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世人读《论语》,第一句便是错的

 江山携手 2021-11-18

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注解,从朱熹开始便是错的。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注解到:

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心中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

这种解释有两个地方说不通

第一,上下文意不连贯

《论语》开篇讲的是做人的三个递进关系,而非简单的拼凑在一起,关于这点后面再详尽。

第二,与书中的立意不符

《论语》通篇其实是围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2个字展开的一篇“小说”

“艺”指六艺,今天泛指“技巧、技能”

孔子把技能、知识的学习排在人生最末端,而把品德建设居于首位

这是《论语》一以贯之的哲学思想,又怎会开篇就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呢?

很显然朱熹的这个解释与夫子的倡导是相悖的

如果朱熹的解释是错的,那怎么理解才是正确的呢?

我们且来听听王阳明怎么说。


在我学习王阳明的勤学篇(出自《教条示龙场诸生》)时,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孩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国企当文秘。

有一天他的领导安排了一个任务,让她通知各部门第二天下午两点到会议室开会。

女孩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电话下达了通知。

等到第二天领导走进会议室,看到里面稀稀拉拉大概坐了有一半的人

会议进行了半个小时还有人陆陆续续进来

女孩心急如焚,但看到领导云淡风轻的样子,不安的心稍有舒缓

谁知会议结束后,大家还没解散,领导对着话筒,字正腔圆,目不斜视,

一字一句问道女孩:

“小张,你这个通知是怎么下的?”

女孩第一次面对这种窘境,上级的直视和责问让她手足无措

她畏畏缩缩从座位上慢慢站起来

刚想开口解释点什么

话到嘴边,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

只见她思索片刻,把原本想辩解的话硬生生给咽了下去

然后强装镇定回复了一句:

“我知道了领导,保证不会再有下次。”

从哪以后,女孩不再仅仅是电话告知

她通过大量且细致的了解,掌握了那些爱迟到的人背后的小九九

有的人习惯在会议前跑到厕所扎堆抽烟

她就提前5分钟站在男厕门口喊

有的人借故有事出去来晚了

她就提前一天找对方强调和沟通

有的人觉得开会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她就去确认会议的重要性

总之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延迟到场

5年后,未满30岁的她,成为这家企业最年轻的一位副总

于是大家就很好奇,当年被领导责问时

她到底闪过怎样的念头

竟有这么神奇的力量,改变了整个人的生命轨迹?

时隔多年,终于有一天,女孩提起这件事

她说当时领导当着全公司的面对她发难

她的第一反应是冤枉和委屈

她确实已经把通知下传到每个部门

而且全部门加起来有80多人

她一个小小职员,又怎么管得了这么多人的迟到还是早退?

所以当时她想站起来替自己辩解

但就在张口的一瞬间

有句话在她脑海里一闪过儿,那句话是:

当你说“好的”那一刻开始,让全员准时到场,就是当下唯一的使命。

打电话通知,只不过完成了任务的1%而已!

这个念头不知从哪冒出来的

但确实让她受益良多

从那以后,不管是领导安排的大事小事

只要答应了,她一定排除万难,万难排除

不为别的,只为那一句“好的”

是一份用人格担保的承诺!

王阳明说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

这个“学”,不是学课本读四书,是一种做人的学问。

从人生经验上,做人做事上有得于心的体会,

习得这种学问,你的愉悦不是哈哈大笑,而是心领神会的会心微笑。


王阳明在勤学篇中还提到两种人

一种人叫聪慧警觉,一种人叫勤确谦抑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但凡是小人,大多聪慧警觉

君子里可能有些是笨蛋,但小人里绝对没有笨蛋,有些甚至很有才气

历史上但凡大奸大恶之人,哪一个不是才高八斗,左右逢源

就拿沈括来说,沈括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石油就是他发现的

尤其是他的代表作《梦溪笔谈》,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

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要不是他写的这本书,中国人可能永远不知道印刷术这个伟大的发明

竟是一介布衣毕昇所创

沈括对中国科学史的贡献不亚于司马迁在历史上的建树

但沈括却是地道的小人

他原本和王安石是好朋友

王安石当宰相的时候紧跟其后积极站队

受到王安石的器重和重用

等王安石变法失败失势了,他马上站出来坚决和他划清界限,痛陈新法弊端


沈括和苏轼关系也不错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被下放到杭州担任通判

沈括到杭州检查农田水利建设时特意去看望他

临走时他问苏轼索要新作

苏轼沉浸在昔日旧友的醇醪中

也没多想,亲自手抄一份送给他

谁知沈括一回到京城

立刻在诗文中寻章摘句,特意找了一些贬低诽谤新政的句子

加以“注释”后迅速呈给宋神宗和王安石

为后来的“乌台诗案”埋下了伏笔

虽说苏轼陷入乌台诗案的罪魁祸首是王安石

但沈括才是背后的始作俑者

沈括虽然有科学家的历史地位

但后世因为他的人品弱化了他在政治上的事迹

阳明先生看得真切

在文中他对弟子们说

越是天资聪颖的人,越容易把才华用到歪门邪道上

哪怕这种人表面上混的如鱼得水

但同学之间,你们背地里难道就不会鄙视他么?就不会厌恶他么?

相反那些看起来愚钝迟缓之人

以无能自居,和平乐易

虽然不是那么会来事

但是不是反而更让人尊敬和喜爱呢?

最后他苦口劝诫

诸位明白了这些,就可以明确勤学的内容了

孔子的“习”不是复习,是践习,是印证

在为人处世中,在做人做事中大胆地去印证做人的道理

正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才是孔子的本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一个“远”字,不是指遥远

却是形容知己难求

不仅仅是孔子

这种体会我们人人感同身受

老话常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

有时候包括我们的丈夫、儿女甚至父母在内

虽然亲近,却不见得就是最懂你的那个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

虽然弟子广遍天下

但真能读懂他的又几人?

就连子路有时候也会抱怨

“君子亦有穷乎?”

直到500年后,董仲舒弘扬孔学

司马迁撰《史记》大力的赞美孔子

这五百年的寂寞,可不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孔子下一句接着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说真正做学问的人,真正的君子,哪怕一生没人懂你,也不会怨天尤人

平时我们遇到了不公,会骂世道黑暗

遇到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

但孔子说,真正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他只会问自己:

为什么我站不起来?

为什么 我不行?

自己痛切反省,从自己身上开始找问题

心里不会有抱怨的念头

孔子常说“小人求诸人,君子求诸己”

王阳明也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目的,就是要我们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

愠,是一种精神内耗,也是小人行径

不愠,就是反内耗,逆天改命

行动,才是治愈内耗最好的良药

读懂了前三句,我们才知道《论语》的后面到底在讲什么

《论语》其实是一部小说,孔子一直在给我们描绘

一个真的的君子,应该怎么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