反思了自己的作品,确实深度不够,内容不够创新,各种问题,也知道了中规中矩的作品很难在竞赛中脱颖而出。

胜败乃兵家常事,竞赛没中就吸取经验,学习获奖作品总结反思,下次在搞!就不信每次都中不了!哈哈哈我每次都这么想,确实很激励自己。

/ 关于竞赛,我们想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

竞赛简介与解读

01.主题简介

(详细可见XIN景观图志公众号“2021公园城市未来场景创意设计大赛”往期文章)

“2021公园城市未来场景创意设计大赛以“创意未来场景,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凸显“未来性、创新性、示范性”的未来场景特征,体现成都“生态型、生活味、宜居性”的城市特点,融合“绿色、低碳、智慧、共享”等理念;

应用引领未来的全球先进前沿技术,彰显“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现遴选近期公园城市特色场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典型场景、金角银边场景等空间点位,以期激发国内外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专业人士的未来场景设计创作热情,示范引领走向未来的公园城市创意场景营建。

2021公园城市未来场景创意设计大赛空间点位均位于成都市内。各个参赛人或小组需要按照不同类型场景要求,在不同类型场景设计类型中选择一个点位进行场景设计,本次竞赛不对各个空间点位进行严格的边界范围限定,设计应结合场地条件和周边环境特点,兼顾后续的深化落地要求。”

主办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园林植物与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国家创新联盟

指导单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承办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

媒体支持:《中国园林》《风景园林》

 (01点位汇总)

02.点位选取

因为这次竞赛涉及到的点位有18种,而且有些区域不做硬性的设计范围限制,是非常自由的选址方式,满足了大家对于各个类型大小设计的需求,这也是我们参加这个竞赛的原因之一(当然丰厚的奖金也是我们选择的主要原因哈哈哈)。

在设计前期经过大量的资料查询与热点探讨,最终我们选择了“美田弥望的乡村郊野场景”这一场地,因其场地具有特殊的不可动“基本农田区域”,以及场地内的各类型元素,都使得场地具有较多的设计可能性。

03.“美田”点位设计要求与简单解读

“片区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环城生态公园范围内,总面积约为9.22k㎡(一期3.21k㎡,二期4.35k㎡,绕东区域1.66k㎡)。毗邻大运村所在地—成都大学,距大运会主场馆—东安湖体育公园6.6公里。需围绕园区绕城以东区域进行场景建设。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公园城市“乡村表达”(设计核心),推动乡村地区功能品质提升、大地景观再造,形成“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文化特色)大美郊野公园场景。

场景对接生产者、科研者、青少年、游览者等多类人群(人群需求),展现高科技、智慧化的农业生产(未来场景),同时按照景观化、景区化的要求塑造川西林盘聚落风光展现蜀韵文化,并且满足田园科研教育的功能,着力塑造公园城市大美乡村的未来田园场景。”

(02青龙湖现状总平面图)        

(03《美田弥望的乡村郊野场景》设计区域)

04.选址优势

经过几次的讨论后我们发现了此块基址的几大优势

(1)涉及到产业、人文等内容多样:这是在城市空间点位没有涉及的层面,我一度赞同'景观是无所不能的’(一位大师说的),因为景观可以解决我们很多问题,就像那个被用烂了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策略所表述的内容一样。

好的景观可以提高人们的生产效益、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等,甚至可以组建为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系统。这个场地周边有乡村且与城市连接,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多元素,可以体现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展现设计的多样可能;

(2)乡村振兴热点:这点与国家政策有关,场地周边的乡村尤其是文化古村落可与现代产业结合以提高经济产出等等,类似这样的想法当我们看到场地现状时就已经浮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3)场地内土地利用形式多样化:场地内有多种类型的土地,如水域、农田、绿地、建筑基地,如图所示,场地越复杂我们越有干劲哈哈哈。

(04设计区域实景图)

/ '碳秘’的诞生 /


01.竞赛制作时间框架

这是一开始我们就会讨论的内容,就像城市设计离不开政府规划指导一样,我们同样需要有时间框架和设计过程规划,尤其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如何将图纸质量和设计深度两手抓。

一般竞赛设计可大致分为4阶段:前期头脑风暴-平面草图及设计分析-图纸制作-最终排版与定稿。我们将每个阶段大致定为1周,但前期头脑风暴会设置相对长一点的时间,我认为这一阶段决定了图纸的最终深度。

(05时间安排初稿)

