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在现代社会是一个高中生的年龄,很多人还懵懵懂懂。但是在革命年代,17岁因伤掉队的红军战士,凭一己之力发动群众,拉起几十个人的革命队伍,成立苏维埃政府。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这个小红军,名叫赵长江。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故事。  1932年11月,来自洪湖革命根据地的红三军过境陕南。红三军是土地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革命武装力量。1928年初,贺龙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由上海回到湘鄂西,领导发动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和湘西起义,与周逸群、段德昌等创建了红二军团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3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邓中夏,部队连续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发展到1.5万人。 但是后来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到1932年夏天,根据地全部丧失了。红三军为了挽回当时的不利局面,决定突围。这次突围,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下,绕道豫西南、陕南,随后进入湖北西部,再南渡长江,最终到达湘鄂川边革命根据地,总共2个多月时间,行程7000里,被称为红三军七千里“小长征”。1932年11月,红三军从商洛的武关向南,在旬阳、安康之间渡过汉江,经平利、镇坪,翻过大巴山进入湖北。 红3军路过陕南的时候,正好是隆冬时节,天寒地冻,有不少伤病员无法跟上部队,被迫隐蔽在这一地区。按照现在的统计,当时留在这一带的红军战士有15人。由于红三军爱憎分明,深得民心,群众对15名掉队的伤病员以各种方式,包括认弟兄、招女婿、收义子、充远亲、请雇工、作门徒等做为掩护,全部保护下来。其中有一名小战士,名叫赵长江,当时年仅17岁,因病留在旬阳仁河口农民林道生家里,为了坚持革命,他以编竹器为掩护,在当地秘密地进行革命活动。不久,赵长江组建了一支地方游击队。有队员40多人,枪十几条。1935年1月建立了仁河乡最早的苏维埃政府—水泉坪苏维埃乡政府,赵长江担任水泉坪苏维埃乡政府主席。 后来红25军来到陕南,赵长江写信给程子华、徐海东,取得了联系。红25军派了一个班接应赵长江,但因为种种原因,赵长江仍然留在小河打游击。1935年12月,因叛徒出卖,赵长江不幸遇害,去世时不满20岁。赵长江牺牲以后,当地群众把他安葬在安康市旬阳县仁河口镇桥上村。墓坐南向北,东西宽6米,南北长10米,面积约60平方米。封土为圜丘形, 2018年认定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长江烈士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有。但是他的英雄事迹永垂不朽!成博士陕西旅游 我是一个大学老师,旅游爱好者 曾经骑自行车走过中国20多个省市 2014年起,开始深度游陕西 目前考察过陕西所有区县 我同时是一个摄影、航拍发烧友 拍摄了20万张陕西旅游的图片
当然,我不是一个单纯的旅游者
我更是一个旅游研究者 我发起成立了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所 传播陕西旅游,讲述陕西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