02.前期头脑风暴

这一部分我认为是竞赛核心部分,为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包括但不限于场地选址、现场调研、资料搜寻与汇总、案例查询等,在确定好场地选址之后的步骤主要如下:

“大量资料搜寻➡设计意向01➡推翻➡设计意向02➡推翻......➡设计意向0N➡核心技术参考”

一次一次推翻,尤其是时间过半依旧拿不出满意的题目时,真的非常难过,有很多时候想撒手不做了,但又咬咬牙坚持下来去一遍一遍更改,这个过程看似是困难的资料筛选实际上是自己和自己的较量。

(1)资料搜寻:

上位规划十分重要,所以我们首先从成都市区域规划政策入手,了解到了“人城境业”、“幸福美好十大工程”等诸如此类的新型的具有成都特色的城市规划,这些都在后续的设计中派上了用场。下图为小组讨论部分内容截图,当然不必像我一样做成ppt,我这人有点强迫症哈哈哈。

(06小组讨论部分ppt内容)

(2)灵感来源

竞赛时间近半,我们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选题,于是就从要求文本入手,在看到这张农田分布的图片时,发现虽然场地内土地类型多样,但主体依旧为农田,脑海中一下想到了某天不记得是在哪里看到的有关农业碳排放的文章,后来就深入去查了一下资料,刚好与最近热点相符,满足我们想设计的几乎所有,于是就以农业碳排为切入点深入去想,去查资料。

(07场地内农田分布)

“基本农田与一般耕地主要分布于绕城东侧,基本农田总面积70.49公顷(1057亩),占整个园区面积的7.65%;一般耕地总面积8.72公顷(130.8亩),占整个园区面积的0.95% 。”

(3)案例意向查找

紧接着我们查阅了国内外有关于碳排的各领域的任何设计,从景观建筑到智能科技到艺术装置,我们希望我们的设计是多元的全面的,也了解到了一些国际上先进的减排技术。(查阅案例的网站见XIN姐的知识星球!宝藏!)

(08小组案例讨论)

(4)核心技术资料汇总

竞赛光有设计理论支撑是不够实际的,真正有望落地的项目是离不开科学技术支撑的,于是我们查阅了大量有关碳排技术的文献,从中提取总结归纳,并利用到我们的景观设计中。

(09核心技术汇总word简版截图)

03.图纸详解

(1)图纸风格

这一部分是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经过大量的图纸案例积累,尝试不同风格的视觉表达。选择漫画风的原因是偶然间看到的一张波普风的画稿,类似于老‍式的美国漫画风,觉得非常有趣也很好看,于是就尝试了一下,当然很可惜我们并没有做到很“波普艺术”的感觉。刚好我们组内为3人,就用卡通人物代表了我们每一个人,分别在各阶段提出问题。

颜色使用了最近特别火的克莱因蓝,颜色比例为90%克莱因蓝主色和10%的黑、黄、红辅助色,这样图纸看起来统一协调不易出错,后来我看到这次的获奖作品中有一些很好看的彩色图纸,希望下次有机会尝试一下~

(2)图纸的逻辑表达

以往的设计表达都是以“1前期分析、2设计策略、3意向图....”这样的标题出现,包括我之前的图纸也都是这样。

但这次不一样(因为在我最开始做竞赛的时候拿了一些小奖,就开始沾沾自喜,但去年做的两个竞赛都没有入选,甚至中途放弃了一个竞赛,后来就想明白了,所以这次也是想突破一下自己原有的设计思维,做出一点不一样的设计)

我想换一种表达方式,于是就用一种我们在小组讨论问题的方式,用三个提问去表达我们整体的设计逻辑:

CO2排放会引发什么问题?

如何应对无休无止的CO2排放?

该设计会产生什么效益?

事实证明,创新会引发多维度思考,在这样的逻辑梳理中我做出了之前从未想过的设计分析,也希望自己在未来的竞赛中能运用更多的逻辑表达方式。

(3)设计概要

l 时代背景:全球气候变暖是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被认为是致使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作为排放量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郑重承诺将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解决碳排放问题成为了每个城市的必要考虑。在碳排放所占比例中,农业碳排放约占7%,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

l 设计思路:本设计选择成都市龙泉驿区青龙湖湿地公园绕城一动区域,在设计范围内农田面积约占80%,因此设计从农业生产碳源入手,结合场地实际情况,以“(抑碳+用碳)+碳板块=碳中和”的策略对其进行规划,降低农业碳排,同时对不得不排放的CO2回收利用。

推出“碳未来”、“碳吸附”、“碳教育”以及“碳休闲”四类直接和间接吸收碳的斑块,以期达到园区内碳吸收≥碳排放,探索未来“碳”公园新模式,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全人类生活幸福作出贡献。

(4)图纸细节

l Part1 CO2排放会引发什么问题?

在这一部分我们结合了前期讨论的国家政策和城市规划等相关内容,概括性指出气候变化引发的全球问题以及最近的'惨案’(我们当时结合了河南暴雨事件)。

同时简述了设计构思以及场地未来影响(说是画大饼一点也不为过哈哈哈),又针对具体的场地模拟了碳排放对该场地未来的影响(这一部分参考模仿了ASLA之前的获奖作品的表达方式~)

(10 Part1图纸)

在提出设计策略之前,我们对场地各方面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包括场地内交通分析、最重要的农田区域划分、水文地势等。

现在看来,可能还缺一些场地与外部之间的关联规划分析,譬如城市与此场地未来的交通连接,有多少地铁线穿过,是否方便其他城区的人到这里来,是否能与周边商圈或是重要发展区域相连接成为活化此区域的一条轴线等等。(没有考虑到这个层次,当时还是格局小了哈哈哈)

(11 前期设计图纸)

l 如何应对无休无止的CO2排放?

在这一部分我们阐述了有关于场地内“碳”的策略,其实就是碳中和的简版,即排放与吸收相抵,这一部分我们承认做得太简单了,不够深入,只是现有理论的简版,可能是时间太短了也可能是第一次接触有关于碳方面的知识没有很熟络(总有千万种理由哈哈)。

除此之外,我们还加上了之前总结过的核心技术(即尽可能减少CO2排放以及最大可能利用已经排放的CO2的技术),并尝试与场地功能相结合,提出了“碳斑块”的概念,有点类似于生态中的'点线面’,这些斑块将满足人群对活动空间的需求。

(12 Part2部分图纸)

在主要策略的思考过程中,我们的思路是'把现有的科学技术融入到我们的景观形态中’,那核心技术都有什么?景观形态怎么呈现?人群需求怎么融合?最后可能达到什么效果?这几个问题是我们在这一部分中着重去想的。

(13 设计策略部分图纸)

l 该设计会产生什么效益?

在这一部分我们假想了设计的收益,包括碳排放归零、能源清洁度提高、经济创收等等,充分体现了'景观无所不能’这一思想。

(14 Part3部分图纸)

除了有关部门可以计算到的效益,在该部分中我们还在思考:如何让游人直观感受到自己参与到减排的设计中呢?这样可以引发人们对与减排的思考,促进其环保意识,也算是间接性的减排了

后来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碳中和”可视化概念设想:比如用直观的屏幕实时监测建筑内的CO2含量;用不同的色彩展现空气中CO2浓度;还有记录'碳足迹’的菜单等等。

(15 “碳中和”可视化)

/ 反思 /


01..主题深度不够

“碳中和”是我国最近的重点政策部分,也是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我们很高兴可以用自己的专业所学为环境问题构建一些解决设想,但挖掘的深度不够,也看到了很多同类型的优秀作品,如果有机会可以在下次竞赛中深入挖掘,增强其可实践性。

02.部分图纸创新性不强

我们经常会听到'设计要从模仿开始’诸如此类的话,确实,我无法反驳,也建议初学者都从模仿开始,我也是从大量模仿开始,模仿大师的作品形态,模仿经典落地案例的管理模式,模仿获奖作品的表达形式甚至设计逻辑。

不得不承认,我从模仿中学到了很多,可以说我脑海中几乎所有的设计知识都是从模仿中学来,但后来我发现模仿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当然指得不是不好,实际上是非常好的设计,但大家都这么做,就略显'普通’了),并不能满足我的一些'功利性’需求,比如想获奖或是脱颖而出。

失败的经验告诉我设计内核是创新,我也能从获奖作品中感受到在我眼前展现的作品已经和原来模仿的不一样了,我想学习模仿的东西越来越多,在图纸中我想把所有我看过的优秀例子纳入囊中,这种想法也无疑在告诉我我并没有摆脱'抄袭’别人的困境。

比如在这张图中的前期分析的一块就是参照了优秀图纸,并未有我较多的创新改动,这点我在前面也有所提及,希望我未来的某张图纸可以真正突破这层枷锁,做出100%自己的设计!

最后附上完整图纸供大家参考与批评。

(16“碳秘”—基于碳中和理论下未来乡野公园景观模式探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